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楊kun坤

    大案牘術的發明者是徐賓,只是靖安司一個八品主事,因為其出色的記憶力,以及對術數的刻苦鑽研,研究出了一套以檔案資料為基礎的處理事務的方法,即為“大案牘術”,無論是破案調查詢人,甚至預言未來,都可以做到。

    而“大案牘術”是以檔案登記為基礎,也就是錄入吏的基礎工作。

    百姓家添丁新喪、婚配嫁娶、買賣奴婢等人口變動之事,都會進行登記,所以對於“大案牘術”來說錄入吏是一個十分重要的差事。

    那麼大案牘術到底有沒有理論依據?在唐朝可行嗎?

    答案是有一定的理論基礎,可行,但實施難度很大!

    唐代的田賦制度稱為租庸調製,“租”指國家配給百姓田地耕種,百姓在接受田地的期間交納一定的租額,年老以後將土地還歸國家;“庸”指的是個體所需承擔的勞役,每年為國免費幹活一段時間;“調”是指百姓每年要進貢朝廷。

    為配合田賦制度的推行,地方建立了嚴密的賬籍系統,類似於現在的戶籍制度,由州縣官員記錄屬地人口戶籍資訊、壯丁資訊,生老病死、搬遷都需登記在冊,根據各家財產多寡分為九等,每三年重造一次。

    所以,唐朝有很多的檔案和卷宗資料,這套完備的檔案系統也就為“大案牘術”的可能性提供了資料基礎,而徐賓正是在此基礎上,結合術數,提出了“大案牘術”的概念。

    那麼“大案牘術”放到今天是什麼?

    答案很簡單,就是我們天天掛在嘴邊的“大資料”,簡單理解,就是已知的未知的海量資訊組成的資料集合。

    ​想象一下我們今天能用大資料解決的眾多問題,就可以理解“大案牘術”在劇中所具有的能力。

    當然,目前劇中所謂的大案牘術推演出來的“張小敬”只不過是徐賓的個人選擇。

    而古代的大案牘術需要大量的紙張,但因為藤紙的匱乏,逼得徐賓散盡家財革新造紙術;而今天的大資料似乎不需要那麼多的紙張,反而需要更好的處理機和儲存器。

    《長安十二時辰》中馬親王設定的“大案牘術”在唐朝不知道有沒有,但這個把“大資料”提前上千年年的構思確實很有創意

  • 2 # 娛樂彙集中營

    一部被稱為“西安24小時”的古裝劇《長安十二時辰》突然火了起來,在吸引了一堆粉絲之前,竟然先吸引了一批考據癖和技術控。

    劇中有一個從未現身的角色,在推進劇情方面,竟然比主角都重要,它就是神秘的“大案牘術”。原著第二章中作者曾這樣介紹過男主人公張小敬:“他做不良帥那麼多年,破案無數,深知很多事情並不需要搜考秘聞,真相就藏在人人可見的文卷之中,就看你能不能找出來,此所謂‘大案牘’之術。” 那麼《長安十二時辰》破案中大行其道的“大案牘術”,究竟是何許物也呢?

    大案牘術”即指透過整理、歸檔、分析於公衙中的大量案牘,從而獲得所需要的資訊。換而言之,“大案牘術”即為唐朝版的大資料。我們從劇中可以看到“大案牘術”在大資料核心應用 “使用者畫像”這一場景的各種應用。

    什麼是使用者畫像?我們借用大資料中的概念,來介紹“大案牘術”中所使用的使用者畫像。

    使用者畫像(persona)的概念最早由互動設計之父Alan Cooper提出:Personas are a concrete representation of target users. 它是指真實使用者的虛擬代表,是建立在一系列屬性資料之上的目標使用者模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全新宋MAX DM有哪些新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