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淄博泥人李
-
2 # 高樓避愁
"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出自《昌黎先生文集-雜說四》,作者韓愈。
韓愈,字退之,又名韓昌黎,唐代河陽人,二十五歲豋進士,四十歲後以佐裴度平淮西立功,提拔為刑部侍郎,後因諫迎佛骨事被貶為潮州刺史。再其後新皇豋基奉詔任兵部侍郎轉吏部侍郎。
韓愈在文學上提倡古文運動,特點在古代散文基礎上,特別是在《史記》基礎上,廣泛吸收新的語言成份,建立一種新體散文。主張文章是載"道"的,否定魏、晉以來唯美的駢文;提出了"惟陳言之務去"的主張。反對模擬,打擊了齊梁以來"剽竊"的要害。並且提出"辭必己出”,"文從字順”,也就是說文章要自己創造,並且要寫得平易近人,合乎語言規律。
韓愈不僅有理論,也致力於散文創作。他的散文氣勢磅礴,語言勁遒,對後來的文學發展有著深遠的影響。他的詩是唐代詩人中傑出者之一,在唐詩中佔有顯著的地位。
"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伯樂"秦穆公時人,姓孫,名陽,善於相。"千里馬”有知識和才能的人。
在古代帝王時期,也出現了很多"伯樂”,比如《三國演義》中的"三顧茅廬",曹操《短歌行》思賢之切;漢高祖劉邦的知人善任,還有古人所說的"內舉不避親,外舉不避賢"的名言,等等,就是"伯樂"的體現。作者提出這種主張,也說明了當時社會現象中,"千里馬"人材被埋設的社會現象較為普遍,有識之士沒有得到提拔任用,使得這些"千里馬"失去了報效國家的機會,阻礙了國家的發展。因此"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
這句名言對生活在現代的我們既有深遠的歷史意義,也有深刻的現實意義。君不見,近幾年來揭露出來的腐敗官員,他們都是任人為親,甚至買官賣官,使國家遭受重大損失,就可見一般了。
由此可見,這句名言對國家的重要性,勿容質疑。
這說明社會明君少,庸腐多。三顧茅廬只所以被後人稱頌就是人們太需要這樣了。現在的提拔有責,就是對這種孽障的鞭長莫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