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蹲著說歷史
-
2 # 曹城少年
王安石對朋友重情重義不假,但是並沒有覺得他的結局很悲慘。
王安石在當時的影響力是很大的,看看當時的人物有范仲淹、歐陽修、蘇軾、蘇轍、司馬光等等。可謂是那個時代的盛況啊。
面對宋王朝的積貧積弱的現象,皇帝有心改變現狀,這時王安石想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解決辦法,皇帝一看很高興,王安石就著手開始搞改革,蘇軾躊躇滿志,很想在官場有一番作為。可是,蘇東坡不識時務,對改革橫七豎八的亂說一團。王安石很不高興,就不讓他叉手政事,去其他無關的部門,讓他無暇指點時政。沒想到,熙寧四年,蘇軾上書談論新法的弊病。王安石頗感憤怒,於是讓御史謝景在神宗面前陳說蘇軾的過失。沒想到蘇軾很清白啊,在權力的旋渦總是讓人看不清自己。蘇軾有些後怕,想想自己一人之力是難以撼動王安石的,於是請求出京任職,被授為杭州通判。此時,蘇軾以血氣方剛敢於直指王安石變法的過失,也是很有膽量的。只不過,現在雙方的政見不合,讓彼此站在了對立面。
此後,蘇東坡就開始了外放生涯,不是被貶謫,就是被貶謫的路上。但是,在王安石變法失敗離職之後,蘇軾卻親到金陵去看望王安石,並次韻王安石的《北山》詩,道是:“騎驢渺渺入荒陂,想見先生未病時。勸我試求三畝宅,從公已覺十年遲。”當時,蘇東坡從黃州平調到離京較近的汝州,可是仕途上並沒有什麼實質性的改善。他之所以要去探訪王安石,是對改革也有了新的理解,不再簡單地全盤否定,而王安石也已退出官場,兩人見面只談天說地,不談官場失意,畢竟現在的兩個人都是天涯淪落人啊。也有,當年“烏臺詩案”發作,有人慾置蘇軾於死地,王安石曾道“豈有盛世而殺才士乎”,施以援手,並沒有因為是政敵而落井下石。不能不說,兩人在私下是惺惺相惜,都說是文人相輕,他們卻都為對方的品格所吸引。當王安石得知蘇東坡來拜訪他時,也是很高興。竟穿著便服騎驢到船上來看望蘇東坡。蘇東坡看到王安石之後也是趕緊作揖迎接道:“軾今日敢以野服見大丞相!”王安石笑道:“禮豈為我輩設哉?”兩人相見甚歡,酒逢知己千杯少啊。找到一個安逸的場所,酒杯交錯,把酒高歌。兩人談詩論文,談禪說佛,相談甚歡。兩人已沒了世俗的距離,同抱赤子之心。王安石是過來人,不能說沒有勸退之意;而蘇東坡也歷盡坎坷,未必沒有林下之想。故而,一說即合,以致後來人到了江北,依然盤桓不去。他在給王安石的信中說:“某始欲買田金陵,庶幾得陪杖屨,老於鐘山之下。既已不遂,今儀真一住又已二十日,日以求田為事,然成否未可知也。”這是王安石的邀請,是想跟蘇軾做鄰居啊。
王安石和蘇軾的感情不能不說是情真意切啊,雙方也都是愛民如子的好官,只不過是政見不同。王安石也是活了六十多歲,在古代也是高壽了。最後病逝於鐘山,追贈太傅。獲諡“文”,故世稱王文公。不能說結局不好。
回覆列表
這個問題讓我想到明朝的于謙,他不只重情義,還忠君愛國,大公無私,廉潔愛民,然而卻被皇上殺了。所以在政治不是人品好就能有好下場,最重要你有沒有觸犯別人的利益。王安石主張變法,因此得罪了許多保守派,最後被罷相的,不過這個結果相對同樣是變法的吳起、商鞅、張居正要好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