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赤炎武裝
-
2 # 衝仔學歷史
因為兵多必敗,聽起來很荒唐。那就來看看古人總結出來的經驗。
在歷史教科書上,有很多以少勝多的經典戰例,如:鉅鹿之戰、官渡之戰、赤壁之戰、淝水之戰等等。
清朝有一位奇人,名叫趙毅,是宋朝宗室。本來考中進士為官,到後期辭官不做,回家著書。在他的一本讀書筆記中,他把古代的所有戰爭分析個遍,而且用大資料統一做了總結。結果得出了一個驚人的結論。從古至今的戰爭中,以少勝多是主流。以多勝少,才是屈指可數。
這個資料一出來,非常顛覆大眾的認知。在冷兵器時代,打仗都是近身肉搏,雙拳難敵四手,人多應該佔便宜的。按理說誰的兵多誰應該佔上風,再不濟還亂拳打死老師傅呢。可是為什麼人多反而會戰敗呢?趙毅對這個問題開始深入研究。最後得出的結論,原因一共有兩個。
第一,古代打仗指揮系統很關鍵。但是古代通訊基本靠吼,傳令基本靠走。人越多傳令越不便。比如:淝水之戰,前秦八十萬人,東晉只有八萬人。雙方劍拔弩張,只隔著一條河。
秦朝將領的戰法其實是合理的。先讓部隊回退一點,讓東晉部隊渡河,等晉軍渡河到一半的時候在用鐵甲奇兵攻殺,沒有不勝的道理。可是幾十萬大軍同時撤退,好像排山倒海一樣。指揮系統當時就亂了。士卒找不到指揮官,將領找不到自己的兵。
這時,東晉軍隊趁勢渡過淝水。秦軍主將馳馬巡營想阻止大軍繼續後退。當兵的根本不認識他是誰,沒人理他。最要命的是,在幾十萬亂軍中,大將軍的戰馬被絆倒了,被東晉計程車兵直接斬殺。
主將是軍隊之魂啊!他一死前秦的幾十萬大軍就崩潰了。據統計,東晉士兵斬殺的秦軍,遠不及秦軍自己互相踐踏而亡的人多。一時間秦軍屍體堵塞山川。所以說古代打仗,兵多未必是好事。
第二,士兵太多,將帥容易膨脹輕敵,焉有不敗之理。這樣的例子在歷史上太多了。
這是清朝文學工作者趙毅先生透過分析得出的結論。雖然他這個結論的參考價值,不會比現在的網際網路大資料分析的那麼精確。但是他的結論衝仔覺得還是有一定道理的。
衝仔只是初級歷史愛好者,這片文章也只是博君一笑。畢竟,換個角度瞭解一下歷史,也是挺有趣的事。
-
3 # 憶尋塵
先做一個最不合實際的對比,一個冷兵器時代的萬人軍隊和一個連隊的擁有重武器的現代化部隊,哪個會是你心中的勝利者?
說的不好聽點,這就是電視裡稱讚那些武藝高強的人所說的以一敵百,只不過以往的人裡這樣的人並不多,而這一類人就是所說的精兵。
兵在精而不在多,有時候就意味一個軍隊的能力水平,就像所說的特種部隊與普通軍隊有差異,普通軍隊與民兵有差異一樣。精兵有時候就是一個部隊能力的體現,它與普通相區分。
現實中這樣的對比其實不少,歷史上官渡之戰,為何能以少勝多,除了計策,天時地利,最主要的還是兵員素質和能力。烏巢糧毀,軍中大亂,袁紹還是能在亂軍之中突圍,靠的便是親衛部隊,也就是精兵。
精兵是無數兵中選拔而出的優秀者,精兵是能力與軍事素質遠勝普通部隊的體現,所以他本就是用來區分。
回覆列表
講一個故事吧:在海灣戰爭的一次戰鬥中,配備全息瞄準鏡的美軍一個8人的小分隊,在急速穿插行進中射擊百發百中,射擊之快之準,打得伊軍1個連喪失戰鬥力。
一個連隊還不如 8個人,這是兵在精不在多的一個最好的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