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回覆列表
  • 1 # 狐言道

    嚴格來講,按照全球產業分類標準,健康產業包含兩個類別:1、醫療裝置和服務;2、醫藥、生物技術和生命科學。而世界衛生組織(WHO)研究指出:個人的健康和壽命15%取決於遺傳;10%取決於社會經濟因素;8%取決於醫療條件和水平;7%取決於環境和氣候的影響;60%取決於自己科學健康的生活方式。從這個角度出發,與個人健康和壽命有關的產業都可以歸為健康產業,進而可以包含金融保險業、健康風險管理業、醫療產業等眾多產業以及相關的附屬產業。

    全球健康產業的翹楚是美國,也是商業健康保險發展最發達的地方。2012年,美國醫療健康支出佔GDP比例為17.2%,人均醫療支出為8915美元,居全球之首。世界衛生組織資料顯示,2010年中國醫療衛生支出總額為2933.91億美元,僅為美國的10%左右;人均健康支出僅為218.8美元,不足美國的5%。差距意味著潛力,也意味著商機。2013年9月14日國務院釋出的《關於促進健康服務業發展的若干意見》指出,到2020年,建立總規模達到8萬億以上的健康服務產業。

    無論是全球趨勢或是國內情況來看,題主的第一個問題,健康產業在中國有前途麼?答案無疑是肯定的。

    從健康保險角度來說,美國在上世紀90年代就完成了傳統醫療保險(如同國內現有的後付制理賠)向管理式醫療保險的轉型。其健康管理基於全民的群體健康資料,要求強大的資訊系統和詳盡的資料支援,建立在現代營養學和資訊化管理技術模式上,是從社會、心理、環境、營養、運動的角度來對每個人進行全面的健康保障服務。即對健康危險因素的檢查監測(發現健康問題)→評價(認識健康問題)→ 干預(解決健康問題)迴圈的不斷執行。有此基礎,也發展出了HMO、PPO、POS、EPO等管理式醫療計劃,健康管理手段也層出不窮,健康手環等智慧穿戴裝置也源自美國。

    我們的鄰國日本,人均壽命83歲,從中可見其對健康服務業的重視。1978年,日本首次推出了國民健康運動計劃; 2000年頒發了“健康日本21計劃”,將 延長國民的“健康壽命”( 即自己能獨立健康生活的壽命)作為基本目標;日本政府還在2002年頒佈了《健康增進法》,旨在為推動國民健康提供法律依據。

    日本通過高科技的手段以更好地提供健康管理服務,他們的“個人健康管理系統”利用網際網路把醫院和家庭連結在一起,通過PC機來管理體溫和血壓等健康資料。具體的作法是:醫院方面以聲音方式進行食慾、悸動等情況的問診,然後使用者利用輔助裝置來測量血壓和心臟跳動的狀態,再將體重和體溫等測量值輸入到終端。醫院方面,對送來的資料按每個人分別建立檔案,當發現異常時向該使用者單獨傳送資訊,說明是否需要診斷治療。

    如前面WHO研究所示,健康產業包含的範圍很大,遺傳因素可以與基因工程關聯,經濟因素可以和健康保險相關,醫療水平與求醫問藥相關,環境氣候甚至和汙染治理有關,生活方式與營養學、運動、休眠都相關。如此一來,題主所述的國內健康產業零零散散現狀也是情有可原的,因為,這個產業的確範圍很大,要求生產淨化器的企業在藥品研發方面能一統江湖是不可能辦到的。

    從美國、日本的經驗來看,我們似乎能得到一點啟發,一種可以良性發展的健康產業或許應該具備如下三個共同的特點。

    1、 國家法律和政策的支援

    美國和日本在健康產業方面都有詳盡的立法以及各種稅收優惠的政策。以美國為例,據瞭解,就團體健康險而言,不僅僱主企業可在稅前列支保費,而僱主為僱員繳付的保費也不看作是僱員的應納稅收入。而就個人健康保險而言,在沒有團體保險的情況下,將保險費用同其他醫療費用相加,如果總金額超過個人經調整收入額的7.5%,超額部分就可免稅。反觀國內,目前健康保險方面的優惠政策僅有對“一年期及一年期以上的健康保險免徵營業稅”,“單位購買補充醫療保險的可以在工資總額5%以內稅前扣除”的規定,而對方面尚無優惠政策。

    2、 相對成熟的醫療保障機制

    無論是美國主要依靠商業健康險的模式,還是日本的全民醫保模式,總體而言,其醫保體系均經歷了很長時間的運營、磨合與優化,即使存在一定的問題,但相對而言較為成熟和合理。我們國內的醫保由政府主導,因為歷史和現實多方原因,使得當下看病貴(醫患糾紛)、公平性(城鄉及特殊群體差異)問題凸顯,商業健康險發展嚴重不足,民眾還在“吃不飽”的階段,更無暇估計“吃得好”的問題。不敢看病,看不起病的現象不盡快扭轉,談健康管理、基因診療似乎有些遠。

    所以,首先要化大力氣解決全民基本的醫療保障問題,建立社保為基礎(醫保的覆蓋面、籌資水平、資金結餘增值等短板的儘快補足),商保為補充(醫療改革、分診制度、結算模式等需儘快完善)的相對全面的醫療保障機制。如此,健康產業才有全面發展的基礎。

