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歷史上下屬對於統治者的稱呼各不一樣,有的稱“皇”,有的說“王”,那麼哪個的稱呼的地位更高呢?有什麼源頭?
2
回覆列表
  • 1 # 我的職業是韭菜

    這知識要貧困到什麼地步才有這樣的問題?都是名詞,沒有特定的級別。英國女王沒說給大清皇帝下屬禮節的,可能還正好相反。太平天華人家是上帝之子,是不是比王啊,皇帝啊,地位都高?

  • 2 # 在十字路口等等你

    這個得把時間線分開來說。“皇”是秦朝建立後才規定為國家最高職稱。而在夏商時期“王”是最高地位。

    在夏商時期幾乎是邦國制度,但他們會服從實力最大的邦國,剛開始“夏”的實力最為強大,到後來“商”的實力代替了夏成為實力最強的邦國。而邦國最強的統治者稱為“王”,地位是最高的

    而到了武王伐紂後商被周滅,周為了鞏固統治預防出現“和自己一樣的叛亂”和開疆擴土。周實行了分封制,而分封出去的封地的最高統治者也可以稱為“王”,周的最高統治者稱為“天子”,分封出去很多王,最初大概有一百多個。就這樣“王”的稱號就爛大街了,地位就不顯得那麼珍貴。所以“天子”就成為地位最高的職稱。

    而秦滅周後,秦廢除分封制實行郡縣制。而國家最高統治者稱為皇帝。所以從秦朝開始成為最地位最高的職稱。然後是一直沿用秦朝的制度,所以“皇”的地位從此就比“王”高。

  • 3 # 蕭水

    首先表明一下中外語境中皇和王是不同的

    中文:

    以漢朝為界,秦朝不封王,春秋時期只有周天子能夠稱王,其他的爵位基本上為公侯伯子男這種法子,但是到了戰國時期就有一些諸侯開始稱王了。並且,皇或者帝這個稱號在秦代之前基本都是上古大佬的稱號。

    漢朝以後挺多朝代都封王,皇帝封王你說誰牛逼?

    國外:

    首先是翻譯問題:皇帝是emperor,國王是king。

    界定於中世紀與資產階級革命前後,中世紀以前就比如羅馬時代,皇帝地位比國王高,甚至皇帝冊封國王,也就是說羅馬皇帝是最牛逼的。

    後來教會和羅馬的糾葛出現了一系列的問題,也就是關於皇帝冊封上的,倒是國王還是那個樣子罷了。

    再後來?再後來哪來的皇帝?

    咋說呢,很多人分不清國外的王,皇等等都是翻譯的鍋,這個鍋是肯定要背的。

  • 4 # 歷史春秋網

    按字面解釋,皇是大和始的意思,所以應該是皇的地位高於王。

    在秦始皇之前,天子是國家權力的最高擁有者。但天子並不稱皇,而稱為王。比如商紂王,周文王、周武王等。而皇字,是隻稱神明和祖先的,而神明和祖先是接受祭拜的,天子也必須祭拜神明和祖先,不能例外,所以秦始皇之前,皇的地位也高於王。因為皇接受王的祭拜。秦始皇之前,接受祭拜稱皇的有,天皇、地皇、人皇、泰皇、燧皇、華皇、盤皇、巢皇、羲皇、媧皇、庭皇、襄皇、農皇等,天上的玉皇大帝,稱為玉皇。

    秦始皇剛統一全國,在叫什麼名字這個問題上頗費思索,最後覺得他個人的功勞蓋過三皇五帝,所以不稱王,而起了個名字叫皇帝。以後歷代天子皆尊循秦始皇所說,稱為皇帝。而王則是皇帝加封的最高爵位,比如三國時期魏文帝曹丕將爵位分為九等:王、公、侯、伯、子、男、縣侯、鄉侯、關內侯,王是第一等的爵位。漢初劉邦曾留下遺言,只能姓劉的可封王,異性者不可封王,如果異姓誰當了王,天下共擊之。但他這個最高指示,並沒有被完全遵循,他的妻子呂后就率先打破了這個慣例,封侄子呂臺為呂王、呂產為梁王、呂祿為趙王、侄孫呂通為燕王、追尊父親呂文為呂宣王、封女兒魯元公主的兒子張偃為魯王,史稱諸呂為王。到了後漢三國,曹操被封為魏王,孫權也成了吳王。但不管如何封王,王的地位也是皇帝封的,所以皇的地位是高於王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離婚了他不想復婚,還要求過那種生話怎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