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熊玲心理諮詢

    戀愛,似嬰兒般享樂的甜蜜。但如果在一場戀愛中,一人哭一人笑,那這不像是戀愛,倒像是一場施(受)虐的遊戲。

    不過在現實生活中,確有不少畸形親密,不乏存在:很不像戀愛的戀愛,很不配的婚姻配對。那麼,在同一關係下,不同的感受,說明什麼呢?痛苦的一方,為何堅持痛苦?

    不是說“存在即合理”嗎?那些不對等的親密關係,之所以存在自有他們互吸的引力。從心理學角度分析,可能性原因有:1) 目標不對稱,情結互補。一對情侶,靠什麼相互吸引?一場戀愛,以什麼動力為開始?是沒有特定規律,答案或許千奇百怪。依我們多年對婚姻的心理諮詢,發現許多極不搭調的配對,雙方是靠情結吸引,或是差異互補。典型的有:英雄情結的男人,會找上有依賴情結的女人;有受虐情結的男/女人,會遇上有施虐情結的男/女人。

    例,有一對戀愛長達10年的男女,男的戲稱對方“女王”,女的戲稱對方“仔仔”。男的常常顯得很委屈也很痛苦,訴苦說:他在關係裡像個奴僕,只管掙錢,沒有話語權,受夠了她的折騰和折磨;女的似乎很吃虧但又很得意的說 ”我很享受他絕對寵我愛我,但他這輩子找上我,也算是他的福氣“。從他們分別的話語裡能感覺出:男的痛苦背後,有著受虐的情願,而女方得意的背後,有著近乎施虐的公主情結。從相互的戲稱“女王,仔仔”看出,他們在不對等的關係中,追尋、滿足著各自的情結需要。

    生活中,那些吵吵鬧鬧,或冷戰,或衝突不斷,但又散不了的親密關係,那些離不開又見不得的戀人,都是這種關係。

    2)角色錯位,關係互補。我們也常見這樣的婚戀配對:性格或能力上“一強一弱、一胖一瘦“;角色上是“老媽-兒子、老爸-女兒、上司-下屬“的配對。

    這些關係的背後,會令我們看到原生親密關係的呈現,心理學理論叫做:早期依戀關係模式的投射。即,我們過去生命中所經驗的依戀模式(如:安全型依戀模式,人既有依戀需要,也有獨立需要,既有愛的能力,也有獨立的能力。不安全依戀模式,則相反),會影響成人後的依戀模式的建立。

    一個人,若他/她小時候很缺愛,有可能他/她同時成為了一個小大人,早熟的經歷,使他/她身上過早承擔了父母角色。這些角色裡包含了許多父母功能性角色:拯救者、犧牲者、受難者。那麼,在他或她今後的戀愛婚姻關係中,他/她同樣扮演著自己或他人的父母親。最常見的情況是,一旦進入婚姻,總有一方不知怎的就成為了過去的“父母”,嚴格教育著、管理著、控制著另一方,而這個另一方,也自然就成為了需要被管的“小孩”。

    所謂戀愛的酸甜苦辣,正是發生於以上的“施受虐”的親密關係。即,那個感覺到幸福的, 實際是一個很自我自戀的人,而別一個感到痛苦的,實際是很矛盾,或很糾結的人,他/她一方面有被索取的不爽、付出與回報不等的失衡,另一方面他/她又很需要、很依戀這樣的關係,因在其中有存在感,能找到一種熟悉的“親密模式”,或者說,他/她在互補的關係裡,挺享受他/她骨子裡那熟悉的“犧牲角色”或“受害角色“的自我。

    一場戀愛,若一方始終以“因為我需要你,所以我愛你”,無意識扮演著索取的小孩,另一方始終以“因為我愛你,所以我需要你”,無意識扮演著犧牲的父母,都會上演不相稱的,施(受)虐的愛情遊戲。

  • 2 # 圖覺

    有人歡喜,有人哭泣。只是戀愛中出現這事,的確有點奇怪,本來戀愛是甜蜜的,但出現一人喜,一人悲,確實有點奇怪,難道是奉旨戀愛?應該又不是吧。所以是兩個人的戀愛出現了問題,需要修補,兩個人觀點是否相同?會不會相差太大了?還是另外一方準備不愛了?或者生活中您給他壓力太大了,讓他喘不出氣了?還是生活中,您天天強行要求他怎麼怎麼做?沒有給他點自由?或者對方因為一點點小事,讓你罵得無地自容?戀愛中出現兩人不相愛,原因很多種,需要檢討一下自己。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西遊記之女兒國》裡,女兒國國王和唐僧的愛情打動你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