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小阿陽影視

    古人最早將上廁所稱之為“更衣”,聽起來是不是非常有意境,但凡是羞澀之類的事情都有比較文雅的詞代表,比如男女之事又叫“雲雨”,言歸正傳,在這之前不妨先看一則《左傳》裡記載的故事。

    公元前581年,晉景公做了個夢,夢見兩小孩在他的身體之中,二人在商量躲在那個部位,之後兩人一致認為膏之上肓之下是最安全的,這樣就沒有人可以趕走我們,其實這件事也反應了晉景公的身體狀況,“病入膏肓”就是如此。

    之後晉景公因病突然覺得肚子痛,便去如廁,結果一不小心掉進茅坑淹死了,因為這件事,後人便發明了便器,而這個便器的發明者據說是劉邦。

    都知道劉邦並沒有多大文化,反倒非常看不起讀書人,每次有書生相見,都將其帽子摘下用來小便,直到陸賈勸說,才知道書生的重要性。

    相傳飛將軍李廣有一次射死一隻老虎,因為對老虎非常痛恨,於是將便器做成了老虎張嘴的樣子,在用這個小便,後人逐漸有人效仿,這“虎子”算是流傳出去了。

    1980年,考古學家在長沙戰國時期墓中挖掘出一個虎子,長三十釐米、高十六李彌,形狀如同老虎,這樣更加證明了這一點。

    如果說一直這樣流傳下來,現如今的“馬桶”就很有可能叫“虎桶”,然而這一切到唐朝唐太宗時期被改變。

    這確實和李世民有關,李世民每次噓噓時對著這個叫“虎子”的東西總有種說不出來的感覺,為什麼?因為他的曾祖父的名字就叫李虎,古人講究避諱,尤其是避諱皇帝或是皇帝祖先的名諱,比如漢光武帝劉秀時的秀才叫“茂才”、順治皇帝福臨時寫春聯都不能用福字。

    所以李世民下令,將“虎子”改名“馬子”,為何不改“牛子”,主要是因為十二生肖中,牛的寓意沒有馬好,都說馬到功成,千軍萬馬,所以最終就成了“馬子”。

    原本“馬子”只是作為尿壺,也就是小便之用,後來隨著時間的推移,技術的不斷前進,人們將“馬子”的形狀改變並加大,成了桶的形狀。

    宋朝時期歐陽修就曾在《歸田錄》中記錄了他自己木頭做的馬桶,那時候是一種圓形的木桶,上面有木板可以坐,木桶周邊全部塗上一層漆,這樣更加耐用。

  • 2 # 史歷曉有話說

    大約在漢朝時就開始出現了便器,也就是後來的馬桶,不過這個時候叫做“虎子”。

    根據《西京雜記》記載,漢朝宮廷用玉製成“虎子”,由專門服侍皇帝的太監抱著,以便皇帝隨時方便之用。

    而便器是如何產生的呢?又為什麼要叫“虎子”呢?這其中也是有幾個典故的。

    第一個典故關於便器的由來:大家都知道劉邦剛打下天下時,意氣風發,傲世天下,非常看不起讀書人,每次有書生相見,都將其帽子摘下用來小便,屢試不爽。直到陸賈勸說,才知道書生的重要性,才對他們更加尊重。

    第二個典故是“虎子”的由來:相傳西漢時“飛將軍”李廣射死一頭猛虎,讓人鑄成虎形的銅質溺具,把小便解在裡面,表示對猛虎的蔑視,這就是“虎子”得名的由來。

    後來到了唐朝時,李世民確實將“虎子”改名了,但沒有叫馬桶,而是叫獸子或者馬子。而李世民之所以改便器名的原因相傳有以下幾點:一是李世民的爺爺叫李虎,二是李世民小名叫李虎,三是李世民叔叔叫李虎,四是李世民曾祖父叫李虎。反正就是因為皇帝家族中有個叫李虎的,為了避諱,所以就改了名。

    所以當時的馬子就是馬桶。“虎子”改名後,形狀也改了,到了宋朝,出現了馬桶的稱呼,最早是做成馬的形狀,所以叫木馬子,後來為了擴充容積方便製作,就做成圓桶狀,遂叫馬桶。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經歷了母乳餵養困難的你,有什麼好的經驗留給新手媽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