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豆媽帶娃
-
2 # 蒲公英家長
很多家長依然會覺得孩子不打不成器,時常用“打”來“管教”孩子。
先說我的態度:不用打。“打”是懶惰、沒耐心家長的教育手段,跟人去馴貓訓狗沒啥兩樣。
孩子,不是大人,他們的年齡決定了身心發育都不同於成人,他需要什麼?他為什麼去做那些所謂“搗亂”的事?這些都跟他的認知特點和需求有關。家長了解了這一點,就不會隨便扣上“不聽話”這樣一個帽子。
如果打算讓孩子“聽話”,其實是讓孩子讀懂大人和這個世界,難是有點難,但並非不可為。
首先,還是上述那一條,理解孩子這個階段的特點,他們就是喜歡到處摸到處走抓起東西塞嘴裡,天底下正常孩子都會這麼做。
其次,告訴孩子“不”的方法有很多,家長堅決的語氣、表情、身體動作(搖頭),比語言來得更有力。怕就怕家長笑嘻嘻地說出“不可以”的話,孩子當你跟他玩呢。
最後,給孩子設定界限,有些事是堅決不能做的,比如摸插座,這種事情上所以家長要保持一致的態度,讓孩子瞭解這件事情真的“不可以”。界限之內,他髒點亂點其實也沒啥。細想想,很多時候家長起了“打”的念頭,是不是覺得孩子給自己添麻煩了(要收拾),或者憤怒於自己的無能為力(怎麼說都不管用),如果是,真得要三思而後不打了。
-
3 # 果媽話育兒
孩子一歲多,不聽話,不可以通過打罵的方式來教育。
經常被打罵的孩子性格容易走極端,要麼你報復心理極強,要麼自暴自棄,放棄自己。
報復心理強的孩子在成年以後很容易走上犯罪的道路,因為他在家裡找不到認同感和價值感。
自暴自棄的孩子,沒有自信,覺得自己是一個無用之人,嚴重會產生輕生的念頭。
當孩子不聽話的時候,應該怎麼處理呢?
(1)建立情感連結,讓孩子感受到被關注
對於不聽話、搗亂的孩子,首先要與孩子建立感情連結,告訴孩子爸爸媽媽是愛他的,讓他感受到父母的愛與關注。
(2)和善而堅定的執行
對於孩子的錯誤行為,父母要有底線。可以告訴孩子,我很愛你,但是這種行為是不允許的。
(3)平時多陪伴孩子
很多孩子之所以出現不良行為,是因為他有一種不被關注的感覺。對於低幼的孩子每天至少要專注陪伴1小時,可以與孩子讀繪本、做親子游戲等等。
我是果媽,育兒路上與您一起精進。
-
4 # 90後育兒幫
不會。
打或不打,那是各位自己教育孩子過程中,自己做出的選擇,別人無權干涉。儘管我們一再強調不能用打罵教育孩子,但不可否認的是,打罵孩子在中國依然存在,且很長一段時間內這種現象不可能完全根除。
我之所以說“不打”,是因為這會你打了也沒用。大人口中說的孩子是否聽話,那是根據大人做事的思維和習慣來判斷的。孩子只有一歲多,怎麼可能懂得大人的標準?這時候的孩子話還說不利索,更別提理解大人的想法了。這種情況下,打孩子真的有用嗎?
對孩子寬容一點,不要動不動就以不聽話來教訓孩子,甚至威脅動手打孩子。孩子的成長本身有他特定的規律,孩子自身也有他自己的習慣和特點,憑什麼就得按你說的做?就因為你是家長?這完全是不講道理的做法。
這種年齡很小的孩子,家長更需要用更溫和的手段,持續地影響孩子。打了沒用,反而會對孩子造成傷害。這樣對孩子不利的事情,想必很多家長略加思考,就能得出正確的做法。
-
5 # 糯糯爸爸
首先要弄清楚1歲多的孩子為什麼會不聽話。
研究者認為自我認知大約是在寶寶1歲時開始發展的,心理學家也通過點紅點實驗瞭解到這點。就是在孩子鼻子上點了紅點,帶他到鏡子前,如果寶寶觸碰鼻子或者是檢視擦掉紅點,就說明他們意識到自己跟鏡子裡的人有關。這是寶寶理解自己是一個獨立個體的開始。
當寶寶有了自我認知,逐漸意識到自己是個獨立的個體,這時候他會有一種否定意識,這其實是他成長過程中進步的體現,說明他有了自己的想法,並且想通過挑戰權威顯示自己的獨立。
從心理髮育來講,這個階段的寶寶隨著認知水平的提高,內心的感情也不斷豐富,寶寶已經逐漸開始擁有越來越複雜的情緒,並且會通過表情、語言、動作表達出來。
其實在地上打滾、扔東西、不聽話都是這個年齡段寶寶心理髮育過程中一種情緒表達方式。
不要把寶寶生理髮育當成是錯誤或者不聽話,這就好比你肚子餓了,生理反應告訴你需要吃東西了,這時候有人打你一頓,不讓你吃,你覺得是什麼感受?
