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哈嘍笨笨豬
-
2 # 小魏談史
不知樓主說的凸起部分具體是哪裡,有一種是城牆之上凹凸鋸齒狀的叫“女牆”,還有一種是城牆面突出的叫“馬面”。
“女牆”說白了,它就是一個個的城牆垛!就是圖片上的那種凹一塊,凸一塊的小垛子。它們建在寬厚的城牆上面,其作用是保護城牆上方計程車兵,減少他們遭受城下敵軍攻擊的機率。也是古代城牆必備的傳統防禦建築。
“馬面”,指的是一長段城牆中相隔一定距離向城牆外側突出的墩臺,因為其形狀狹長而稱之為馬面。一般佈置步弓手等遠端兵種於其上,兩個馬面與其間的一段城牆即可對攻城方形成由上而下的三面夾擊之勢,是一種簡單而行之有效的防禦建築。
-
3 # 胡楊侃大山
確實,喜歡歷史文化,特別是古代軍事的朋友,在遠看古代城牆時,就會發現,城牆並不是筆直的,每隔一段總是有一塊凸出的部分,整體看起來就像鋸齒,為何會這樣呢?其實這個是有專業名稱的——因遠看狹長像馬的臉而得名"馬面"。
古代城牆一般是由女牆、牆體、城門、馬面、角樓、甕城等幾部分組成,有的重要地方還會有護城河。其中的馬面主要以下幾個作用:
1,分散進攻方的兵力。顯而易見,有馬面的城牆肯定是比沒有的城牆的防禦面積更大,這樣在戰爭中可以有效分散對方的兵力,避免因對方輕易集中兵力攻其一點導致城池失守。
2,各馬面之間可以更好的互相支援,形成無死角的防禦。在無馬面的城牆,敵方進攻,有一個點形勢比較危急時,其它點想要支援,當中必然隔了很多敵方士兵,而有馬面時,可以很從容的支援那個危急點。兩個馬面之間甚至還可以形成火力交叉,更好的進行防禦!
3,可以增加城牆的厚度。古代戰爭中投石機運用很多,因為其威力大,有時甚至可以直接打垮城牆,因而古代又稱之為砲。而馬面顯而易見比單城牆厚的多,投石機只好另尋它處!
其實西方的古代城牆也有類似馬面的結構。西班牙阿拉維城牆俄羅斯克裡姆林宮
-
4 # 一個胖子38368170
凸出來凹進去是為什麼?記住了:
1增加己方視野,加大火力輸出點。
2牆體凸出增加登陸長度,城牆上凸出是為了減少接觸點,增加火力遮擋。
3增加層次感,美觀好看。
4再說就是扯了。
回覆列表
古代的城池,戰略作用非常明顯。從春秋時期,一直到清朝,都有大面積加固建築城牆。而古代佔領城池的戰爭,都是要攻入城中的。所以,後期,很多城池建築成翁城,也叫三重翁城。翁城就是為了更加穩固的保護城池的。
城牆上呢,不是筆直的,會有很多的鋸齒般凸起,凸起呢,又叫馬面,因形似馬面而的名。那麼凸起的作用是什麼呢?
第一,保護城牆的牆體。
攻城的時候,古代會使用大型發石機。春秋戰國時代就有這種打法了。如果牆體不解釋,很容易塌陷。有馬面就堅固了很多。
第二,增加牆體的面積。凸起來的部分,等於又增加了三個牆面,可以讓進攻的敵人兵力更分散。
第三便於火力交叉。城牆上的守城方,可以根據敵人的兵種和數量,左右交叉擊殺敵人。《三國志》書,白馬義從為中堅,亦分做兩校,左射右,右射左。
馬面靠著凸出來的城牆,士兵再上面可以自己直接射殺敵人,也可以兩個馬面與城牆之間的三角區左右射殺敵人。
古人的戰爭智慧是非常高的,利用地形地貌儘可能的殺傷敵人。馬面,就由此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