    3、 健康資訊系統的建設、對接、整合及產業資料的完備

    美國健康產業能形成那麼大的規模,因其有完善的健康產業資訊系統及完備的個人健康資料庫,美國的醫學編碼系統(疾病診斷編碼、治療及操作編碼、藥品編碼)以及理賠單據的標準化,對控制醫療費用的大幅增長起到了較好的效果,也促進了健康保險業的發展。

    例如醫學編碼系統可以標準、完整的記錄疾病及診療資訊,有利於實現醫院之間的資料交換,可以避免醫療診斷的重複進行,降低醫療費用。同時,還可以判斷醫生診治的合理性,瞭解疾病與治療直接的關聯性,形成更為精準的診療資料庫。當然、醫院、保險公司、健康管理機構之間的資料交換也更為方便,對客戶的服務也更為便捷。中國各家保險公司與醫院之間對接的醫保通系統算是一種有益的嘗試,但整體而言,國內的醫學編碼工作及健康產業的資訊化建設、整合工作可能要落後美國十年以上,個人健康資訊的積累和入庫差的更遠。

    上面三點也可以說是健康產業的基礎工作,我們國內在這幾方面差距還是蠻大,但機會也是蠻多的,各領域已經湧現出很多搶灘者。例如越來越多的私營醫院,以健康體檢為基礎的健康管理機構,遍地的連鎖牙科診所,發展迅猛的健康保險業,養老養生社群的開工建設,智慧健康可穿戴裝置的普及,的門檻越來越低,線上健康網站及網際網路藥店越來越多,甚至墓地生意的火爆,都是健康產業先行者們的實踐。

    題主的第二個問題,是否有一種模式是健康產業的最理想的模式?我的理解是這麼大的產業,不可能通過一種模式滿足全民所有的健康服務需求。

    例如現在保險公司以及地產公司都在覬覦的養老地產專案,期望中的情形是形成“地產+醫療+護理+保健+保險”一攬子的解決方案。但這裡面有很多困難和風險遠遠超過了一個行業所能承受的範圍,一方面是國家優惠政策尚不明朗,另一方面本身健康醫療保險的發病率、費用率的精算已遠比壽險複雜,再加上地產、護理及老年人群體等多方因素,對於保險機構而言,如果風險無法量化和測算,他們的資金和資源是不會真正投入進去的。這種情況下,要形成有市場競爭力和盈利能力的解決方案,或許需要打通很多產業之間的壁壘,形成跨行業聯盟才有可能。當然,不排除出現一個超級巨無霸整合全部產業鏈條中的企業,但這未必是最有經濟效益的一種方式。

    上面的例子也只是針對老年人群的一個案例,這是人群劃分的一個維度。從行業的維度看,藥品流通方面,馬雲的阿里在投資“中信21世紀”後已經插足進來,2014年7月10日,阿里巴巴集團宣佈推出的“藥品安全計劃”,憑藉手機淘寶和支付寶錢包客戶端去掃描國內市面上任意一盒藥品包裝上的條形碼和藥品監管碼,就能獲得該藥品的真偽提示、用法、禁忌、生產批次及流通過程等資訊。作為網際網路大鱷的阿里,野心一定不僅僅侷限於賣藥,簡單推測,在掌握客戶購藥資訊後,這些資料還能為阿里深耕健康產業帶來什麼?阿里的平臺思維和客戶思維是個很可怕的東西,如果他能合理的分配基於阿里平臺構建的健康產業鏈上的利益,其潛力也一定不小。

    所以,最理想的健康產業模式肯定不止一個,但這些模式應該有一個共同點:就是對跨行業資源的有效整合,應該會出現一些平臺型的企業,大家在此平臺上進行合作,同時,某些行業單項服務能力凸出的企業也會成為各個平臺的亮點和招牌。

    關於國內健康產業未來的趨勢,本人贊同理實國際諮詢在《大健康產業未來十年發展機會研究報告》中的說法,前面的分析中也都有所涉及:那就是健康產業未來發展將與網際網路資訊科技集合…整個健康產業重心前移,由治療型轉為預防型。

    最後,做了一個表,是我對健康產業未來發展方向的一個簡單概括,做不了平臺型企業,做單項深耕者也挺好。

    參考文獻:

    理實國際諮詢:《大健康產業未來十年發展機會研究報告》;

    曹江:《淺談日本健康管理──訪日見聞之二》

    樑濤:《中國商業健康保險發展規律研究》

    健康挺進中端市場“藍海” 期待個人稅優政策;

  • 2 # 晨曦晚露

    會投資,大健康是人口老齡化和生活水平逐漸提高以後的必然選擇,大方向沒有錯,具體可參照股神林園的發言,但趨勢之下,機會是緩緩到來的,具體到專案上,這個涉及的因素和問題就更多了,在人們接受這個產業的過程中,可能最後會剩下一批盈利非常好的企業,但是中間,因為這樣或那樣的原因死掉的企業會更多,再好的趨勢之下,投資仍需謹慎,入場的時機很重要。

  • 3 # 酷派財經觀察

    大健康產業是最容易投資的,找到好公司股票,長期持有,直到股市人聲鼎沸,見頂丟擲。比如最近的西藏藥業,之前的恆瑞醫藥。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小龍包怎麼做才蓬鬆鬆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