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落墨已成落寞
-
2 # ttbl
對事不對人,凡事大不過理,公平,公正,公義,是做人起碼的標準,如果人都以自己的好惡作為標準那最後只能被正人所舉棄,但有些虛偽,作秀,抄襲偽裝就另當別論。
-
3 # 慧眼微觀
這個問題啊,這麼問你吧——你去學校學習,會因為討厭某個老師就不聽他的課嗎?即使你說你有,那麼最後誰損失得多?是你呢,還是你討厭的老師?
討厭的人,每個人都會有。人活在世界上,你要說沒有討厭的人,根本不可能,每一個人,生而不同,成長之後更加不同,性格迥異,思維不同,難免會產生不能同行的情況。可是你說是你的錯嗎?是他的錯嗎?細細想來,誰都沒有錯對不對。因為家庭和環境給的觀念不同,可能你覺得這件事情應該注重細節才好,而他覺得結果更重要。可是怎樣解決對這件事情都沒有太大的影響,或者根本沒有影響,只是你們的思維方式不同,所以兩個人產生了分歧,久而久之,可能分歧變多,然後兩個人就互相不太喜歡對方,慢慢的就變成討厭對方了。
諸如此類,面對不同的事、物、人、情所持有不同的觀念而走不到一起的人,可能沒有辦法做志同道合的好朋友,可是我們正確的處理事情的方式不是這樣的。
1955年在印度尼西亞,周恩來總理代表中國參加萬隆會議,在會議上提出“求同存異”的大國外交指導方針,由此而為中國開闢了外交新篇章,也因為這樣的理念存在華人的心中,中國才能夠在最短的時間“師夷之長以制夷”,才能崛起為大國。
一個龐大的複雜的國家尚能把求同存異做得如此精湛,那我們個人交朋友又為何不可呢?從不同的朋友身上學習借鑑你未曾擁有的,或者改正你已有的,這不是一件利於自己而又可以交很多朋友的事情嗎!
結尾還是那句話——三人行必有我師焉,記住求同存異!
-
4 # 心中綠蔭
對事不能對人,對聯是體現一個人的文化功底和水平的句子,只要是好聯——合律,詞性,意境都好的句子不管是誰都該贊!但不合律,詞性也對不上的句子,不管是誰人的作品都不會給贊,這樣是對知識的不尊重!也是對作者的不尊重!是在糊弄!
-
5 # 金筆點評
有一個故事大家都知道,唐太宗與魏徵。唐太宗十分討厭魏徵,曾一度想殺掉魏徵。為什麼如此討厭魏徵?很簡單,魏徵說話直腸子,不說則已,一說準讓唐太宗吹鬍子瞪眼睛,讓一個皇帝在大庭廣眾之下沒面子,難堪。
換做歷史上任何一個朝代,魏徵都難逃一死。在唐太宗時代,不僅沒有掉腦袋,還得到了賞識和重用,正如魏徵死後,唐太宗難過流淚說的那樣:“夫,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魏徵沒,朕亡一鏡矣!”唐太宗雖然反感魏徵,但是也不得不欣賞魏徵,唐太宗在位時被史學家稱為貞觀之治,所以,魏徵成就了唐太宗,唐太宗亦成就了魏徵。
回覆列表
對事不對人,你對他產生反感時定是因為他的某種做法或某種行為,那麼他/她壞的做法可以令你反感,好的做法就不能讓你對其改觀了嗎?有句話叫做你喜歡的人做什麼都是對的,你不喜歡的人做什麼都是錯的,這句話可謂是相當真實,而如今,我們真的不該如此了,對事不對人!他/她壞的做法你可以產生厭惡,但請別說出來,保留心底即可,同時內心省視一下自己是否有類似被人厭惡的做法,畢竟古人都倡導吾日三省吾身,同時他/她好的做法你應當誇讚,而且不是在心底誇讚,是當面說出來,即能贏得對方的好感,又能表現出自己的大度,人生就是一面鏡子,每個人的行為都或多或少能映射出自身,不足之處,當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