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森林知鳥

    大家好,傳統農業種植模式自所以長期存在,是因為農村地理環境條件的客觀限制,無論勞動力是否缺乏,都是很難改變的客觀現象,但並不是沒有改變的可能。討論這一問題,應該首先明確幾個認識:種植模式的改變必須具備地理環境的條件,有些大山區的陡坡地塊只能手工種植,很難改變傳統的方式;平原地區或平垣地塊可以在種植方式上發展機械化或半機械化作業;連片地塊可以通過發展單品種規模種植,為機械化作業創造條件。具體從以下幾方面去考慮改變傳統農業種植的模式。

    一是平原地區或平垣地帶的耕地、除草、下種、灌溉、防病防蟲、採收、運輸環節上重點考慮機械化作業;

    二是山區較好集中的地快,可以考慮半機械化作業。比如兩三個人可以抬動的手持柴油型耕地機、一人可以背動的割草機、無人機噴灑防病劑等;

    三是儘量將分產到戶的私人農田出租或流轉,集中發展單品種,便於管理開發,因為同一季節中單品種種植的作業完全可以整體連片推進,分散種植的時節各不相同,只能各家各戶依照自己的時間精力去打理,難一推行機械化作業;

    四是交通不便、作業難度大的地塊,最好發展3-5年或更長時間的多年生果木、經濟作物、中藥材等,並且有較強的適生性,緩解勞動力不足的困難,降低作業成本;

    五是聯絡對接作現代農業的企業,發展集團作業的主打產品,在種源、種植技術、防病防蟲、銷售渠道等方面,充分分享集團作業的成果,達到“大樹下乘涼”、“抱團取暖”的目的。

    總體來說,單打獨鬥非常困難,必須更多機會的瞭解外面的資訊,根據本地情況做出符合實際的選擇。

  • 2 # 阿懷看世界

    初冬時節,位於秣陵街道的南京清色風農業發展有限公司黑斑蛙生態養殖孵化基地內卻有著安靜與熱鬧並存的兩重天——在一塊塊被綠色紗帳圍起來的蛙池內,多數黑斑蛙已經進入冬眠,難覓蹤影;不遠處,基地工作人員正為整理蛙池、安裝水質監測系統而忙碌著。明年三月,這裡孵化出的上萬尾蛙苗將被投入百畝稻田,為企業帶來新的希望。

    “三年前,我從來沒想過稻田裡還能養青蛙。”總經理周程笑言,企業成立之初只是單純種植水稻,儘管種出的稻米品質很好,但因缺乏市場競爭力,一直賣不出好價錢,如何尋求一種更高效的種養模式成了當務之急。

    敢想敢創新,在對周邊新型種養模式考察後,周程等人開始在全市範圍首次嘗試“稻蛙共生”這一新型種養模式。將500畝稻田改造成或大或小的蛙田,每塊田的中間種植水稻,稻田四圍用來養殖黑斑蛙,四周安置了圍欄,防止蛙跳出逃竄。蛙能吃掉稻上害蟲、排洩物可作水稻肥料,水稻能為黑斑蛙提供避陰棲息場所,整個稻田呈現出一派稻蛙和諧共生的景象。

    “如今水稻畝產近550公斤,去年稻田共產出75噸黑斑蛙和200萬公斤水稻。”周程說,去年10月企業正式和“盒馬鮮生”簽訂供貨協議,北京、上海等65家“盒馬鮮生”超市同步售賣企業產品。因為肉質鮮美,黑斑蛙賣出了每公斤156元的好價錢,而稻米也因無汙染、無化肥,每公斤售價24元,2018年企業銷售額超1800萬元。

    “稻蛙共生”的新模式讓周程等人“種地”種出了新滋味,而在谷裡街道現代農業示範園內,上萬個塑料大棚連成一片,設施農業這一經營新模式讓當地農民省心又增收。

    近日,記者走進園區一間大棚,只見一簇簇綠藤在細繩的牽引下直立生長,上面掛滿了粉娘、黑妃、黃三寶等五顏六色的小番茄。“垂直農業不僅能增加空間利用率、提高栽培效率,蔬果接收光照程度更高,品質也更好,產量能提升30%以上。”南京谷裡現代果蔬產業研究院科研技術部部長夏彭飛說。

    據介紹,目前園區大棚都已接入物聯網系統,由計算機對設施內的光照強度、土壤溼度、氮磷元素含量等進行自動監測和調控。當系統檢測到果蔬缺水時,便會開啟水肥一體化滴灌管道,確保精準灌溉,零排放、零汙染。

    “施肥過多,導致肥料鹽鹼化、有害物質堆積,土壤出現連作障礙,這些都曾是當地農民的心病。”夏彭飛說,如今在新模式、新技術助力下,谷裡現代農業示範園蔬菜年產量4萬多噸,實現淨利潤4600萬元,每畝淨利潤超5000元,是種植傳統稻麥油的5—10倍。

    農業一定要“面朝黃土背朝天”?當然不是。在秣陵觀音殿,當地農民就告別傳統農業模式,藉助文創思維邏輯,將文化、科技與農業要素相融合,“玩”起了休閒農業新模式——文創農業。

    秣陵街道田園辦主任孫靜介紹,觀音殿在打造之初就定位“文創非遺市集”,打造集人文底蘊、歷史積澱和文化創意為一體的非遺文化創意特色田園鄉村。經過3年的沉澱,目前已集聚三吉沙畫、觀音集老布坊等一批文創產業。同時,街道還打造了農民手工市集,整合了竹編、布鞋、年糕等一批傳統手工藝,由當地農民開設的觀音集米糕、解憂餛飩、老豆腐、特色農家菜等備受遊客喜愛。

