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倫春族人帽子的特點
鄂倫春族生活在內蒙古自治區呼倫貝爾盟和黑龍江省的大小興安嶺。“鄂倫春”的含義有二:一是“住在山嶺上的人”,一是“使用馴鹿的人”.
因天氣寒冷,又長期從事狩獵活動,鄂倫春族男女均戴皮帽,很有特色。男子戴的皮帽多用狍子的頭皮製成,當地人稱之為“米那共”.這種帽子用獵獲的一隻完整的狍子頭製作,其方法是:將狍子頭皮剝下、鞣熟,把眼圈的兩個窟窿鑲上黑皮子或黑玻璃球做的眼珠,再割去狍頭上原來的兩個耳朵,用狍皮做兩隻假耳朵縫上,一對犄角照舊保留,因此戴在頭上,儼然像一隻栩栩栩如生的狍頭。這種帽子不僅保暖禦寒,而且還是狩獵的極好偽裝。
另一種狐皮帽更加珍貴,後背能遮住半個身體。做一頂這樣的狐皮帽要用上好的狐狸皮四張,布料兩米多,各色綰帶和飾條七八條,最大的狐皮帽重兩千克。在零下三四十度的冰天雪地裡,戴上這樣一頂又大又厚的狐皮帽,不僅足以禦寒,而且也顯示出身份和富裕。
鄂倫春人還以樺樹皮製帽。《龍江紀略·物產》記曰:“鄂倫春宜樺,冠履器具廬帳自制,皆以樺皮為之。”每年初夏時節,鄂倫春人選取粗壯、挺直而又光滑的樺樹,用刀子在樹幹上端和下端各劃開一圈口子,然後再在上下兩口之間豎劃一刀,用雙手將一圈樹皮慢慢剝下。用樺樹皮製成的帽子,質樸天然,極富情趣。
夏天,鄂倫春男子還戴一種用布做的尖頂帽,帽子的後簷一直垂到後背,可以遮住整個頭部和後頸,既可遮陽,又能防止蚊叮蟲咬。
鄂倫春婦女在冬秋季節喜歡戴猞猁皮帽,或者戴繡有花紋、吊有皮毛的氈帽。這些帽子的帽簷都很大,多以白氈、黑呢或灰布為頂,頂呈圓形,帽簷綴有各種獸皮毛,冬季可將帽簷拉下,遮住雙耳禦寒,秋季則遮陽。已婚者繡有花紋,未婚者不繡。老年婦女多用毛巾和布扎頭。
鄂倫春婦女在夏季不戴帽,只戴一種叫“奇哈屯”的頭飾。“奇哈屯”很講究,將各種彩色玻璃串珠、貝殼、鈕釦釘在布上,且刺繡花紋圖案,圍箍於頭上。已婚婦女的“奇哈屯”綴有顏色和大小不同的串珠垂掛在額前。內蒙古地區的鄂倫春姑娘愛將辮子盤在頭上,扎花布和三角頭巾,已婚婦女用布纏頭一二圈
鄂倫春族人帽子的特點
鄂倫春族生活在內蒙古自治區呼倫貝爾盟和黑龍江省的大小興安嶺。“鄂倫春”的含義有二:一是“住在山嶺上的人”,一是“使用馴鹿的人”.
因天氣寒冷,又長期從事狩獵活動,鄂倫春族男女均戴皮帽,很有特色。男子戴的皮帽多用狍子的頭皮製成,當地人稱之為“米那共”.這種帽子用獵獲的一隻完整的狍子頭製作,其方法是:將狍子頭皮剝下、鞣熟,把眼圈的兩個窟窿鑲上黑皮子或黑玻璃球做的眼珠,再割去狍頭上原來的兩個耳朵,用狍皮做兩隻假耳朵縫上,一對犄角照舊保留,因此戴在頭上,儼然像一隻栩栩栩如生的狍頭。這種帽子不僅保暖禦寒,而且還是狩獵的極好偽裝。
另一種狐皮帽更加珍貴,後背能遮住半個身體。做一頂這樣的狐皮帽要用上好的狐狸皮四張,布料兩米多,各色綰帶和飾條七八條,最大的狐皮帽重兩千克。在零下三四十度的冰天雪地裡,戴上這樣一頂又大又厚的狐皮帽,不僅足以禦寒,而且也顯示出身份和富裕。
鄂倫春人還以樺樹皮製帽。《龍江紀略·物產》記曰:“鄂倫春宜樺,冠履器具廬帳自制,皆以樺皮為之。”每年初夏時節,鄂倫春人選取粗壯、挺直而又光滑的樺樹,用刀子在樹幹上端和下端各劃開一圈口子,然後再在上下兩口之間豎劃一刀,用雙手將一圈樹皮慢慢剝下。用樺樹皮製成的帽子,質樸天然,極富情趣。
夏天,鄂倫春男子還戴一種用布做的尖頂帽,帽子的後簷一直垂到後背,可以遮住整個頭部和後頸,既可遮陽,又能防止蚊叮蟲咬。
鄂倫春婦女在冬秋季節喜歡戴猞猁皮帽,或者戴繡有花紋、吊有皮毛的氈帽。這些帽子的帽簷都很大,多以白氈、黑呢或灰布為頂,頂呈圓形,帽簷綴有各種獸皮毛,冬季可將帽簷拉下,遮住雙耳禦寒,秋季則遮陽。已婚者繡有花紋,未婚者不繡。老年婦女多用毛巾和布扎頭。
鄂倫春婦女在夏季不戴帽,只戴一種叫“奇哈屯”的頭飾。“奇哈屯”很講究,將各種彩色玻璃串珠、貝殼、鈕釦釘在布上,且刺繡花紋圖案,圍箍於頭上。已婚婦女的“奇哈屯”綴有顏色和大小不同的串珠垂掛在額前。內蒙古地區的鄂倫春姑娘愛將辮子盤在頭上,扎花布和三角頭巾,已婚婦女用布纏頭一二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