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今天有朋友告訴我《資治通鑑》之中對於屈原完全沒有提及,並且由此告訴我屈原在當時人眼中的形象與如今是完全不同的。
10
回覆列表
  • 1 # 華夏山河

    自古至今,屈原在人們心中的印象,是很大不同的。這種差異的產生,主要源於對屈原自投汨羅江的不同理解。

    現在人們對屈原的認識,主要集中在兩個方面。一方面,他在文學上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不僅開創了代表性的《楚辭》體,而且以浪漫主義文學風格,在中國古代文學發展史上,佔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

    另一方面,他是一位忠心耿耿的愛國賢臣,一生為國殫精竭慮。對當時的楚國,真是你虐我千百遍,我待你如初戀,至死不離不棄。

    但是古人的認識並非如此單一,如漢代司馬遷的《史記》,單獨有《屈原賈生列傳》。而到了宋代,司馬光的是鉅著《資治通鑑》中,對屈原卻隻字不提。

    對屈原自投汨羅江的行為,主要有兩種觀點,一個是最後面對國破家亡的現實,對當時的楚國統治者都已經絕望,感到已經是壯志難酬,又不願屈服於秦國之威。最後只能以死殉國。

    第二個觀點是,認為屈原這種行為,並不值得提倡。 甚至從假設歷史的角度,認為他和楚漢爭霸中,自刎烏江的項羽一樣,無論是脆弱也好,還是不敢面對現實也罷。都應該從長計議,留得青山在,不愁沒柴燒。

    還拿出司馬遷的事蹟作為例證,司馬遷在受到奇恥大辱的宮刑之後,並沒有以死明志,才有了我們現得以看到的,寶貴的史料性,文學性鉅著《史記》。

    誰對誰錯,見仁見智。對於屈原自投汨羅江的行為,個人見解是根源於他的戀君情節。

    這裡當然不是指愛情,而是指屈原內心,把自己和代表國家的聖君的命運緊密結合在一起,但有一點兒愚忠的依賴和忠誠。這種心態一旦產生,是一生都至死不改的。居然把對楚國的熱愛,是透過對君主的忠誠,表現出來的。愛國是他一生的全部,這樣君主就成了她生活的全部。於是他經歷了從忠心耿耿的戀君,到不得重視,鬱郁不得志的怨君,再到被君主冷落後的自戀。最終也沒能走出這種困境。

    自沉汨羅江,對屈原而言是正常的,雖然也是最後的無奈之舉。因為他這種行為的初衷,還是為了國家。或許在他心中,這是他最後能夠做到的報國之舉了。

  • 2 # 詩畫人生相約篁嶺

    剛看到這題目,忍不住要來說說。其實屈原在我們華人的心裡從未遠去,他的感人故事,愛國情懷一直都在激勵著後人!

    我從小除了對徽州有濃厚興趣之外,還有一個地方也是讓我魂牽夢繞的,那就是湖南。因為經常聽母親說起它,母親常說:她出生在衡陽。所以很小的時候我就知道湖南有條汨羅江,知道端午祭是為了紀念偉大的屈原。

    不管屈原是不是“愚忠”,但他愛楚國。我想說的是,屈原為什麼一直以來都能受到我們的敬仰,他的主流形象一直都是那般偉岸,就是因為在他生活的那個戰亂年代,像他那樣忠君愛國的實在是太少了!有的是貪慕虛榮,有的是為了榮華富貴,今天楚,明天秦,而屈子屈大夫他就像一股清流,又像是那孤傲的梅花,自顧自芬芳。

    他走了,一狠心扎進了汨羅江。我想他當時是何等的絕望啊!但楚國的百姓不會忘記,永遠也不會忘記,你看:他們來了,將那粽子灑向江河,他們是心痛你啊!怕魚兒咬壞了你的身軀。

    至於司馬光的《資治通鑑》裡沒提到屈原,我想那是司馬光個人的問題了,我們不能因為某個人的觀點不一致就全盤否定。屈原,他永遠活在我們的心裡,我也相信他定會和他的文章一樣流芳千古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果把電視劇《破冰行動》拍成電影版,你會去看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