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1
回覆列表
  • 1 # 但行齋

    孔子的學問不是專門由某一個人傳授的,而是透過多種方式和途徑學到的。根據《論語》等書的記載和描述,孔子的學問是這樣得到的:

    一、從十五歲開始,孔子就立志求學問,一直到老沒有停止。

    二、孔子沒有固定的老師,向任何有長處的人學習。如向老子問道;還有他所說的大家熟知的那句話“三人行必有我師”,就是他自己的一貫做法。

    三、他求學問的態度十分謙恭。比如,他進了太廟“每事問”,當時,他已經很有名望了,但他依然十分謙恭地向人請教每一個具體問題。

    四、溫故知新。《論語》裡說:“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他不斷地溫習已經學過的知識,溫習一次提高一次。

    五、一邊學習,一邊動腦筋思考。《論語》裡說:“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求學問的精神十分刻苦。

    六、韋編三絕。這是說他為掌握《易經》這門學問,把書都讀散了多次。春秋以前的書都是用牛皮串連起來的竹簡,看的次數多就容易壞。從這裡可以看出,孔子是怎樣專門鑽研一門學問的精神的。

    七、活到老學以老,始終努力不懈。有人問子路說你老師是個什麼樣的人,子路沒有回答。孔子聽說後就對子路說,你怎麼不對人家說,我的老師“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雲耳”。

    八、教學相長。儒家另一經典《禮記》說:學習之後才知道自己有哪些欠缺,教育人才知道自己哪裡理解得不透。知道了自己有困惑之處,然後才能勉勵自己奮發上進;知道自己有所欠缺,然後才能刻苦地鑽研。孔子從事教育事業也是提高學問修養的一個重要方面。

    概括而言,孔子的學問,是來自自幼立志,虛心求教,刻苦鑽研,一生堅持不懈的努力。

  • 2 # 觀韻山水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從這句至理名言來看,體現了孔夫子不恥下問的品德,任何人都可以是我的老師,都有我學習之處,所以老師很多。最具有影響力的老師應該是老子先生,因為孔子曾三次問道與孔子,加上孔子敏而好學不恥下問的高尚品德、精神才能成為偉大的儒學思想家。

  • 3 # 敏捷與力量

    要說孔子的學問從哪裡來?是比較複雜的,簡單點來說,要和孔子所處的歷史時代相關聯。

    一個人有什麼樣的意識形態與他的觀念的基調是什麼?都與其所處的歷史環境,人文傳統,主流的價值觀都是分不開的。而意識形態又對於一個人是怎麼看問題,想問題,解決問題聯絡緊密。我們都知道孔子出生,生活在周朝末期,那他的意識形態就與其周的意識形態是分不開的,也就是周朝的文化,主流價值觀直接導致了孔子的思想意識。

    在中國歷史上週朝最為突出的是,中國倫理文化的形成與德性文化的實踐,提出了“皇天無親,唯德是輔,王其疾敬德,以德配天”也就是大家經常說的敬天保民的思想意識。而如何踐行德性文化呢?就孕育出了一套中國倫理文化,就是大家常說的,親親,尊尊,親親指家人之間要相互親愛,父慈子孝,但這裡面子對父孝是主體性與主導性,也就是親親主要強調的是孝文化;而尊尊指長幼尊卑,長者為尊,幼者為卑後來主要成了君臣之間,士族與平民之間的尊卑關係,也就是忠的文化這裡面含有很強的等級制度關係。

    由此倫理文化,就形成了後世的禮教文化。至此,孔子正是受到這樣的周的主流文化與價值觀,也就為出生在周朝貴族中的孔子的意識形態種下了一粒種子。因此,孔子的意識形態既然是周的文化,那他想問題,解決問題的基調就是周的文化屬性,因此可以說孔子的思想啟蒙就是受教於周的歷史環境。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寶寶感冒了有點發燒,想給寶寶吃點番茄雞蛋可以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