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墨白說
-
2 # 咫尺2148723026
“三伏天”的“伏”就是指“伏邪”,即所謂的“六邪”(指“風、寒、暑、溼、燥、火”)中的暑邪;“伏”,亦有陰氣受陽氣所迫藏伏在地下之意。今年的7月12日,是頭伏的第一天,按中國的日曆法來說,是真正暑天的開始。
三伏是中國中原地區在一年中最熱的三、四十天。三伏是按農曆計算的,大約處在陽曆的7月中下旬至8月上旬間。今年的三伏長達四十天:初伏十日,為7月12日到7月21日;中伏二十日,為7月22日到8月10日;末伏十日,為8月11日到8月20日。
初伏,為十日,從夏至日後第三個庚日始(稱入伏),是真正暑天的開始。
中伏,一般為十日到二十日,夏至後的第四個庚日開始,到立秋後第一個庚日前一天結束。夏至以後,雖然白天漸短,黑夜漸長,但是一天當中白天還比黑夜長,每天地面吸收的熱量仍比散發的多,近地面的溫度也就一天比一天高。
末伏,為十日,立秋後的第一個庚日,是三伏天中的最後一伏,俗稱秋老虎。末伏早晚較涼快,白天Sunny依然劇烈。
三伏天時間的計算可以簡單地用“夏至三庚”這4字口訣來表示入伏的日期,
即從夏至後第3個“庚”日算起,初伏為10天,中伏為10天或20天,末伏為10天。
中國古代流行“干支紀日法”,用10個天干與12個地支相配而成的60組不同的名稱來記日子,迴圈使用。
每逢有庚字的日子叫庚日。庚日的“庚”字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10個天干中的第7個字,庚日每10天重複一次。
從夏至開始,依照干支紀日的排列,第3個庚日為初伏,第4個庚日為中伏,立秋後第1個庚日為末伏。
當夏至與立秋之間出現4個庚日時中伏為10天,出現5個庚日則為20天。看來,庚日出現的早晚將影響中伏的長短,所以,出現了有些年份伏天30天,有些年份伏天40天的情況。
以“夏至三庚數頭伏”,這是確立初伏的依據。即2019年夏至第三個庚日是7月12日,所以2019年7月12日是入伏時間。
最後,天乾物燥,大家注意防暑降溫哦~
回覆列表
三伏天出現在小暑與大暑之間,是一年中氣溫最高且又潮溼、悶熱的日子。所謂的“伏天兒”,就是指農曆“三伏天”,既一年當中最熱的一段時間。三伏天出現在小暑與大暑之間,是一年中氣溫最高且又潮溼、悶熱的日子。 可以這樣理解:“伏”就是天氣太熱了,宜伏不宜動, 三伏是中原地區在一年中最熱的三、四十天,三伏是按農曆計算的,大約處在陽曆的7月中旬至8月上旬間。 每年入伏的時間不固定,中伏的長短也不相同,需要查曆書計算,簡單地可以用“夏至三庚”這4字口訣來表示入伏的日期,即從夏至後第3個“庚”日算起,初伏為10天,中伏為10天或20天,末伏為10天。中國古代流行“干支紀日法”,用10個天干與12個地支相配而成的60組不同的名稱來記日子,迴圈使用。每逢有庚字的日子叫庚日。庚日的“庚”字是“ 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10個天干中的第7個字,庚日每10天重複一次。從夏至開始,依照干支紀日的排列,第3個庚日為初伏,第4個庚日為中伏,立秋後第1個庚日為末伏。當夏至與立秋之間出現4個庚日時中伏為10天,出現5個庚日則為20天。看來,庚日出現的早晚將影響中伏的長短,所以,出現了有些年份伏天30天,有些年份伏天40天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