    產業發展新模式,農民致富新路子。近年來,我市大力探索農業新發展模式,整合推廣適合南京地區的耕地輪作休耕技術模式,研發了綠肥套播留高茬保育技術,建立了稻茬綠肥輪作高效生產技術體系,目前輪作換茬(即種植綠肥)面積11.2萬畝。探索出蔬菜“輪、控、改、替、收”全程綠色高質高效生產模式,大大緩解蔬菜連作障礙問題,推廣“稻鴨共作”“稻魚共作”“稻蝦共作”等一批稻田綜合種養模式,總面積達9萬畝。

  • 3 # 鄉野山村

    你好,你提的這個問題是現今所有山區農民在種地時都在想的問題,期盼那一天不用這麼辛苦的人工勞力模式來種地了。但在山區能種植的耕地地型都是不成塊狀形,梯形和坡形居多,沒辦法實行用大型機器來播種和收割,基本全靠人力來種植。而且山區裡大多數有耕地的地方都是田徑小路,只能人和畜能走。我在想,要想改變山區農村的種子模式:1,由現在每戶的分散種植 改為承包集中制,按區域劃分來統一種植一種農作物或是經濟作物,就是每家每戶把自己的土地拿出來以入股的形式來參股,然後由承包人統一種植。入股的農戶可以幫承包人打工。2,也可以由村幹部帶頭成立農業合作社,統一劃分割槽域來大面積種植單一品種的農作物,統一加工銷售。3,土地區域分好後必須通上便民公路到各分支區域,這樣就很方便耕種和收割時可以用上農用拖拉機。又節省人工勞力。4,對於坡地統一種植果樹或者是栽上經濟植物為好。果樹林裡還可以附帶養殖農家散養土雞來增加收益。5,區域種植規劃好後,還可以發展成當地特色觀光風景區,還帶上了鄉村旅遊這條經濟消費。會做菜的農戶可以開農家樂,又可以銷售給遊客的優質農產品。最後的期望是農村人真的能改變現有的模式,讓生活越來越好!

  • 4 # 海納百川79289785

    以目前的情況看,由於科學技術的發展,農業機械化程度的提高,農業設施的完善和進步,農民傳統的種田模式己經得到了改變,很多反季節作物的種植,不但增加了收入,也豐富了農產品市場。隨著現代農業的發展,務農人才素質的提高,傳統農業將發生質的轉型。

  • 5 # 嘿嘿哈哈no

    合村並鎮土地流轉 都是為了改變現在的種植模式 發展大農業和大農機 把糧食成本降下來 以便和進口糧食抗爭 感謝主阿門

  • 6 # 傣鄉金鎖

    這個問題我早在三年前就想回答了,那時候在家裡面種田種地根本掙不到什麼錢被迫離家去打工了。雖說打工比在家裡面要強一點但是也掙不了什麼大錢、發不了什麼大財而且還時時刻刻忍受著與親人團聚的相思之苦。如今又回來農村看到極少數人在家鄉發財了但是還有很多的人僅此自給自足而以,根本談不上有多少存款。當地依然存在傳統的種植模式,用老牛犁田合夥農作既費力又耗時間,主要的原因還是農戶的耕田靈靈散散不成片,無法機械化和規模化管理。總之依靠個人農戶的力量是無法把耕田改造成片,還要依靠政府的一些扶持才能把各家各戶的農田改造成片,把大型機械開進農村耕田實現機械化,降低人力和物力促進農業增收。讓更多的農村人有房有車住高樓建別墅!

  • 7 # 富迪農發

    龍頭企業要統一產業規化,統一技術方案,統一營銷,統一水肥草機械化服務,發揮好孵化器作用,引領家庭農場,合作社發展,種植業才可能實現現代化。

  • 8 # 午夜的咔啡

    這個問題太大了。

    簡單的說,應該向發達國家的農業接軌。

    農業,工業化,機械化。

    國家根據當地的立地條件,土壤的酸鹼度,溫度,光照時間,適應農作物的條件,來計劃按排種植面積及產量,統籌分配到所需單位。

    這都是專家來研究的課題,咱只是閒說,說的不對,多加原諒。

  • 9 # 使用者5252353668199

    以效益和產出,科技的成果。總之現代農業和傳統農業付出和收益的巨大差別比較會使人們改變的!同時要腳踏實地包片辦培訓班直至到示範點學會為止!!!

  • 10 # 巴渝城鄉

    傳統的農業種植?要怎麼理解你這句話呢?村哥文化有限,說說我的幾點看法。

    一、傳統農業的種植模式VS新型農業。

    以前農民伯伯們,都是早出晚歸,忙著除草、翻地、播種。

    而現在新型農業主要包括幾大類:觀光型農業、無土栽培技術、精準農業種植、現代化農業設施。

    二、傳統經驗VS科學科技種植

    以前人們的種植方法和經驗口口相傳,人工作業完成相應的播種,施肥等。

    而現在,用先進的機器和科學的管理,比如:無人機噴灑農業、智慧農場、智慧溫室、無土栽培、智慧灌溉等。

    三、傳統牛耕模式VS全機械化

    以前農民伯伯以家庭式傳統種植,以牛耕播種為主。

    而現在轉變為商業式機械化種植,使用全機械如播種、收割到包裝。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第一次養狗,想養一隻比較安靜,認主人,容易養的狗,最好能是中型犬。該養什麼品種比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