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3
回覆列表
  • 1 # 崑崙139100429

    首先孔子要推行他畢生追求的“克己復禮”的政治主張就必須參與政治.掌握或左右最高權力,這是他追求權力.謀求仕途的真正動機。但是,其主張是不合時宜.逆潮流而動的,不可能被接受。孔子只看到了戰國的混亂(禮崩樂壞),卻看不到其根源恰恰是他所主張的分封制的全面割椐狀態造成的,反而不遺餘力到推銷舊制,失敗是必然的!至於後世漢董仲舒的所謂“獨尊儒術”那是“閹割”了的,再後又……就不必細說了。

  • 2 # 溺於心海2019

    “刀槍入庫,馬放南山”的幸福傳說,到了秦秋戰國時期,為何會變成了人間地獄呢?於是各大賢紛紛著書立說,試圖尋找一條救世之道,這就是“百家爭鳴”的由來。

    春秋是一個劇烈變化的時代,法家認為要與時俱進,不斷地改進自己的思想。有大賢認為,既然所有人都看不到未來,找不到出路,那就從過往的成功去借鑑經驗,然後進行復制。這一類大賢的代表是孔子。孔子的理想就是要“重建周禮”。

    孔子為兒嬉戲,常陳俎豆,設禮容。

    有一天,孔子上學的時候,晴空突然風雲變色,天氣變得十分寒冷,孔子身著單衣,冷得直搓兩手,母親就讓孔子趕緊回家。孔子回到家後,拿了俎豆和一些農家祭祀所用的儀器,在屋外的桌子上擺好,向蒼天而拜。母親大為驚奇,笑問孔子這是為何?孔子就回答說,我這是在向神靈祭祀。我現在如果不學著祭祀的話,那以後怎麼做人呢?

    入公門,鞠躬如也;趨進,翼如也。君召使儐,色勃如也。君命召,不俟駕行矣。魚餒,肉敗,割不正,不食。席不正,不坐。食於有喪者之側,未嘗飽也。是日哭,則不歌。見齊衰、瞽者,雖童子必變。——史記《孔子世家》。

    孔子長大了之後,對於禮節更是要求到一絲不苟的地步。史記是這樣記載孔子的:

    入宮門的時候,要恭敬,小步快走,要謹慎;

    告別國君的時候,要鞠躬彎腰,臉朝國君慢慢後退。

    迎接賓客,臉色莊重認真。

    魚不新鮮肉敗壞、下刀不好至紋理不正,不吃。

    席子不正,不坐下來。

    身邊坐著家裡辦喪事的人,絕不吃飽,見有殘疾人,要面露哀色。

    魯定公好色,孔子棄官歸齊

    晏嬰向齊景公進言說,自從周朝王室衰落以後,禮樂殘缺有很長時間了。如今孔子盛裝打扮,繁瑣地規定尊卑上下的禮儀、舉手投足的節度,連續幾代不能窮盡其中的學問,從幼到老不能學完他的禮樂。國家民眾不僅要種地,農閒時候要還賺錢養家,還有應付國家的徭役,哪裡還有時間來學習他的禮儀呢?

    齊景公從此不再過問孔子關於禮的事情。

    李白《俠客行》: 閒過信陵飲,脫劍膝前橫。將炙啖朱亥,持觴勸侯嬴。。。救趙揮金錘,邯鄲先震驚。千秋二壯士,烜赫大梁城。信陵君為候嬴牽馬:

    信陵君魏國公子無忌請侯嬴出山的時候,為七十歲的侯贏牽馬過市,這是“求賢若渴”的完美形象。但是在春秋時期,卻被貴族嘲笑得體無完膚,堂堂封君為一個老朽牽馬那是很掉價、不符合禮節的行為。

    可見周朝的“禮樂制度”已經趕不上時代的需求了。

    確實如此啊,治理國家,追求的是效率。孔子這麼做,怪不得有那麼多的國君不敢用他,那麼多的大臣也阻止他。在亂世,肯定是先求存,如果國家亡了,那還搞個

    毛的禮啊。如果孔子碰到了秦始皇,漢武帝可能就好得多了。畢竟他的禮儀太過於脫離實際了。

    如果天下統一了,那他的“禮”就可以實行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海賊王》路飛、艾斯和薩博都是“富二代”,那動漫是否還有勵志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