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重走玄奘路
-
2 # 輕鬆視劇
清康有為是這麼評價的:“秦分即小篆。以李斯為宗,今琅哪、泰山、會稽、芝果諸山刻石是也。相斯之筆畫如鐵石,體若飛動,為書家宗法。若(石鼓文》則金錮落地,芝草團雲。不煩整截,自有奇採。體稍方扁,統觀蟲摘,氣體相近。《石鼓》既為中國第一古物,亦當為書家第一法則也。”
用白話文來談李斯小篆獨特的藝術魅力,主要由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隻用嚴格的等粗線,去除肥筆和墨團,直可合繩,曲可中規,後人稱之為“玉筋篆”。
二、是變短小的筆畫為修長的筆畫。三是變直筆為曲筆,李斯篆體的曲筆表現出很強的求美意識。
四、是字型呈長方形結構,並且長與寬有嚴格的比例。
小篆體剛健的筆畫與結構的勻稱達到了高度的協調統一,使漢字的書寫藝術進入一個新的高峰。
-
3 # 哥是前衛
關於秦朝宰相李斯在秦統一後將大篆(籀文)簡化為小篆的說法流傳很廣,所以通用著作無不沿襲此說。
但是,另有一些學者認為,此說依據不足,其主要論據是:小篆是秦代文字的說法沒有史料依據,《史記》關於秦統一文字的記載僅“書同文字”、“周道廢,秦撥去古文”兩句,並說明秦國創小篆,更無李斯造小篆的意思;對李斯一生軼聞瑣事均有詳細記載的《史記·李斯傳》隻字未提李斯作小篆的事。因此可以肯定,小篆形成於秦統一之前。秦始皇不過將其規定為全國的統一文字而已,並非新創。
然而,小篆究竟形成於秦統一之前的何時,說法又不盡一致。
一種意見只是否定秦代李斯作小篆,至於小篆具體成於何時卻言之不明。如南宋范成大所撰《跋〈詛楚文〉》中就有“小篆非出李斯”之語;民國時故宮博物院院長馬敘平先生在《中國文字之變遷》一文中也寫道:“小篆就是秦文,李斯要廢六國異形文字,用秦文來統一它,並沒有另創小篆。”
另一種意見則依據對戰國時期秦國文物所載銘文和當時人書法字型的考察,在否定小篆為秦統一後李斯所創的基礎上,進而提出小篆為戰國文字之說。對古代文字研究造詣很深的清代學者王國維在《史籀篇疏證序》中就持這種看法。
各派論者各持己見,孰是孰非,未有定論。
-
4 # 春秋硯
小篆又稱秦篆,秦統一後,實行“書同文字”的政策,“罷其不與秦文合者”。秦文是沿襲西周的文化傳統,在“金文”、“籀文”(大篆)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種書體,在秦始皇的要求下,李斯主持刪繁就簡,廢除異體,實現全國文字的統一。這種書體更趨簡化,線條圓勻,字呈豎勢。是漢字的一大進步,也是漢字發展史上一次重要的里程碑。
嶧山刻石
小篆雖屬於古代文字,卻有著古今文字的綜合特徵,它既有古文字的特點,又初露今文字的端倪;它上承甲骨文、金文,下啟隸書、楷書和現代漢字,是漢字發展程序中一個關鍵性的階段。有文字學家指出:小篆體現了漢字發展的全部趨向、全部規律,也體現了漢字構形的全部精神。
回覆列表
秦始皇統一文字李斯寫了小篆的(倉頡篇)
是給全國的標準的小篆字帖
秦始皇玉璽李斯手書“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八字鳥篆
現在泰山 琅琊 會稽 留下來的石刻都是李斯寫的
康有為評為時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