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裁縫方師傅
-
2 # 周舟19510224
如果2000年不實行企業改制下崗職工會怎麼樣?
國企改制的原因主要是由於當時有不少中小型企業,受過去計劃經濟影響,在勞務用工上,由於採取國企員工固定制,沒有實行竟爭上崗。在收入分配上沒有拉開檔次,個人收入沒有與學歷、能力、績效掛鉤,存在吃大鍋飯現象。另外有些小廠由於裝置陳舊,與國外企業和國內大企業相比產品質量相對較差,由於資金困難不能更新換代,產品質量無法提高,存在銷路困難,出現經濟效益不好,上繳國家利稅後僅能支付工人工資,有的出現虧損。
開始國家對這些企業提出要實行關停並轉,後來實行企業改制,國家規定,改制的企業必須是資不抵債,嚴重虧損的企業,特別是破產企業。採取的辦法是整體改制、部分改制和破產改制等。
改制的好處是盤活了企業,使國企由全民所有制過渡到私有化體制,使一些特困企業走出了困境,減輕了國家負擔。但是,由於國企職工是以退休、內退、買斷形式安置的,退休職工進入社保體系,內退職工以當時低工資按比例一次性核算安置費,轉移給私企發放內退工資,待遇很低且固定不漲,生活費只社平工資1/10.。買斷職工按工齡以幾千至萬把元費用進行買斷,將他們推向社會進行再就業。由於改制後這批職工技能單一年齡偏大,機關、事業及國企受體制制約是無法轉入的。私企高、中層大都面向應屆大學生,中、底層工人面向年輕的,高、中職校學生和農民工。那些40~50買斷職工面臨就業困難,其艱難困苦可想而知。
因此,國企改制職工包括幹部、知識分子在內,大都懷念過去國企工作時光,是有其原因的。
另外,在改制的實施過程中,確實有很多優質企業和大中型國企也改制了,致使國企資產流失到私人腰包。如果不進行改制企業會如何?職工又會如何的提問,這裡只作分析僅作回答提問,不構成對政府改制決策的否定。
1.國企優質企業如不改制,可避免改制時出現腐敗,造成國有資產流失,職工工作能得到很好保障。如果管理體制能根據形勢發展進行改革,一樣會發展很好。比如有些國企改制前,本身就與外資在進行合作,且已推出優質品牌產品。有些企業有幾十年發展根基,產品品質和銷路就很好,發展到現在可想而知,應該是效益好的中型企業,企業職工不會比現今國企、私企待遇差。
2.那些確實虧損的小型企業如不改制,肯定會被歷史淘汰。如果實行關停並轉,職工在國企內部消化。整個小型國企,國家在資金上給予一定投資和扶持,引進國內、外先進技術和裝置,提高品質,擴大國際、國內銷售市場,如發展至今,比起目前中小私企肯定是具有競爭優勢的。同時企業職工安置問題也不是目前這種局面。
3.中國私企是中國社會主義經濟產業發展的新的力量,是與國企並列的一支突起的異軍,他們由有膽識有才能的個體老闆主導,有各屆大學生、高、中職專畢業生和新型農民工的加入組成,本身與下崗職工沒多大關係。
中國中小企業如由未改制的國企與現行私企並存,形成兩支相互竟爭的隊伍,那麼也是另外一種企業發展模式。
以上構想純屬個人觀點,只作百家論壇,不作他用不存在有不當言論請發表。
-
3 # 軟體資源君
不可否認,國企改革給我們市場帶來了活力,促進了市場經濟的發展,但是國企改革也存在一些弊端,那就是損害了廣大工人的利益,大批國企工人被下崗,造成嚴重的就業問題,同時國企改革也導致了大量優質的國有資產流失,造成嚴重的貧富差距,下面我
們就具體說一下國企改革改革。
這一輪國企改革是不得不進行的,因為在當時的國家經濟中,國有企業佔據這絕對的比例,然而由於管理落後,人員效率低等因素,導致企業幾乎沒有什麼利潤,很多都存在大量負債的情況,面對改革開放帶來的衝擊,不得不進行國有企業改革,這是歷史發展的必然。
然而當時的改革簡單粗暴,沒有充分考慮當時工人的訴求,使下崗面工再就業面臨巨大的困難,這些都是我們不得不承認的。
最後,向那些當年的下崗工人表示崇高的敬意,也正是他們的付出,換來來今天祖國經濟的繁榮。
END.....
-
4 # 流雷電
90年代的國企改革中,如果工人不下崗,那麼現在也並不一定會更好!
