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湘炳起名

    從無到有好過,從有到無難過。

    《初刻拍案驚奇》三六:“俗語兩句說得好:‘寧可無了有,不可有了無。’專為貧賤之人,一朝變泰,得了富貴,苦盡甜來,滋味深長。”

    明·周清源《西湖二集》二八:“魚玄機……原是補闕官李億的姬妾,極其得意。後來李億死了,遂出家於咸宜觀中。雖然如此,那時只得三十餘歲,原是風流生性。俗語道:‘寧可沒了有,不可有了沒。’免不得舊性發作。”[1]

  • 2 # 樹德漢碩

    初讀﹤初刻拍案驚奇>是很迷,故事醒人,俗語惠人。當讀到寧可無了有,不可有了無時,給我的振動振奮很大,影響深遠。

    寧可無了有,不可有了無,是一選擇取捨句式,寧可。。。不可。。。,可以填進許多東西,今只用無了有三字及倒置一下,就道出了一個人生大哲理,真發人深醒反省。

    寧可無了有,是說一個奮鬥過程,寧願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失到得,從敗到成,從苦到甜,。。。是提升成長的過程。不可有了無,也是一個過程,卻是由有變無,由成變敗,由得變失,由甜變苦,由喜轉悲的過程。這說明了得失有無成敗等等孰先孰後誰更重要的選擇取捨關係。

    世事難料,俗有由儉入奢易,由奢出儉難;由勤變懶易,由懶變勤難;無了變有易,有了變無難;由苦變甜易,由甜變苦難。這是說人性難易關係,也從中揭示人性懦弱醜陋的一面。我是從無了有的過來人,這我深有體會領悟。人可以從無到有,卻難從有到無。俗有創業不易,守業更難之語,要不想成為有了無,就要努力克服獲得與成功後自滿自驕思想,要保持警醒,謙虛低調,不鬆懈怠慢,不懶惰,能居安思危,未雨綢繆,防患未然,杜漸防微,時刻謹小慎微,不粗心大意才有可能。且如今多少人從無了有又變成有了無,這不值得大大敲響警鐘麼?這警鐘要長鳴才好。

  • 3 # 清風明月211694736

    這個問題,念起來像個“繞口令”,但卻揭示了人們在兩種不同的情況下對物品的取捨態度。

    “寧可無了有”,說的是添置或增加的物品,最好是之前沒有的,新新增的填補了原先的稀缺或空白。也就是希望得到“雪中送炭”、“雨中送傘”一樣的急需的、缺少的物品。

    “不可有了無”,說的是一直存在並須臾不離的,正在使用的物品,萬萬不可以突然失去。而突然地失去,必將打亂人們的正常生活習慣和秩序,讓人立馬產生不適應的感覺。

    這兩句話,除了各自的單獨的意涵之外,還有上下句之間相互關聯的意涵。問題中的“寧可”與“不可”,正是“二選一”,擇其優的句式。即:如果必須在“無了有”與“有了無”之間選擇的話,應當選前者,寧要急需的、原來沒有的物品,也不要失去己有的正在使用的物品。

    還是舉個形象的例子來說明一下吧!一個家庭,沒有汽車,新買了一輛,這就是“無了有”,生活中方便了許多,一家人皆大歡喜。而家裡原有的一輛腳踏車,上街買菜購物,接送孩子上下學,是不可或缺的交通工具,卻突然丟失了,這就是“有了無”。家人的正常生活受到了影響,讓人產生了不適應的感覺。

    引申這句俗話外延意涵,就是:人們寧願由貧窮變富有,而不願由富有變貧窮,追求“芝麻開花節節高”的幸福生活,是人性之中不斷增長的物質和精神需求規律的具體體現。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黃曉明為什麼會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