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大寶50960284
-
2 # 簡理時光
讀書是和閱歷相關的,讀書還要看是為什麼和為誰而讀。隨著年紀越長、為自己而讀書,越覺得自己無知。
少時讀書,多為求取前途、功名而讀,常有“少年不識愁滋味,為賦新詞強說愁”的感覺,年少時多少有些輕狂,自以為是的聰明,一知半解也不覺自己無知,大學的專業書多為 考試而被動的看,追求不被束縛的自由的心那裡有心思好好求甚解,多為求考試時能過,當然遇到感興趣的科目,仗著興趣和記憶力,認真一下高分也可以得到。
年輕時讀自己喜歡的書——世界名著、喜歡的小說也會沉迷其中,如痴如醉,挑燈夜戰,但是大多是沉浸在劇情類的,充滿了對愛情的嚮往、對未知世界的好奇,沉迷於故事裡,而不容易注重知識、規律和道理的理解,不知道年輕的你是否也如此?
最近再次翻看二十年前看的小說——比如《平凡的世界》、《簡愛》,現在不僅僅是被故事打動,更被作者站在的那個角度看到的、經歷的社會、人生所折服,雖然是一個故事、一段歷史,卻蘊藏了多少知識和人生哲理,讓我看到了自己的無知。
現在,工作、成家、為人母,年歲漸長,時間被工作生活分割的七零八落,卻分外想讀書,愛讀書,拿起喜歡的小說,開始學習心理學,學習寫作,為自己而讀書,不再是追求不被束縛的自由的心,而是追求自己可以隨時喊停或前進的自由的靈魂,知道自己喜歡什麼、討厭什麼,長處是什麼、短板又在哪裡,此時讀書,真的無比愜意自在,年少時的物理、哲學也讓我洞見了一些光亮,深感時間緊迫,好書太多,捧起任何一本書都讓我深感無知,心理學、管理學、哲學……但是這無知不會讓我輕易退縮,反倒多了看明白的能力和明白後的頓悟。
哲學三問,我是誰?我從哪裡來?要到哪裡去?便在這讀書的無知中找到一二。
多讀書,多感無知,才能明白我是誰、從哪裡來、要到那裡去。
虛心使人進步,這話沒有錯。
-
3 # 蛋殼燒書
此“無知”非彼“無知”,有的無知是真正一點都不懂,而有的無知,是你懂的越多越感到自己還是無知的狀態。
當然,我們的大腦也是有限的,美國認知科學家托馬斯·蘭道爾做過一個實驗,最後發現,絕大部分人的知識量都有1GB。所以,我們是相對來說是無知的。
這也是,為什麼很多人是“lifelong learner”,這是因為知識沒有疆界,每個人都是“無知”者。蘇格拉底也曾說“我知道,我無知。”,面對廣袤的知識,宇宙的無限,我們應該知道自己的渺小與無知。
那我們應該放棄讀書嗎?
這是不應該的,因為當你知道的越多,人就會從“混沌”走向“光明”,會對人生、自己有不一般的見解。如果你有看《1984》,可以知道,很多真理我們是無從得知的。一個愛書的人,會知道自己的無知,比起自大的人好多了。一個人是有知識,還是班門弄斧,是可以區別的。
因為,書可以賦予你“獨立思考”的能力,這樣可以更好的解釋世界、瞭解自己,在世界中找到屬於自己的位置。
回覆列表
看你讀的是什麼樣的書,高深莫測的,你就會覺得自己無知。學無止境。讀好書提高人的精神境界。一個人境界高了,對知識需求越高。在讀書理解過程中,任何人都有迷茫的時候。只有多讀書,多體會,才會覺得精神上的充實。無知是一個過程,堅持下去,就會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