計劃經濟時代,國企是一個鐵飯碗,對於當時的人們來說,能夠進入國企是一件相當體面的事情。
而當時的國有企業福利也確實非常好,醫院、學校、電影院、理髮店,大大小小的各種場所都非常齊全。
所以,大部分人都沒有想到,曾經的鐵飯碗怎麼就沒了!
在市場規律下,產能過剩不但加劇了市場競爭,壓低了產品利潤,同時導致企業的生產線閒置,員工無活可幹,企業的效益大大降低。
而隨著企業的發展,在職職工的高額福利以及退休職工的養老金,讓企業身上的負擔越來越重。
那時候的國企很多都是非常臃腫的,人員冗餘很多,為了能夠讓企業更好地發展,國家進行改革其實也是一種正常的選擇。
還有不少企業在改革過程中被私有化,存在國有資產流失的情況。
那麼,如果那時候國企不改革,工人不下崗,最終的結果很簡單,就是企業倒閉不復存在,所有人都失去工作。
-
5 # 綠色的信鴿
如果90年代國企不下崗,就不會培育出今天生機勃勃的個體經濟市場,同時,國企因為“鐵飯碗”“大鍋飯”平均主義的體制問題,會有更多的企業破產,也會有更多的企業發不出工資,從而影響到整個國民經濟發展,中中國人民的生活水平還在90年代的水平徘徊不前。
90年代下崗,造就了一個全新的時代,國民經濟輕裝上陣,奔上了快車道。一是個體民營企業快速發展壯大,成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力量;二是解決了大量的人員就業,減少了社會矛盾,為國家減輕了負擔;三是解決了部分國企產業落後、產品過剩的予盾;四是培育了全民自食其力的創業精神,讓人才自由充實到各行各業,社會經濟呈現全面發展的良好局面。
90年代下崗,淘汰了一大批生產工藝落後、更新換代慢、已不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老舊企業,取而代之的是現代化程度更高、更能滿足人民群眾生活急需的企業。此時,外資企業、合資企業等引用外資的企業大批入駐,既解決了資金不足的難題,又引入了國外先進的先進生產技術,造就了神奇的“中國製造”的崛起。
這些下崗的工人,大部分又自謀職業,有的加入南下打工隊伍,有的自我創業,有的在國家的扶持下重新就業。不破不立,打破舊的框框,擊碎孵卵的外殼,才能孕育出新的生命。
-
6 # 搶紅逗
任何事物都有一個誕生、發展、繁榮和沒落期,這是一種自然規律,我們要正視,更要有勇氣和智慧面對,保持與時俱進,才能使他再次煥發生機活力!國企改革也是如此,必須現在歷史的高度,全面衡量利弊,改革固然造成大量人員下崗失業,重新再上崗也面臨巨大挑戰和不確定因素,失業給家庭帶來了巨大得生存壓力,這是改革帶來的劇痛,我們不得不承受!
不改革,可能暫時沒有部分人員下崗,但是長期來說,下崗人員將會劇增,經濟主體面臨生死考驗,這是一種巨大災難,帶來的負面影響比前者更大!
以短期、部分人員的下崗,換來了國企的再生和強大,絕對值得!
向下崗失業勞動者致敬!有了你們的奉獻,才有了今天的國企春天!
向國企改革者致敬,你們用勇氣,膽識,創新和智慧,解決了危機,祖國的富強離不開你們的付出!
今天的我們,很慶幸,我們的生存巨大空間和良好環境,都是前輩用奉獻換來的,
我們要更加的努力和向上,牢牢把握前進的方向,高瞻遠矚,未雨綢繆,國企會更好,我們的未來也會更美好!
-
7 # 海歡志勇
會發展得比現在好十倍。因為那時的人們都在無私地熱火朝天的工作,不計個人得失。下崗了,人們自私自利,拿一分錢幹一分活,沒了從前的幹勁,一切都為私,老闆為私利,工人也為私利。工作積極也只是為私營老闆作貢獻,讓他們早點富起來而巳,除了公務員,其他人想為國多生產多貢獻,那也報國無門。
-
8 # 手機使用者守道逍遙
1、國企工人不下崗,工人應該有固定收入,能有溫飽,不至於到現在還有六億人月收入不足一千。
2、如果國企還是國企,國有工廠和商店的廠長、經理還是和工人一樣的工薪階層,它們不會變成現在的工廠主、資本家和億萬富翁。
-
9 # 她大叔521
那個時候全亂套了,摸著石頭過河,錯誤難免。後期糾正了,當時把破產當成時髦了,當發現後果很嚴重立刻停止了,但是已經下崗的沒辦法了,命啊!哈哈
-
10 # sxw67
當時的口號是“砸三鐵”,國家忍痛割愛,自我革命,淘汰落後生產力。以安排就業為制度優勢的國企瞬間土崩瓦解,大量計劃分配人員淪為下崗職工,生活困難。有些人靠自己努力打出了一片天地,成為有錢人。但天不負我,隨著國家經濟好轉,國企退休人員退休金也盼來了16連漲。國家發展過程中總是有這樣或那樣的不如意,有些人是吃虧的,但生活一天天變好是不爭的事實!!!
