鞋圈那些事-6-炒鞋不如炒BOT
對炒bot比炒鞋還厲害
bot是幫助搶鞋的機器人 也就是一個軟體 可以想象成一個衍生品
鞋圈故事會之6
炒BOT?炒BOT!
鞋圈那些事,我這裡,特別多!
最近關於BOT大家開始有些認知了,也知道是一個有效工具了。那麼這期故事會講一講BOT其實也是可以炒作炒賣的,甚至比鞋還厲害。而且BOT開發的專案方是這個背後的始作俑者。
買好bot=買學區房
升值+收租分紅
專案方利用其稀缺性以及圈內和圈外的資訊不對稱惡意抬價。而早期私募擁有者以及“囤bot”的小販們也心領神會的暗送秋波,不斷的在每次重要發售之後瘋狂打call並且刻意的給外圍的想入圈的人看到。
這樣供需關係被惡意破壞之後,以前只能在二級市場溢價買球鞋的“新韭菜”們開始想入圈嘗試原價打新的快樂。經歷過幾次手動嘗試之後,發現網站崩潰連門把手都找不到,恰好在這時候又偏偏看到“囤bot”的朋友圈小販們裡應外合的讓你不斷吃檸檬的瘋狂炒作。
這可怎麼辦,心裡不平衡啊,只能“交學費”高價3k刀接盤一個當前最熱門的bot來代替。畢竟曾經偉人曾經教育過我們,“科學技術才是第一生產力!”
高位接盤之後,有事沒事把玩一下,體驗一下UI,過了一陣發現這貨漲到了6.5K刀,忽然意識到了必勝法。平時有時間用來原價打新一些球鞋,然後套現賺個幾倍。這權當是分紅收益。如果沒有時間,還可以租給別人用,這部分就是租金收益。最後退圈了,這日益增長的價值最後還能找個新韭菜接盤。這樣的理財,不需要經手球鞋,不需要倉儲,不需要物流,何樂而不為之呢?
新韭菜層出不窮
千萬別做接盤俠
既然我們能分析到這裡,精明的專案方早就想到了。
既然大家都看到bot能漲,這個看似博傻的遊戲局裡只要不做最後一棒即可。那麼從一開始用就大量私募賣。而已經活躍與圈裡的投機者當然不會放過下一個10倍甚至幾十倍暴漲的“潛力藍籌”,先囤了再說。等到後面只要有一波發力的行情即可高位套現。
而對於購買者的心裡來說,似乎覺得只要有一次成功了,那麼即可回本。
然而有這麼簡單嗎?就拿現在的BOT榜的頭部,二級市場炒到$6k的cyber,使用者已經有超過2k+,面對每次就可能不到一百雙的限量發售,每個cyber使用者會堆疊好幾百個task去輪番轟炸。對於這麼大的使用者基數以及每次幾十萬的task的堆砌,頭部的bot專案方每次都一定會有絕對的高成功數量。但是卻不一定能夠讓你真的可以做到一次回本!
好的bot就像擁有一輛好的跑車,要跑出好的成績,還需要有經驗的車手以及配備優質的配件(也就是proxy),而配件這塊成了固定的大量消耗品也就是成本,(這塊下次再聊)。
所以玩bot切記不能心急,這只是代替手動更自動化從而增加機率的一種工具,並不能做到百分百。既然是機率,那就放平心態,能夠原價買到就用用,不要去高位接盤。所以後面再看到別人花式秀中籤圖時候,就吃檸檬吧,吃多了也就不覺得太酸了。
實在是想用bot了,得找一些頭部的有持續研發的團隊,很多看到這市場就想做個專案來圈一波,得看產品的真實反饋,而不是裡應外合的作秀。
鞋圈那些事-6-炒鞋不如炒BOT
對炒bot比炒鞋還厲害
bot是幫助搶鞋的機器人 也就是一個軟體 可以想象成一個衍生品
鞋圈故事會之6
炒BOT?炒BOT!
鞋圈那些事,我這裡,特別多!
最近關於BOT大家開始有些認知了,也知道是一個有效工具了。那麼這期故事會講一講BOT其實也是可以炒作炒賣的,甚至比鞋還厲害。而且BOT開發的專案方是這個背後的始作俑者。
買好bot=買學區房
升值+收租分紅
專案方利用其稀缺性以及圈內和圈外的資訊不對稱惡意抬價。而早期私募擁有者以及“囤bot”的小販們也心領神會的暗送秋波,不斷的在每次重要發售之後瘋狂打call並且刻意的給外圍的想入圈的人看到。
這樣供需關係被惡意破壞之後,以前只能在二級市場溢價買球鞋的“新韭菜”們開始想入圈嘗試原價打新的快樂。經歷過幾次手動嘗試之後,發現網站崩潰連門把手都找不到,恰好在這時候又偏偏看到“囤bot”的朋友圈小販們裡應外合的讓你不斷吃檸檬的瘋狂炒作。
這可怎麼辦,心裡不平衡啊,只能“交學費”高價3k刀接盤一個當前最熱門的bot來代替。畢竟曾經偉人曾經教育過我們,“科學技術才是第一生產力!”
高位接盤之後,有事沒事把玩一下,體驗一下UI,過了一陣發現這貨漲到了6.5K刀,忽然意識到了必勝法。平時有時間用來原價打新一些球鞋,然後套現賺個幾倍。這權當是分紅收益。如果沒有時間,還可以租給別人用,這部分就是租金收益。最後退圈了,這日益增長的價值最後還能找個新韭菜接盤。這樣的理財,不需要經手球鞋,不需要倉儲,不需要物流,何樂而不為之呢?
新韭菜層出不窮
千萬別做接盤俠
既然我們能分析到這裡,精明的專案方早就想到了。
既然大家都看到bot能漲,這個看似博傻的遊戲局裡只要不做最後一棒即可。那麼從一開始用就大量私募賣。而已經活躍與圈裡的投機者當然不會放過下一個10倍甚至幾十倍暴漲的“潛力藍籌”,先囤了再說。等到後面只要有一波發力的行情即可高位套現。
而對於購買者的心裡來說,似乎覺得只要有一次成功了,那麼即可回本。
然而有這麼簡單嗎?就拿現在的BOT榜的頭部,二級市場炒到$6k的cyber,使用者已經有超過2k+,面對每次就可能不到一百雙的限量發售,每個cyber使用者會堆疊好幾百個task去輪番轟炸。對於這麼大的使用者基數以及每次幾十萬的task的堆砌,頭部的bot專案方每次都一定會有絕對的高成功數量。但是卻不一定能夠讓你真的可以做到一次回本!
好的bot就像擁有一輛好的跑車,要跑出好的成績,還需要有經驗的車手以及配備優質的配件(也就是proxy),而配件這塊成了固定的大量消耗品也就是成本,(這塊下次再聊)。
所以玩bot切記不能心急,這只是代替手動更自動化從而增加機率的一種工具,並不能做到百分百。既然是機率,那就放平心態,能夠原價買到就用用,不要去高位接盤。所以後面再看到別人花式秀中籤圖時候,就吃檸檬吧,吃多了也就不覺得太酸了。
實在是想用bot了,得找一些頭部的有持續研發的團隊,很多看到這市場就想做個專案來圈一波,得看產品的真實反饋,而不是裡應外合的作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