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開心快樂的明天
-
2 # 劍指蓬萊
快樂和幸福感,來自純粹和知足,因為純粹所以知足,又因為知足所以純粹。
正值16歲青春年少的花季少年,他們有著與生俱來的天真與純粹,他們在父母親人的保護傘下,無憂無慮的快樂成長,他們不用為生存苟且,不會為前途擔憂,他們可以毫無戒備的去相信一個人,一件事,為任何一件小事感到快樂。他們從不刻意去尋找快樂的感覺,他們始終浸泡在快樂之中。將快樂掛在嘴邊的,永遠只有成年人。年齡越大接觸的世界陰暗面越多,純粹的內心總是逐漸在向渾濁靠的。
我慢慢明白了為什麼我不快樂,因為我總是期待一個結果。看一本書期待它讓我變得深刻,吃飯游泳期待它讓我一斤斤瘦下來,發條簡訊期待它被回覆對別人好期待被回待以好,寫一個故事說一個心情期待被關注被安慰,參加一個活動期待換來充實豐富的經歷。這些預設的期待如果實現了,長舒一口氣,如果沒有實現呢,自怨自艾,可是小時候也是同一個我,用一個下午的時間著螞般搬家,等石頭開花,小時候不期待結果,小時候哭笑都不打折。
70歲年紀的人,已經步入人生的晚年,他們已經度過了人生責任最重大,肩上扛著重任的年紀,他們努力為父母,為子女,為社會,為生活的時期已經逝去,這個年紀的他們只需要對自己負責,享受天倫之樂。而歷盡過大半個世紀的故事,使他能夠更加透徹,更加遊刃有餘的讓自己找到幸福之處,寶貴的人生閱歷使他們比年輕人更加懂得珍惜,也更加懂得知足,不那麼注重身外之物,而是把感情生活放在第一位,安享晚年。這時的人已經返璞歸真,重新找回了童年的那種純粹,洗滌了自己的靈魂,將大半輩子趕路積攢的滿身風塵沖刷地乾乾淨淨。
我特別愛看宮崎駿老先生的電影,作為已經70多歲的老人,從他的作品中依然能夠看出他內心的童真,看他的電影總能讓人回憶起久違的童年的感覺,即便已經早就過了那個年紀,但老先生的電影我依然那麼愛看
-
3 # 洛浦詩文
我非常贊同這個觀點,有詩為證: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
若無閒事放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
這首詩語言樸素,卻是真理滿滿!若無閒事放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試想,人生什麼時候沒有那麼多鹹淡之事?小屁孩時期算了,而十六歲左右是人生的花季,能吃能喝可以玩可以鬧,天不怕地不怕,初生牛犢一隻,心裡就是屁事都沒有,簡直爽歪歪爽到爆了!不用想著怎樣掙錢,反正需要銀子就問老爸老媽要!做事不用考慮後果,反正有大人扛著!打遊戲打群架裝逼賣萌由著性子來!
這樣的日子,給個神仙都不做啊!
再說七十歲,人生七十古來稀,古稀之年,麼事都看淡!有詩為證: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看斜陽。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半日涼。你看,多麼愜意啊!這個年齡,什麼事都經歷了,什麼事都看淡了。管他恩恩怨怨,浮浮沉沉,都與我無關了!我就駐個柺杖,溜個彎,看個夕陽,逗個孫子玩,這就是天倫之樂啊!
其實,這樣的研究結果就是扯淡,估計大英帝國的錢沒地方花了,隨便弄個地方算了!你看,我們的老祖宗總結的多好啊!
-
4 # 八零後札記
幸福是一種主觀的態度,在於個人的選擇。
有些人什麼都缺,也可以幸福。
有些人什麼都有,也不幸福。
-
5 # 混時間
有道理,十多歲少年,上有長輩關懷,生活無憂無慮,七十歲老人,兒女已成家立業,自己退休在家,不用在為了生活,而拚命工作,身體又不太老化,正是享受夕陽的好時光,但是在中國可就不一樣了,等級制度把人分成工人和農民,工人可以享受晚年,農民只是勉強生活,自生自滅!
-
6 # 資源迴圈利用造福人類
這個話題不研究也是真的,16歲以前基本朦朦朧朧,心智和身體都處於稚嫩階段,從感性上認識世界;到了16歲成年了,對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判斷能力基本穩定,獲得感、滿足感、幸福感強了,困惑的只有青春期的萌動,但情感還是美好的,對未來充滿期待和幸福;在之後歲月裡,透過奮鬥,收穫失敗也好,成功也罷,在人生旅途中進一步認識世界,心態逐漸平和,對人生過往不斷追求和總結,感覺應該是幸福的。當然每個人一生經歷不同,有的波瀾起伏,有的平平淡淡,有的榮華富貴,有的貧困潦倒,有的疾病纏身,有的過早離世,但不管怎麼樣,人生在某個時間點總會有快樂的時候,雖然有時也有悲傷。
一切皆是命吧!
回覆列表
那是在英國,快樂可真長。在中國應該出生至6歲,都是捧在心上寶貝。只要一入學到老想想看,這段時間是何等的不容易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