-
11 # 納蘭談史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覺得咱們需要先了解國企存在的意義是什麼。
如果你把國企當作是商業性質的謀利企業也不算錯,因為國企確實有商業性,其商業性體現為追求國有資產的保值和增值。
除了最直觀的經濟價值外,國企還有不可替代的政治和社會功用,是維繫國民經濟平穩執行和政權穩固的調節器,是國家巨集觀經濟調控和促進社會公平公正的利器。
主要可以分為內外部兩個層面的原因。
外部原因一言以蔽之,就是受1997、1998年的亞洲經濟危機的影響。
內部原因是主因,源於計劃制的國企適應不了1994年後確立的市場經濟體制,以至於一直處於嚴重虧損狀態,其實早在1978年改革開放時,國企就一直面臨著開放後的種種衝擊壓力,不只是企業效率低下,三角債頻發的經濟危機,更有甚者資本大鱷還通過私下交易的方式購買國有資產,作為國民經濟命脈的國企,反倒成為了國家財政的沉重負擔和政治隱患,這與設立國企為國家創造利潤、國家穩定的初衷背道而馳,因此必須要改革重組。
改革分為兩個階段,一個階段是價格改革,其目的就是要通過放開價格,實現國有資產的自由流動;第二階段的改革是所有制改革也就是股份制改革,主要就是要把一些國有資產轉變個人資產,一部分國有企業轉變為私有企業。
把國企扔到市場上競爭才能保持活力,提高效率,這是市場經濟規律使然,而裁員就成為了立竿見影的企業減負方式,因此造成了90年代的下崗潮。
因此,如果90年代國企不改革,國家經濟發展將會受束,改革開放的步伐難以前進,效率低下人浮於事的“大鍋飯”企業國家也供養不起,僅僅只能保有形式上的公平,卻無法創造出更大的剩餘價值,所以為了發展進步,國企改革重組是必然的。
-
12 # 小魚兒小小魚兒
我是2003年從國企下崗的失業人員。正是因為九幾年中國加入世貿組織,為實應新時期的需要,提出國企改革。間接導致千千萬萬包括我在內的工人老大哥下崗失業。從此國企經過減員增效機構精減以後,國有企業負擔減輕輕裝上陣。讓國企邁上新抬階走出國門。外貿行業取得長足發展,對內擴大內需。經過大家共同努力,今天才讓我們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如果90年代國有企業不改革,不讓大家下崗的話。我敢肯定,經濟不會發展那麼快。現在經濟的發展是因為讓眾多的下崗失業人群下崗才取得的。我認為在有能力的情況下,應該多關注下下崗失業人員。必竟很多人現在為成為四O五O人員,就業不會那麼容易。只有真正下過崗,才能體會到下崗失業人員的堅辛!不說了,說多都是眼淚……
-
13 # 累戈
當時如果國企不改革就是死路一條。大鍋飯鐵飯碗,效率十分低下。東北就因為國企大而多,改革不徹底,留下了今天這個局面。下崗人員“不光是工人”,其中不少由於下崗,獲得了發展的機會,激發出積極性,磨洋工混飯吃的一掃而光。沒有當年的陣痛就沒有後來的經濟騰飛。
-
14 # 萬安大谷
如果90年代國企不下崗會怎麼樣?
