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數不情
-
2 # 亦淸寒
人性是這個世界上最難看透看清的東西。人性之中有善的一面,也有惡的一面。正如列夫·托爾斯泰作品《復活》中寫道的,每一個人身體中都有兩個自我,一個是自身的我,一個是獸性的我。所以永遠不要去忽視人性中惡的一面。人性許多時候真的是很醜陋的,因為我們身上真的有許多無法摒棄的自私、偏狹和怯懦。恰恰如此我們才有機會去見證別人的悲劇,讓我們悚然看見自己的醜陋,從而改變和最佳化自己,終其一生。但是終究我們也製造出些許的高尚和美麗來。
人,終其所由也被稱之為動物,但又有別於其他的動物,人類可以透過對周遭的認識來創造出有利於自身的價值,人類有思想、有情感、有愛。《悲慘世界》裡有這樣一個情結,故事開始於主教大人米里哀的家。好心的主教大人收留了剛從苦役場出來的,因偷取一塊麵包而被判處十九年苦役的冉·阿讓過夜,冉·阿讓卻偷走銀器潛逃。主教大人卻用善意的謊言讓冉·阿讓倖免再次被捕。冉·阿讓非常感恩,他到蒙特勒小城重新做人。十年後,終於透過努力成為一名成功的商人並當上市長。這就是人性中對善最好的描述與詮釋。
我們的世界是複雜的,身邊的人是複雜的,人心是複雜的,但愛是單純的,靈魂是單純的。所以不要輕易的評論一個人的品德,因為我們有時根本看不清楚人性裡的善與惡。但即便如此,我們不能對人性失去信心,要始終堅信,那光輝閃耀高尚的人性始終都存在,在我們每一個人的身上。只不過還沒有顯現出來而已。正如佛陀所教:“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但因妄想執著,不能證得”。
-
3 # 心理專家劉愛民
馬克思把人的本質定義為各種社會關係的總和,另一些哲學家則認為人的本質是無休止的慾望。所以,我們在這裡來談談“不要拿一個人的往事,去懷疑一個人的本性”,可能更好說明一些。
人的本性分為自然性和社會性。人的自然性主要表現為自我生存和保護,社會性主要表現為自我發展和獲得社會承認。這兩部分缺一不可。
人的本性可以透過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從另一種角度得加以說明:人的低層次需求反映了人的自然性,而高層次需求則反映了人的社會性。同時,馬斯洛也指出,人只有在滿足了低層次的需求才會去追求更高層次的需求。
所以“不要拿一個人的往事,去懷疑一個人的本性”我們可以解讀為:不要因為一個人在過往的某個時刻著意低層次需求的滿足而否定他有追求高層次需求的可能。一個小時候因好吃鬧過笑話的人可能日後成為某一領域的佼佼者,為他人所崇敬;一個膽子出奇小的人可能在營救落水者中成為英雄;一個顧家愛妻的人可能出現在地震救災的志願者隊伍中;一個追求愛情的人可能為自尊自由選擇放下;一個朋友如雲的人可能擁有特立獨行的品格;一個兢兢業業的小職員可能是徒步旅行的專家等等。
反之亦然,不要因為一個人在過往的某個時刻著意高層次需求的滿足而否定他有追求低層次需求的需要。
回覆列表
人是從錯誤的經歷中成長的,沒有誰一生都不犯錯,一個人經歷的風風雨雨恰恰是瞭解自身錯誤的好時機,知道犯了怎樣的錯誤,才能對症下藥改正過來。我們改正的目的也正是嚮往好的那一面發展,所以一個人的往事不論是怎樣的不堪,只要現在的人品是沒問題,那麼我們就不應該戴有色眼鏡看待。因為殊不知我們當下的社會,有多少人是披著羊皮的狼。即使他們以前沒有犯錯,那未來也不能保證內心深處會發生怎樣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