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茗芯茶緣
-
2 # 懂茶帝
白茶最早出現在明代《煮泉小品》中的記載,就是白茶以萎凋為主的加工方法,所以田藝蘅在《煮泉小品》中所提的“白茶”才是六大茶類中的白茶。同時,這也是認同度較高的關於白茶最早的記錄。
隨後是在清朝乾隆三十七年至四十七年(1772-1782年),當時是以菜茶幼嫩芽葉採製而成,史稱“南坑白”,“南坑白”屬於貢眉級別。
清嘉慶初年(1796),福鼎用菜茶的壯芽為原料,創制白毫銀針。
約1857年,福鼎縣將福鼎大白茶品種茶樹選育繁殖成功。所以1885起改用福鼎大白茶品種的茶樹的壯芽為原料,菜茶因茶芽細小逐漸被取代。
1880年政和縣選育繁育政和大白茶品種茶樹。1889年開始產製銀針。
清晨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茶與我們,有點像水和魚,它在時,我們感覺不到。但是,過日子如果沒有茶,茗芯可能要抓狂了,作為的茶的故鄉和茶的發源地,茶的發現和利用,在歷史上已有四五千年,位於福建南平的武夷山脈,有著好山好水的地方。
政和白茶相傳宋徽宗政和五年,關隸縣盛產的精品白茶,白毫銀針被選作貢茶,徽宗喝過之後,就再也無法淡定了,為了表示對白茶的喜愛之情,徽宗將“政和”年號賜做縣名,關隸縣改名為政和縣,徽宗皇帝在茶的“三千後宮”中為啥偏愛“政和白茶”這一枚?
明代《煮泉小品》中記載,“茶者以火做者為此,生曬者為上,亦近自然,且斷煙火氣耳”白茶的製作工序少,屬於輕微發酵茶,採摘新鮮芽葉,自然萎凋,不炒不揉,所以保留天賜的養分,是真正的“不近人間煙火”不僅能解暑、退熱,生津止渴,還具有降血壓、解毒、抗氧化的效果,而甚得世人青睞。
而如今政和白茶也被命名為中國白茶之鄉,能得到愛茶的大家,宋徽宗的偏愛,即可見白茶的魅力。茶如人生,我個人覺得白茶更像人生。
白茶工藝白茶不需要太多的工序,來的自然簡單。白茶是不炒不揉,輕微發酵的茶,因為它的成茶滿身披滿了絨毛,色如銀白,故曰白茶;
1、政和縣作為一個北苑貢茶的主產區,政和縣位於武夷山的東麓和鷲峰山交錯延伸的地方,整個土質結構非常的豐富,在這個基礎上所形成的政和白茶,它整個的滋味濃厚、鮮爽,香氣也特別的高,採摘分為芽茶和葉茶,採摘單芽所製成的茶為銀針,採摘完整的一芽二三葉所製成的茶為白牡丹。
2、一般茶葉採摘後,首先要經過晾青,所謂的走水、萎凋,傳統工藝製作的白茶首先要連續四天以上的好天,基數不能低於72小時,萎凋需要一個通風環境極好的地方,白天空氣溫度高,相對應的溼度降低,這個時候,茶葉的植物水會逐漸的排出,到了夜間,空氣中的溼度相對應的增加,葉片會吸收空氣當中的氧氣、水分、活性酶,促使整個茶葉內在化合物的形成,因此整個白天晚上交替迴圈,茶葉就形成一吐一納的過程。
3、當萎凋的茶青失水率達到85%的時候,這個時候可在太陽底下暴曬、曬乾,傳統工藝的白茶整個色澤相對的會來得暗一些,但是這樣的茶葉做出來,因為更多的時間跟自然接觸,滋味更來得醇厚、甘甜、鮮爽;
對於喝了二幾千年茶水的華人來說,小小的茶碗裡裝的早已不是湯湯水水,裡面裝的是詩,是人生,是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