我結合自己所在企業實際,來回答這個問題。
我是伊川縣鄉鎮糧管所的職工,1991年,地方政府在財政上取消了對糧管所的支援,從此,糧管所變成了獨立的市場主體,由原來的行政單位變成了自負營虧的企業。
當時企業有職工19人,糧管所長是個有經濟頭腦,勇於開脫,能打會算的人。他結合企業實際,做出了 :企業主業收購、保管、外調政策性糧食的日常工作,只用正、負所長,會計、出納,兩個倉庫保管員,一個做飯的夥司,總共7個人,也就是這7人企業發工資,有固定工作。其他的12人,進行人員分流,自謀職業,各尋出路。其中7名職工,利用企業支援給他們的每人兩萬元資金和一個門面房,開起了糧油門市;2名職工利用企業支援的六千元資金,買了手扶拖拉機,下鄉拉企業的麵粉給農民兌換糧食,再賣給糧管所;另外3名職工,由於懂建築,就當起了包工隊頭,搞起了建築。說實在話,分流的12名職工,由於自己努力,很快就掙住了錢,有的成了富翁。上班發工資的7名職工,由於歲數相對大,業務熟,但思想老,沒闖市場的意識,只能拿個死工資。就這樣,在1991——2004年的十三年時間裡,企業順應潮流,緊跟形勢,結合自身實際,靈活運用,良好地生存著,企業職工五險一金充足的繳納著。
那知,2004年,河南省政府拿出資金,讓糧管所一半職工,按工齡每年補償一千元,賣斷工齡,下崗回家。從此,糧管所人走了,心散了,企業很快進入了殭屍狀態。從2009開始,全縣鄉鎮糧管所沒有參加改制的剩餘百分之五十職工,沒有了法律規定的五險一金的繳納,沒有了工作,生活費。整整十年了,再沒有人管這部分職工的生存事。
-
15 # 前進者A
上世紀90年代國企改革,大批員工下崗,很多員工生活困難,在這裡我們是不會忘記他們的,不是他們做出的犧牲,中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就不會確立,中國就不會有今天的騰飛。我們現代人是不能站在今天的角度來看待90年代的國企員工下崗這件事情的,這也是國企長期以來遇到困難的積壓,當時的國企比重非常大,人們參加工作的第一選擇就是國企,所以國企也扛著沉重的負擔,員工數量龐大,一箇中型以上的國企往往擁有員工三四千人,企業辦社會也非常嚴重,此外還有員工的生老病死等等幾乎全靠國企。企業產品單一而且落後,新品開發能力談不上,經營手段落後,市場銷路幾乎斷絕,根本無法與國外同類型企業競爭,經濟社會效益低下,員工成月成年發不下工資。很多人當時指望國家救助,但當時國企虧損面這麼大,國家根本沒有這個力量。在這種情況下,這麼多員工與其坐等困難,不如徹底改革釋放活力。改革是正確的,必須的,繼續等下去只會越來越被動,這是毫無疑問。在我們當地有一家全省最大的汽車運輸公司就是這樣,改革開放後,汽車市場放開了,是一年比一年困難,最後經營不下去了,就出臺了一項政策,那就是賣車,把車賣給司機,有司機自主經營,可以靠掛在原單位身上,客車也可以繼續跑原來的線路,龐大的後勤機構也進行了改革,公司修理廠的修理工把工具一分,很快就被民營汽車修理廠招聘一空。公司的醫院、學校等也都很快找準了自己的新定位。困難最大的就是機關人員、後勤人員等等,也就是技術含量不高的人員算是陷入了困境。這家企業現在還在,發展得非常不錯,試想要是不痛下決心,恐怕也就早完了。所以,我們看待當年的改革,必須站在當時的時代背景下,而不能那今天比昨天,那是沒法比的,因為當時的歷史條件你不瞭解。
-
16 # 全吐才快
我也是那時因企業改制而下崗的,當年我們這個國有企業在周邊地區名氣很大,效益也不錯。但由於受市場大氣候影響,加上管理鬆懈,便逐漸步入了下坡路。到2002年初改制時,員工已半年發不出工資,虧欠銀行貸款的利息也無力支付。恰逢此時市裡要求我們單位改制,形式叫零資產,意思是這個企業由公改成私,政府不收也不出一分錢,所有欠外債務由受讓人負責處理,企業所有固定資產、商品以及外欠債務也歸受讓人。
實事求是地講,當時無論國有企業還是集體企業經營環境都不好,假冒偽劣商品充斥市場,單位從上到下員工精神疲沓,長期形成的“大鍋飯”思想根深蒂固,所有企業都揹著鉅額銀行貸款,包袱沉重,難以前行。國家若不快刀斬亂麻,任其艱難支撐下去,這麼多的國有企業勢必會拖垮整個國民經濟,給整個國家帶來更大的損失。這就好像一個人生了重病,如果不及時就醫動手術,再拖下去的話,必然更加不可收恰。實踐證明這樣
的改革舉措是及時而又正確的,減少了進一步的損失。對於國家搞改革卸包袱行為,我們職工也都理解並支援,都知道這是為了國
家好。儘管下崗是我們這批人心中永遠的痛,對大部分人來說是“前不著村,後不著店”,不僅上有老下有小,還面臨重新尋找職業的難題。但廣大職工群眾都能以大局為重,服從安排,忍痛離開,並能很快克服困難,不計髒累找到新的崗位,並走上正常軌
道。那時國家要求各級人民政府妥善安置和善待下崗人員,但我們沒有依賴國家,而是默默地接受了命運的安排,堅定地走在人生之路上,雖然累一點,活得還不錯!
