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流年排隊

    這是一個很正常的發展過程,你有了錢,就會想有權。有了錢權,就會想把這個東西一代代傳下去。

    在那個時代,壟斷土地、經濟都不是最好的選擇,因為從道理上講,你權再大也大不過皇帝,錢再多也多不過皇帝的富有四海,那麼,最好的選擇是壟斷知識。

    有了錢有了權,再壟斷了知識,那就由普通的豪強變為士族,這是封建宗法體制發展的必然,也是皇權在地方上一步步被侵蝕的緩慢演變。

  • 2 # 文史宴

    漢代豪強大族出現的根本原因是地方經濟的增長。這個其實很好理解,經濟增長了,貧富差距自然擴大,於是出現了富人和窮人,而富人如果以宗族的形式存在,並且以宗族為依靠力量,就是豪強大族。

    漢初秉承秦朝的政策,對豪強大族一貫是嚴厲打壓,各地家產達到某條線上的豪族,漢朝會強令他們搬遷到關中地區的陵邑,給皇帝守陵。漢武帝即位後,為了掠奪民間資源滿足自己的奢侈慾望,也為了籌措對匈奴的軍費,任用酷吏對各地的豪強大族進行了殘酷而持久的大屠殺,這些措施確實遏制了豪族的實力壯大,但漢武帝也知道終究是遏制不住的,他一邊殺,一邊鼓勵豪族當官,當官的就不殺,他的目的是用政治權力統合豪族,取消其地方獨立性,而且也做到了。

    但是進入朝廷做官的豪族,很快就憑藉其家族勢力在官場上混得風生水起,發言權越來越大,終於在漢元帝時代迫使西漢政府放棄了打擊豪族的遷豪政策,豪族從此開始茁壯成長,並且隨著經濟的富足,文化水平持續提高,到了東漢以儒學水平作為仕官標準,大部分儒學大家都出於經濟富裕的豪族,豪族也就演變為士族,開始壟斷中央官位了。

  • 3 # 張宏傑

    形成士族的第一個條件是大家族壟斷官位。

    古代的“選賢任能”,用意在於選官能夠不拘一格地發現人才,並適當地讓他發揮才能。(網路圖)

    首先是門蔭,為這些官僚世家的延續提供了重要的制度保證。

    西漢規定:“吏二千石以上視事滿三歲,得任同產若子一人為郎。”東漢仍予以繼續。官員子弟若願入仕之,即可直接做官。

    其次是舉孝廉。兩漢選官採取徵舉制,也就是說,由官員們舉薦那些社會名聲良好的人為官。但是“名聲良好”這個標準彈性極大,操作起來灰色空間也巨, 肯定要舉薦自己熟悉的人,通常是互相舉薦親人。因此到後來,徵舉制已經形同虛設,完全失去了最初的意義。顯貴之家世代為官,選拔官員任人唯“情”,所以出現了“舉秀才,不知書;察孝廉,父別居。寒素清白濁如泥,高第良將怯如雞”的著名諺語。

    “薦舉制”的結果必然造成官位基本被上層社會壟斷。所以,儘管漢代特別是西漢不乏布衣之士以儒學入仕的個案,但是高階官員大多數都出身世家大族。《漢書》《後漢書》及主要漢碑中現在所能找到的兩漢“孝廉”(就是被地方官推薦的人)之中,能確定其出身的一共一百八十四人,其中出身於官員貴族之家的一百二十八人,出身於地方豪強大地主之家的十一人,兩者相加,所佔比例高達百分之七十五以上。

    到三國時曹丕制定“九品中正制”後,士族子弟憑藉高貴的門第,可以“世仕州郡”,幾乎形成了一種變相的世襲制度。“門第”是決定一個人社會地位的最重要標準,雖然高階官位不再世襲,但卻由上層社會壟斷。因此,從漢代到唐代,中國社會可以稱為“半貴族社會”或者“士族社會”。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哪些手錶已經爛大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