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小蟲秋語

    小孩子還沒有形成自己的一套固定的是非觀念,他們的情感體驗大部分來自於對身邊成人世界態度的一種反饋,極易受他們的影響。所以離婚後為了不讓小孩受到過多的傷害,首先是撫養人自己要保持一個樂觀開朗的精神狀態。如果撫養人自己精神狀態不好,被怨恨、沮喪、懷疑等等消極情緒所包圍,小孩子肯定可以感覺到。

    小孩子的適應力是極強的。對於大部分小孩子來說,最艱難的時期就是離婚前後那段時期。這段時期很多青少年都表現了一定的適應困難,出現了一些行為問題,還有不斷增加的焦慮。但是兩年後,這些孩子中的大部分都能夠適應改變,並和來自完整家庭的同齡孩子行為相似。

    要想小孩子得到身心健康的發展,關鍵不在於家庭結構的形式,而在於家庭成員之間關係的質量。比如,處於一個完整家庭的孩子,卻與父母的關係疏遠,感受不到父母對他的關愛,缺少家庭的溫暖。與之相反,另一個單親家庭的父母卻更加寬容,孩子與他們之間的爭執更少,矛盾也更少,那麼,後者比前者往往會有更多的自尊。

    相對於離婚本身,離婚前後,夫妻雙方之間的矛盾和衝突,對小孩子的影響更大。當離婚雙方出現極大的敵意,肢體暴力或者恐懼時,會導致小孩產生不安全感和自責。那些因為父母的矛盾而自責,安全感受到了威脅,或者陷入了父母爭論的孩子,更容易感到焦慮、抑鬱和痛苦。

    所以,如果想要小孩受到父母離婚的影響最小,關鍵是兩點:其一,離婚的夫婦是否繼續爭爭執,並把孩子置於他們之間;其二,對於青少年的訓導是否在兩家都能夠繼續下去。如果孩子加入了離婚父母的矛盾,他們會過得很差。如果離婚後,一方老是抱怨另一方,或者總是談論家庭經濟狀況,也會讓孩子心裡感到更加焦慮、抑鬱、緊張和身心失調。

  • 2 # 翟大衛

      對5歲以內的孩子來說,一般對母親的依戀更大。對於該年齡段的孩子,一般以講故事、做遊戲、透過隱喻的方式來讓其接受父母分離是心理學常用的方法。父母可以態度溫和、自然地告訴孩子離婚的事,儘量避免給孩子造成心理傷害。同時,要給孩子適當的保證,說爸媽都非常愛他,不會離開他等。

      5至10歲間的孩子,談到父母離婚,則要複雜一些,因為孩子內心已有父親的形象。這時不要著急,多給孩子一些時間來緩衝。比如,剛開始時給予一些模糊的資訊,如爸爸出差了、爸爸最近忙著賺錢沒時間回家等。這個時期,應儘量向孩子樹立正面的、良好的父親形象,否則可能給孩子埋下心理陰影。由於父親的缺席,孩子很可能會表現得更加依戀母親,很多母親往往透過寵溺來補償孩子,卻使孩子失去自我空間或者個性,結果更糟。最後,離婚後,要保持與孩子的親密接觸,讓孩子感覺自己實際上並沒有失去什麼,只是父母不再生活在一起而已。

      對10歲以上的孩子,一般無法隱瞞離婚事實,這時期,孩子對父母的離婚會有自己的成見。此時,父母最好彼此補臺,不要讓孩子覺得是因為他們中某一方的錯誤才離婚的,不要讓孩子產生抑鬱、自卑、敵意等情緒.

  • 3 # 內觀心理成長

    離婚是夫妻雙方的事,因種種原因無法活不願意繼續一起生活了,但是對於孩子,永遠是爸爸媽媽,無法改變,因此夫妻離婚,切忌在孩子面前詆譭對方,要讓孩子感覺到無論爸爸媽媽關係如何,對他的愛不會變,即使對方很不負責任,也不要在孩子面前說他壞話!如果雙方能把關係處理好是最好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潤和良研晚安面膜好用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