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HUIxinlin

    煮豆持作羹,漉豉以為汁,萁向釜下然,豆在釜下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這個版本較另一個通俗的版本有點拗口,不太好背。應該是後來有人把前三句給總結歸納了一下,變成了“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變得通俗易懂,朗朗上口。不知是不是曹植自己改的,我感覺不像,因為與曹植風格略有出入。但不出曹植原詩之意。所以還是應該認定是曹植原創!謝謝邀請!

  • 2 # 路遙lgy

    “七步詩”是不是曹植所做,一直有爭論,但曹植是以才名箸稱的。宋無名氏箸《釋常談》記載:謝靈運曾道:“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獨佔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謝靈運的文學造詣在當時,已經沒有人與其項背。而他卻對曹植佩服的五體投地。

    曹植很有才華,很多史料有記載,但獨沒提到他的七步之才。二十五史裡記載,只有北朝的魏收是七步之才,皇帝說他:“雖有七步之才,無以過此”。

    最早關於七步詩記載的是《世說新語-文學第四》:“文帝令東阿王七步中做詩,不成者行大法。應聲便為詩:煮酒持作羹,漉菽以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帝深有愧色”。

    這部書本屬於小說,應該有杜撰的成分,曹植並沒有走七步。但是起碼文字記錄有,也更早於羅貫中的《三國演義》。

    而《太平廣記》裡說是,曹丕與曹植出遊,見兩牛打架,一頭墜井而亡。曹丕下令曹植作詩,不許有“牛”和“井”出現,也不能說死,百步四十言,未成處以斬刑。

    曹植揮筆即賦:“兩肉齊道行,頭上帶橫骨。行致凼土頭。峰起相唐突。二敵不俱剛,一肉臥土窟。非是力不如,盛意不得洩”。

    曹植行不到百步,又自做詩:“煮豆持作羹,漉菽以為汁,萁在釜下燃,豆向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這裡記載的與《世說新語》還有些出入,但其都不是走七步的詩。

    而羅貫中在《三國演義》裡引用的是《太平廣記》裡的故事,情景也不一樣,曹植卻是限七步做詩。可以證明的是,七步詩絕不是羅貫中的偽作,在它早多年就有了記載了。《三國演義》裡的七步詩,可能是他自己改的吧。

    至於七步詩是不是曹植所做,那就不得而知了。但真正七步詩不是後面四句那首,而是前邊那首兩牛相鬥的詩。

  • 3 # 中行偃1

    答:《七步詩》的真偽存在很大爭議。

    餘秋雨認為,以曹丕的智商,不大可能在宮殿上做這樣殘暴而又兒戲式的惡作劇。況且曹丕深知曹植才思敏捷,要刁難他也不會做得這麼笨。餘秋雨認為這首詩比喻得體,有樂府風味,很可能確實是曹植的手筆,但創作時的戲劇場面,大約就是後人虛構的了。“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系羅貫中偽作,不是七步詩的原文。

    《三國志·魏書·文帝紀》黃初三年(222年)二月,鄯善、龜茲、于闐王各遣使奉獻。是後西域復通,置戊己校尉。三月,封皇長子曹叡為平原王,弟弟曹彰等十一人皆為王。四月,封曹植為鄄城王。九月,立貴人郭女王為皇后。

    《三國志·陳思王曹植傳》黃初三年(222年)四月,31歲的曹植被封為鄄城王,邑二千五百戶,也就是在這次被封王之後回鄄城的途中,他寫下了著名的《洛神賦》。

    都沒有提及《七步詩》!

    但是如果是羅貫中寫的,那麼,羅貫中就是才高八斗!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賓士怎麼接連曝出重大質量問題,賓士不再“賓士”你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