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龍門至順
-
2 # 泰山124453211
聊齋志異的故事大多描寫的是書生與鬼狐的故事,所以他的活動場地不能太偏遠,因為書生要讀書,農夫要作田,所以只能選擇離村鎮不遠,而又背闢的場所,所以選擇道觀廟宇最合適不過了。那個地方神可住人亦可住。
-
3 # 宗鏡先生
這個問題很好,也很有趣,涉及到中國佛道兩家的傳統稱謂。
我今略說,權作交流。
一、佛家
自達摩東渡來到中土以來,一路傳播佛法。
釋家人便自稱:佛子、衲子、貧僧、貧道……
沒錯,貧道不單指道家法師對自己的謙稱。因為佛家從來講“修行”為“修道”。
昔日六祖慧能大師在《六祖壇經》中雲:“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
這個“道”,便是佛家講的修行之道,成佛之道,了脫生死之道,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之道。
平日裡寺院中修行,佛家法師也常說——一心辦道。
如是如是。
二、道家
古來道家法師常自稱:山人、貧道、閒人、散人、衲子、老衲……
且看好,衲子與老衲是古時道家法師的自稱,這也非佛家專利。
為什麼呢?我們來研究一下這個衲子與老衲的含義便知。
明代許仲琳寫的《封神演義》第四十八回《陸壓獻計射公明》:“且說陸壓回篷,與諸道友相見,燃燈問:‘會公明一事如何?’陸壓曰:‘衲子自有處治。此事請子牙自行。’”
這陸壓是道家散仙,自稱衲子。只因這個“衲”字的意思是“衲衣”,“衲衣”也有“道袍”與“破舊補丁衣服”之意。
所以古時道家法師常自謙稱“老衲”。
如是如是。
三、廟
這個“廟”啊,最初本來是指祭祀鬼神之地。
後來道家興起,土地廟、關王廟、火德真君廟等等……這都是道家的道場。是古來傳統。並無不妥。
再後來,佛法由印度傳入中土,佛教寺院也有了廟字的俗稱。
如是如是。
如此三說,宗鏡拋磚引玉。
-
4 # 家福17140145
當佛教進入中國的時候,漢武帝早就採用了董仲舒的提議。中國的主流思想是“儒家”,有著完善的學術和行政系統,並培養出一個龐大的知識分子集團。漢帝國擁有一座規模巨大的皇家學校,學生達到數萬。中國早就有華夷的概念,而且佛教的理論與儒家有很多的衝突。傳播起來非常困難。
後來,發現道家與其有相同之處,並在早期的翻譯中使用了“本無”“自然”“樸”等詞語。借老子西出的典故進行傳教。《三國志·魏書》“蓋以為老子西出關,過西域,之天竺,教胡。‘浮屠’屬弟子別號,合有二十九,不能詳載,故略之如此。”也就是說在當時,人們認為佛教是道家的一個支派。後秦時期,鳩摩羅什到達長安,集沙門五千餘人,名僧倍出。但後秦國主姚興仍把佛學視為“玄教”。佛教為了在中國傳播,借用了中國的語言、典故等。讓華人產生認同感,便於其發展。(其實與基督教在中國傳播早期詐稱耶火華就是老天爺,騙老百姓入教是一個道理。)當然,佛教的進入,也豐富的中國的思想藝術等內容。
由上可知,佛道兩教的一些詞語相同,也就不足為奇了。
近日重讀聊齋,在此過程中發現一些不可解處,列出與諸君共賞析。
1、第一卷《屍變》:講一人借宿辦喪事人家,半夜屍變,把他三個同夥全害死了(過程略似大話西遊某情節),這人逃出來,屍體在後邊追,結果呢,“······至東郊,瞥見蘭若,聞木魚聲,乃急撾山門。道人訝其非常,又不即納······”,特地查了資料,南北朝時代,道人一詞專指沙門,則此篇中似乎說得過去。
2、《畫壁》中則有:······驚拜老僧,而問其故。僧笑曰:“幻由人生,貧道何能解。”這裡的僧人自稱貧道。
3、《種梨》篇有這樣的情節:······道士曰:“一車數百顆,老衲至丐其一,於居士亦無大損······”,這裡的道士又自稱老衲。
上述三處,請諸君試論之。
回覆列表
廟本來就是道家的,宮、觀、廟,閣、院,都是道家的。只有寺是西方教派的,比如佛教、伊斯蘭教,他們的教徒是住寺裡的,凡是看見這些教徒住在宮、觀、廟,閣、院裡,那基本就是特殊時期道家被打壓的時候侵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