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史論縱橫
-
2 # 使用者95542537876
一切不可能的事,小平都做到了,這就是偉人的風采。 作為現代生活中的我們,條件要比小平在法國時好上一百倍,我們為什麼就不能成功呢,只要我們有目標,有毅力,有追求,有信仰,也一定會成功。
-
3 # sunshin7847733203559
演員演技都非常線上,鄧小平的表演者從眼神,表情,動作,很能抓住觀眾,他一出場便會牽動你的追劇慾望。故事情節涵蓋量足,劇情合理,黨史,歷史基本依歷史記載,很棒的劇集。
16歲,他懷揣著救國的理想,和朋友告別父母,離開故土,到法蘭西去尋找救亡圖存的真理。他是鄧小平,就是那個身子矮小卻在中國政治運動中“三起三落”,被西方媒體稱為“達不到的小個子”的巨人;就是內個開啟中國國門,並實行改革開放帶領中國走向繁榮富強的總設計師。
在影片的開始,母親在鄧小平臨行前給他帶了三雙鞋,並囑託:“三雙鞋穿完的時候就是你歸來的時候。”看到這的時候我想起了孟郊的那句“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多麼的感人,三雙鞋,寓意是三年,而這一去就是五年,且再也沒有見過父母,更沒有回到過故鄉。
在那個黑色的年代,留學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鄧小平的家裡變賣了家產讓他到法國留學的。但是,巴黎不是天堂,在法國巴耶中學學習五個月後,因交不起學費,鄧小平被迫中斷學業。“勤工儉學”,這個出國留洋的初衷,在現實面前被拋得越來越遠。鄧小平留法5年時間,只有5個月的時間在學習法語,其它的時間大部分都是用來打工,在施耐德工廠當過軋鋼工,在巴黎運河邊上扎過花,甚至還睡過大街。在所有留法學生中,鄧小平是年齡最小的,也是個子最矮的,但無疑是信念最堅的。在尋找真理的路上,有的人選擇了妥協,有的人選擇了放棄,但是鄧小平始終沒有放棄,他沒有忘記,他最初到法國來的目的。只有那些失去目標的人,才會迷失在漫長的道路上。
生活的苦難,造就了鄧小平堅韌不拔的品質。我們看到以後的鄧小平,無論在長征的途中,還是在文革中兩次被打倒被批鬥,他都沒有屈服。我們不能不說,鄧小平的堅韌性格不是在留法勤工儉學時完成的。甚至有人說:“如果沒有在法國當外國勞工的悲慘經歷,他將不可能成為鄧小平。”
然而很多年過去了,如果有誰問起鄧小平這一生最難忘的歲月,我想他一定會說,他在法國留學的那段日子,那段日子雖苦,卻磨練了自己的人格,融身低層群眾,讓他知道群眾最需要什麼,並且還讓他還學習到了真正的馬克思主義,這使他的思想在形成時期沒有走彎路。這段艱苦的歲月裡他並不孤獨,在這裡,他認識了很多革命先驅,像周恩來,聶榮臻,王若飛,蔡暢等。這些人都給了鄧小平以很大的幫助,無論在物資上還是在精神上,周恩來就剩20元的時候,和他一人10元平分填飽肚子,蔡暢夫婦寧肯自己餓著肚子也要讓他吃飽。這樣的友誼形成在這樣的歲月,更加顯得難能可貴。
從鄧小平留學法國,歷盡磨難的經歷中,我想到了我們自己。我們從小就生活在鄧小平所帶來的富裕的生活環境中,沒有飽嘗過飢餓的痛苦,在求學期間,我們從來都過著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生活,然而我們卻並沒有因此而去珍惜這樣的生活。相反,因為幸福來的太容易,就變得很放縱,不懂去珍惜,上了大學後,無所事事的我們,除了遊蕩在網咖,檯球廳外,我們很少走進圖書館,那個我們本最應該去的地方。期末考試我們掛了科,交重修費的時候,我們卻很少想起父母掙這份錢的不易。看完《我的法蘭西歲月》,我從偉人鄧小平的身上找到了心靈的歸處。我想說大學不是用來荒廢的,在以後三年學習中,我們應該重拾起我們最初來到這裡理想,並且帶著豐碩的果實離開這裡。以報答那些在遠方默默關心我們的父母和在80年前為我們如今的美好生活而奮鬥的革命先輩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