-
17 # 陳歌22
國企改革雖然有值得稱道的地方,但也產生了很多令人深思的問題。如某些人利用國企改革做屏障,大力侵吞國有資產,發國難財。
-
18 # 滄桑43
國企改革對當時的企業工人來說損害是具大的,從當時的吃,穿,住,用,以及各種福利。企業工人為改革作出了犧牲。直到現在的退休,仍然作著犧牲,改革讓很多的企業徹底垮掉,企業工人推向了社會,自食其業。垮掉的企業退休的企業職工的退休金與沒有垮掉的企業退休金相比,就存在一定的差距了,存在的企業的退休工人他們是兩份退休金,一份是社保發放的,一份是企業發放的。而企業改革掉的就只有社保發放退休金了,就什麼都沒有了。更不要說與行政亊業的退休人員相比了。這就是國企改革時和以後給企業職工帶來的當時和後續的影響,也把國企改革的人員無形分成了三,六,九等。但是,心中雖有些不平衡,我們還是感謝黨和國家。
-
19 # 淳淳爸爸340
沒有90年代末的國企下崗就沒有中國市場經濟的確立。現在回頭看,下崗是為市場釋放大量的勞動力,而且是熟練勞動力。
-
20 # 甲午金秋
不下崗,未必不能度過那個時期。
①60年代3年自然災害的生活困難時期,企業沒有下崗的也度過來了。
②現今的“人民公社”,這個村的生活、經濟發展水平也不比其他地方差。
同樣的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法有多種,事在人為。
回覆列表
九十年代國企改革之際,我正好在上海國營針織廠上班,當時國家的政策是好的,但是下面執行偏差太大,地方的國企資產嚴重流失,不少當領導的中飽私囊,把企業離退休人員推給國家,在職職工推向社會,下崗工人突然從主人翁變成了弱勢群體,心理落差有點大。
為什麼說當時國家要求企業裁員是正確的,只要當時在國企做過就很清楚。實際我當時進去還算是臨時工性質,那個單位生產業務很忙,按理來說應該是很賺錢的,但每年據說都是虧損的,最主要人浮於事的現象真的讓人看不懂。
當時我們縫製車間是20多車工,但管事有5個人:正副領班各1名,記賬員1名,車位質檢1名,督察員1名。這些管事的你說他們沒事吧,好像條條框框每個人管的事情寫了一大堆,你說他們都有事做嗎?好像隨便哪個一兩天沒來也無所謂。後來我記得香港人來接手車間的時候,5個管事的人就改成了2個人,而且一個班組擴充到50多人。管事的人越少,下面做事的效率反而提高不少。
還有印象很深的是當時的食堂,記得改制前全廠500多人,食堂有20多人,等到變成港資股份公司後,全廠還是500多人,食堂才安排了6個人,而且好像食堂供應的飯菜沒有啥變化。
其實我們當時為什麼能進這家國營企業,就是因為改制,當時我們那個單位本地正式工是先從國企下崗,再到港資公司上崗變成合同工,我們是在改制前當臨時工招進來的,實際那個時候上海針織廠生產還是很忙的,只是按照前面那種人浮於事的管理制度,註定會虧損的。再說當時不管賺錢虧損都是國家的,領導整天忙於文山會海,也很少下車間瞭解實際情況。後來我記得當時的一位分管領導成為港資公司的中方法人代表,那股幹勁跟在國企完全不一樣,最起碼每天員工都下班了,他都還在廠裡,而且早上站在廠門口迎接員工,這種場景要是在當時的國企簡直就是新聞。
當年國企的管理制度跟後來改制後香港老闆的管理制度對比下來,效益有很明顯的提升,所以說國家的政策是好的。當然弊端也不少,最主要體現在當年很多國企的資產都無形中成了不少領導的發家資源,實際當年不少國企領導都趁機發了筆財,國企資源流失相當的嚴重。
還有我們當年那家企業還算好的,很多企業的下崗工人因為單位沒有提供再就業的機會,需要自謀職業,一些40多歲的中年人,又沒有什麼特長,基本就一直失業,靠點失業金度日,生活過得非常的酸苦。當然任何事情有不好的一面,也有好的一面,同時期也不少下崗工人通過自主創業,反而混得比上班還要好。
那次國企改革,雖然有部分人遭受了下崗的痛苦,但總體來說,對國家經濟的發展還是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如果當初不痛下決心進行國企改革,也許國企那些累積的問題會越來越多,總有會爆發的那一天,早點戳破那層窗戶紙還是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