解決方法:碰到打滾、扔東西、不聽話的寶寶,父母不要打寶寶,應該把寶寶抱起來告訴他:爸爸或是媽媽能理解你很難過,很生氣,但是你不能用打滾、扔東西這種方式。溫柔的擁抱能讓寶寶儘快平靜下來。如果父母採用暴力或者是罵孩子的方式,很可能還會引發親子衝突。
2、培養孩子控制情緒。可以通過啟發孩子,幫他找到解決的辦法,正確引導孩子。比如孩子亂髮脾氣了。
第一步,先讓孩子冷靜下來,可以在他獨自哭一會,但是要確保安全的地方。
第二步,表示理解孩子的情緒感受,表達家長對寶寶發脾氣是可以理解的。(具體事情具體分析)
第三步,多跟孩子交流溝通,告訴寶寶哭鬧、發脾氣時解決不了問題的。
第四步,啟發孩子尋找解決辦法和替代遊戲,正確引導寶寶找一些合理的表達方式。
家長就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第一個模仿的物件,要培養怎麼樣的孩子,家長就應該以身作則。
-
6 # 嘻嘻啊啊
孩子學習的方式跟大人是不一樣的,大人是聽話,你說了我聽了,照做就可以了,大人具備這個學習的能力,這也是大人的學習的一個方式。孩子是不一樣的,我聽了我就忘記了,我看了呢我可能就記住了 如果讓我操作了呢,我就明白了,我可能就懂了。孩子是通過操作來學習的,而不是透過聽話來學習。
所以這個年齡段的話,不要指望他會聽話,也不要給他講那麼多大道理,他也不懂,要多給他操作的機會,他明白了,他知道後果了,他自然而然的就會學習了。
❶孩子如果不是像你說的他想要什麼就非要什麼的話,等到他兩歲三歲的時候,家長會更加的頭疼的,現在這個孩子表現是非常正常的,家長只需在環境上面,大環境上邊多處理一下就可以了。家長要在環境創設方面下功夫,把不允許孩子碰的,比如把家裡的古董,名貴的花瓶,都放置起來,不要讓孩子拿到。
❷轉移他的注意力,比如在他哭鬧的時候跟他說:哎 你看小羊來了之類的,轉移他的注意力,孩子馬上就會忘記前面發生的事情了。
❸如果發生一些特殊的事情,比如有危險的,他非要去碰觸,家長不要跟他講道理,直接把他抱離那個危險區域。
這三個方法,家長可以在不同的場地,不同情況下應對使用,也可以同時運用。
另外模仿是孩子學習的主要途徑,家長的某些行為習慣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孩子,所以平時家長一定要穩定好自己的情緒,遇事冷靜,孩子也就跟著您學的。儘量不要懲罰孩子,這對孩子的性格的培養是很沒有好處的,您對孩子的懲罰只會強化孩子的不良行為。
總之,不要去想著改變孩子,需要改變的是我們大人。我們家長要做的是用什麼方法去配合孩子,孩子在這個年齡段的表現就是這個樣子的,比較擰比較犟比較耿。我們要接納孩子,改變我們自己就可以。
(轉自網路)
小寶寶的漢字學習不要忽視哦~分享一個幼兒識字APP【貓小帥識字】。很多小寶寶都會對電子產品感興趣,等他四五歲剛好可以利用這個來教他識字。這個軟體的課程豐富,還有生動形象的圖畫和聲音,更能激起寶寶對學習漢字的興趣。還能共度親子時光!增進親子感情!
