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燕山史話
-
2 # 媽媽興
中國在這次反侵略戰爭中,本有機會能取得最後勝利,但由於清統治者的懦弱、妥協,勝利的成果才被葬送,使得中國不敗而敗,法國不勝而勝。 其次,清政府之所以對法議和,客觀上也是因為英美等國的態度,他們擔心中國一旦取得對法戰爭的全面勝利,就會進一步增強華人民反對外國侵略者的決心,清政府也可能不再如以前那樣馴服了,而且危及自己在華的侵略利益。英外交大臣就曾說:“中國的任何勝利,一般都會對歐洲人發生嚴重後果。”因此,他們極力施加影響,迫使清政府儘快對法妥協。 1885年6月9日李鴻章與巴德諾在《中法新約》(即《中法會訂越南條約十款》)上簽字畫押之後,清朝承認越南為法國的殖民地,中法戰爭宣告結束。世人因此約喪權辱國,且簽訂於清軍作戰獲勝之時,故稱中法戰爭的結果為“法國不勝而勝,吾國不敗而敗”。並且在以後長達一個世紀的時間內,這種說法不絕於耳,普遍為人們所接受。
1、中法戰爭(公元1883-1885年)雙方均有得失的說法指的是戰爭過程中均有勝負,而不是指結果,倘若就戰爭結果而言,“中國不敗而敗,法國不勝而勝。”
2、戰爭的程序具體可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1883年12月-1884年6月,戰場主要是在越南境內。1883年12月,6千名法國士兵在司令胡拔的率領下對守護在越南山西境內的清軍與黑旗軍進行了偷襲,中法戰爭正式爆發。由於此時清朝政府對法策略舉棋不定,導致清軍畏手畏腳,慌忙逃竄。而黑旗軍寡不敵眾導致戰爭失敗,清朝政府與法國在1884年5月簽訂了《中法會議簡明條款》,6月又簽訂了《越法順化條約》,由此確立了法國對越南的殖民統治 。
第二階段:1884年6月-1884年8月,戰場主要在中國東南沿海。此段時間爆發了“北黎衝突”和“馬尾海戰”,法國在越南涼山附近不斷挑釁還打死清軍士兵後又炮轟清軍,清軍被迫還擊,史稱“北黎衝突”;8月法國軍艦駛入福建馬尾,爆發“馬尾海戰”,由於清政府總想“避戰求和”,福建水師全軍覆沒。
第三階段:1884年8月-1885年4月,戰場主要在中越邊境。1884年8月清政府終於下詔宣戰,只不過策略變成“以戰促和”而已,啟用了一批主戰派將領,比如劉銘傳、張之洞、馮子材等等。這時期取得了1884年10月的臺灣淡水大捷、1885年1月鎮海大捷、1885年3月的鎮南關大捷和臨洮大捷等,而且和越南軍民一起乘勝追擊,收復了很多失地。這直接導致了法國茹費理內閣倒臺,法國政壇的混亂。然而,在這關鍵時期,清政府於1885年4月下令求和,並於6月簽訂《中法新約》,戰爭徹底結束。
3、綜上,1883年開始的中法戰爭,雙方在戰場上均有得失,前期由於清政府政策過於搖擺,導致節節潰敗,後期中國軍民同仇敵愾,取得了一系列勝利。但是由於清政府退戰求和的思想沒有從根本上改變,導致了中國“不敗而敗”,法國將越南納入殖民地並在中國獲得一系列經濟權益。
參考文獻:《如何看待中法戰爭的結局》 黃琦
《中法戰爭的戰略問題之我見》 李克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