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史鑑鑑史
-
2 # 陳靜靜姑奶奶
一、字音、字形、語序、文言句式、文學常識等。
二、文言斷句。
三、文言文閱讀,包括實詞,虛詞,古今異義,偏義副詞,通假字等。
四、現代文閱讀(議論文,說明文,記敘文)。
五、背誦默寫(課內古詩詞)。
六、作文。
一、字音、字形、語序、文言句式、文學常識等。
二、文言斷句。
三、文言文閱讀,包括實詞,虛詞,古今異義,偏義副詞,通假字等。
四、現代文閱讀(議論文,說明文,記敘文)。
五、背誦默寫(課內古詩詞)。
六、作文。
很多朋友認為,語文是最簡單不過的科目。上課的時候隨便聽聽,就可以應付考試,考一個不太低的分數。這種觀點,我認為是很偏頗的。如今的語文教學大綱裡提到了很多關於語文素養的闡述,很多專家談得天花爛墜。但我的觀點是,所謂的語文素養是建立在聽、說、讀、寫基礎上的素質拓展。只有掌握了聽、說、讀、寫的技能後,我們才能去談如何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的問題。那在教學的過程中,如何才能不斷的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呢?
首先,我們要弄清楚語文是什麼,高中語文是什麼?
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高中語文課程應進一步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使學生具有較強的語文應用能力和一定的語文審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為終身學習和有個性的發展奠定基礎。
第二 基於語文學科是工具性這一性質,那作為語文老師就應該培養和提高學生聽、說、讀、寫的能力。聽、指的是聽的能力、聽話的能力,包括辨音能力(把音節與表達意思聯絡起來)、理解能力(理解對方說話的含義;重點、要點、本質性的含意及感情色彩)和評判能力.說、指的是說話能力,包括:選詞表意能力,即迅速選出恰當的詞表達思想;有條理的表達能力,要求語脈清晰、條理分明地表達思想,講究表達的質量與效果;運用語言的能力,要求語音純淨,語調優美,音律(節奏、快慢)適當,音力(強弱,大小)適度。讀、指的是閱讀能力,包括:認讀能力,透過對文字元號的感知,瞭解這些符號所代表的意義;理解能力,不僅瞭解詞的表面意思,而且認識文字之間的內部聯絡,直至認識其本質的全部的含義;鑑賞能力,指對閱讀物件(內容、形式、風格)的鑑別、欣賞能力,辨別其是非、好壞、美醜。寫、指的是寫作能力,包括:立意能力,能透過對客觀事物的觀察、分析和歸納,把其中包含的思想加以提煉,確定所要表達的中心思想;佈局謀篇的能力,根據表達中心思想的要求組織材料,什麼表達方式都能運用自如。
第三 著重培養學生讀和寫的能力。在教學的過程中,特別是寫作課,我最苦惱的問題便是學生寫不出文章,即便是寫出來了,也是是而非,甚至牛頭不對馬嘴。遇到這些問題後,我就思考學生為什麼寫不出,寫不好的問題。最終得出的答案是,學生讀的書太少了。寫作好比是壺中倒水,壺中連水都沒有,拿什麼來倒。所以,我就給學生羅列了很多書目,讓學生自行購買,輪流閱讀 ,軟後定期的檢查學生的讀書筆記、讀後感等。這樣的辦法收到了明顯的效果。解決了讀書的問題,寫作的問題也就得到了大大的改觀。
第四 瞭解五千年的傳統文化,接受傳統文化的薰染。當今的高中生,對傳統文化既不懂,也不願去了解。故學生便少有浩然之氣、君子之德!沒有了腹有詩書氣自華的氣質,卻充斥著燻人的物慾橫流、急功近利的風氣。具體一點,學生普遍覺得文言文和詩歌鑑賞的學習是枯燥無味的,很多東西對他們而言,太遙遠了。不瞭解中華傳統文化,不知道典故,文言和詩歌讀起來當然就索然乏味了。
以上是我的一些淺薄的觀點,貽笑大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