-
7 # 幸運小肥臉
以前只有兒子一個的時候,孩子不聽話確實忍不住會冷暴力甚至動手。後來有了小閨女,一個是不捨得,一個是學了些育兒方面的東西,其中一個辦法簡單實用:走開冷靜下,考慮下孩子的年齡,考慮下孩子可愛聽話的時候,不覺得他這種不聽話以後想起來會很可笑麼?!而且,暴力對孩子絕對會有很壞的影響的。
-
8 # 涓涓麻麻
曾經打過,不過發現越打越不聽話。後來看書才明白:孩子不聽話的原因是她的思維和理解能力和我們不一致。所以說就儘量不去打孩子,其實孩子有不同意見剛好證明了孩子有主見,嘗試耐心的溝通,你會得到驚喜喲!
-
9 # 起點麻麻
首先,任何時候我都覺得打罵孩子是最沒有用的,即便孩子表面上聽話了,但是也是屈從於暴力,更何況孩子才一歲多,很多我們大人覺得不聽話的表現,恰恰是孩子正常發育的表現。
比如打人咬人,對於一歲多的孩子,這種行為並不是攻擊性的。1歲以後的寶寶進入群體交往時會去打小夥伴,別的小朋友可能就會大哭起來。這下很多的父母就擔心,自家娃會不會成為讓別人家的娃「見而繞道」的熊孩子。其實打人是因為這個年齡他還不會與別的孩子交往,還讀不懂別人的表情和感受。所以,耐心引導,教寶寶各種對的表達方式就好。
不要用大人的眼光衡量孩子,單純的用暴力解決,多試著理解孩子,我特別能理解有時候真的是很生氣,但是如果真的打了孩子之後,自己也會後悔,而且這個年齡段的孩子不聽話是再正常不過的。
-
10 # 李易辰521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我覺得一歲多的孩子不能靠打他來教育,一歲多的孩子就是小天使,你忍心嗎??一歲多的孩子還聽不懂大人的話,打他更沒有意義,不要讓孩子的心靈有傷害,對待孩子要有耐心。
回覆列表
我想對於這個問題,我可以非常肯定地回答,我不會打孩子。因為在孩子任何一個年齡階段,父母都不應該採用暴力的手段來教育孩子。
更何況孩子只有一歲多,即使父母用暴力對待孩子,孩子也不能從中學會聽話。反而會更加變本加厲地挑戰父母,因為這個年齡階段的孩子最擅長的就是模仿。
一、用和善的態度與孩子立規矩
一歲多的寶寶,正確學習規則的年紀,如果父母沒有及時地幫助孩子建立規則意識,那麼你將會迎來很多的挑戰。
在孩子自我意識逐漸形成的時候,他們開始有了自己的想法,但卻還不懂得什麼事情可以做,什麼事情不可以做。
所以父母要用和善的態度,幫助孩子建立規則,讓孩子養成良好的習慣。切記不要用命令和威脅的口氣,因為這樣會破壞孩子的安全感,讓他們拒絕父母說的話。
二、父母需要有耐心
無論是做什麼事情,孩子都不可能一次兩次就能記住父母的話。或許你剛剛說完不能做的事情,孩子轉個頭就忘記了。這不是他們不聽話,而是他們的“記憶庫”還沒有儲存到這些資訊。
所以父母要多一點耐心,引導孩子學習正確的方式,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同時也不要隨意給孩子貼標籤,讓孩子覺得自己就是這樣一個“不聽話”的人。
多給孩子一些鼓勵,肯定孩子的小進步。當孩子在父母身上獲得更多安全感的時候,他們的不良行為就會逐漸減少。
三、拒絕暴力行為
我們常說,你想孩子成為怎樣的人,自己就要先成為那樣的人。所以,如果父母希望孩子將來擁有良好的行為品德和習慣,我們就要先調整自己的教育方式。
身教大於言傳,有時候父母不用說,孩子就能從父母的行為中學到一些好的或不好的習慣。因為父母是孩子的鏡子,孩子是父母的影子,以身作則,是最好的家庭教育。
只有多一點耐心,拒絕簡單粗暴的處理問題方式,才能讓孩子擁有一個健康、積極的成長環境,養成好的行為習慣。
當父母是一個大學問,很多時候甚至是孩子在教我們怎麼當父母。因為你在孩子身上看到的問題,有很大一部分都是來自家長自身的問題。
所以當你覺得孩子不聽話,覺得孩子的行為對你來說是一種很大的挑戰的時候,一定要先反思一下自己的行為。
只有在育兒的路上不斷地反思,你才會有新的感悟,也會發現,原來除了簡單粗暴的教育方式外,還有很多更好的教育方式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