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一米八2022

    漢朝不算東漢末年兩次因為董卓天子從洛陽去長安和曹操從洛陽接天子到許昌之外,在西漢和東漢開國之初都有過遷都。

    首先是西漢:

    因為漢高祖劉邦是在定陶登基的。然後就想“遷都雒陽(洛陽)”也就是在洛陽建都。

    為何選洛陽?況且洛陽是周天子的都城不管是象徵身份的至高無上還是宮城都是現成的,外加江淮地區物產豐富,水陸交通發達,更是當時享譽天下的商業大都會。佔住了洛陽,就是捏住了錢袋子,怎麼看,都是最合適的都城。定都洛陽的好處,一找就是一大堆

    但是洛陽的劣勢也是很致命的的:關鍵一條,就是虎狼環視。如果是和平年代建都,洛陽確實很合適。但如果不和平呢?以張良的話說,那就是“四面受敵,此非用武之國也”。偏偏此時漢朝,正是“不和平”的時候。一群異姓王還在,就算異姓王沒了,迫於開國形勢,同姓王也要照封,劉家子弟封了一群。國都定在洛陽,那就是夾在一群諸侯中間,萬一有個風吹草動,立刻就慘遭四面圍攻。

    其實,當劉邦決定“遷都長安”時,當時的長安,連個城都算不上,只是咸陽治下的一個鄉名。當時的漢王朝,臨時的政治中心還是櫟陽。那為什麼非要不惜血本,硬要新蓋出一座長安城來。

    以地理位置來說,長安位於黃河上游,放在漢帝國的版圖內,正好就是個戰略制高點。而且它四面環山,就算髮生動亂,只要把幾個關口守好,長安城就無比安全。長安的水路交通條件也十分發達,正好處在關東關中兩大經濟區的交界點上。別看眼下看上去破破爛爛,只要國家進入和平建設階段,這就是漢朝經濟版圖裡的黃金地帶。

    佔住了這個寶地,就好比擊中了天下的脊背,抓住了漢王朝命運的咽喉。長安穩,天下安。

    關中平原是有經濟潛力的。雖說眼下殘破,但關中沃野縱橫,不但有天險屏障,更有縱橫的良田。正如婁敬所說“資甚美膏腴之地,此所謂天府者也”。到了司馬遷寫《史記》的漢武帝年代,關中平原“然量其富,十居其六”,財富水平佔到了天下一半以上。如此寶地,才能撐起漢帝國的盛世家業。

    也正是憑著關中平原雄厚的家底,建立在殘破江山上的大漢王朝,才得以順利踐行休養生息,然後有了富庶的治盛世。也同樣憑著關中良好的戰略位置,開國和親換和平的漢朝,才以雄厚底氣發起反擊,將昔日肆虐北方的匈奴踩在腳下,呼嘯打出縱觀歐亞的絲綢之路,開創國威遠播歐亞的黃金時代。

    其次是東漢:光武帝劉秀

    首先,相對於西漢開國皇帝劉邦,東漢開國皇帝劉秀起兵所依賴的人才資源來自於南陽、潁川,而起家的軍隊和地盤則來自於冀州。換而言之,對於劉秀來說,之所以能建立東漢,離不開今河南、河北等地世家大族的支援,這和劉邦的情況存在比較明顯的區別。其中,就幫助劉秀打天下的“雲臺二十八將”來說,鄧禹、吳漢、賈復、岑彭等眾多將領,都南陽人,也即非常靠近洛陽,而不是長安。由此,對於劉秀來說,跟自己打天下計程車族豪強更傾向於在靠近自己家鄉的洛陽建都。

    其次,就西漢末年來說,長安這座都城飽經戰爭的破壞,雖然劉秀已經平定了長安,但是,對於當時的長安附近,依然存在殘餘勢力,如果劉秀在長安建都,可能存在不穩定的因素。同時,在地理位置上,洛陽位居天下正中,北有黃河屏障,四周有九關圍護,既可攻也可守;而且洛陽有諸多水系,運輸方便,經濟上也比長安更加充裕。並且因為較少受到戰爭破壞等因素,促使劉秀最終定都洛陽,而不是西漢的古都長安。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感覺生了二胎以後,家庭矛盾會升級,兩個孩子相處問題加上和老人之間的不和諧,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