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黃強黃不息
-
2 # 逆襲的諸行無常
這句話出自《論語.子張篇》,是孔子的學生子夏說的,原文是:子夏曰:“仕而優則學,學而優則仕。”
首先“優”在這裡並不是優秀的意思,“優”字在這裡通“悠”,指的是有餘力。所以通常很多人用於教導孩子們好好學習的“學習成績優秀就有機會當官”的理解是錯誤的。
這句話的意思應該是,子夏說:“出仕為官任事有餘力,應該繼續學習不輟;學習有所得,尚有餘力,則應該出仕為官。”
朱熹在其《論語集註》中對本章有這樣的註釋,“仕與學,理同而事異。故當其仕者,必先有以盡其仕,而後可以及其餘。然仕而學,則所以仕者愈深。學而仕,則所以驗其學者益廣。”意思就是為官與求學,可以說是理同而事異。出仕為官者,必先做好自己份內的工作內容,才能顧及其餘事物。為官者只有持續堅持學習,才能讓為官的基礎愈加深厚。而求學者只有出仕,才能讓所學得到更加廣闊的驗證。
春秋戰國時期“學而優則仕”與我們通常理解的學習優秀者透過科舉就可以得到當官機會的看法是不一樣的。先秦時期選拔人才的方法就是取士,一般十人中選取一個優秀的為“士”,“士”則同國家統一培訓,成績優秀者就有機會獲得“出仕”當官的機會,所以士並不是透過努力學習考試得到實現的,而是透過推選出來的,由於先秦時期普通百姓獲得教育的機會很少,甚至可以說沒有,所以當時的“士”多出於沒有繼承權的貴族子弟。當官以後如果政績突出,朝廷還會給予培訓、學習的機會,學有所成還會得到重用。
這句話的本意沒錯,但是二千多年來,我們在執行時走偏了,念歪了,錯誤地理解為“學習好了就可以做官”。
這句話出自《論語·子張》:“子夏曰:仕而優則學,學而優則仕。”意思是工作之後還有餘力的就應該去學習、進修,不斷提高自己;學習學好了還有餘力,要多參與具體的工作與實踐。強調的是一生不忘學習,時時刻刻學習,不斷提高自己的修為,能力。
仕,出仕,仕途,做官。但是段玉裁《說文解字注》解釋:“訓仕為入官,此今義也。”《毛詩傳》認為:“仕,事也。”也就是說孔子時代“仕”只能作“做事”或“實踐”講解,並不是指做官。仕解釋為官、仕途是後來的意思。
二千多年來,社會解讀此句時,只說半句“學而優則仕”,以此強調“學習好了可以做官,推行仁政”。從隋唐開始的科舉制,是中國士人(讀書人)考試製度,也是選官制度。科舉獲得功名就有了做官的資格。大量的讀書人是用讀書、考試實現自己的出仕夢想,一朝金榜題名就從平民進入官場,多少年,多少人都渴望鯉魚躍龍門,出仕為官,建功立業,光宗耀祖,衣錦還鄉。
因為科舉得中,就進入官場,有了施展才能、抱負的平臺。社會宣傳的“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讀書夢,最終是透過為官來實現,並體現價值。於是社會曲解孔夫子的語錄,認為夫子倡導的就是讀書做官。
孔夫子一生重視教育,儘管有短暫的仕途,並不是很成功。他的偉大是教育理念,為後世尊為至聖先師,萬世師表。他強調的是“學而時習之”,不斷學習,不斷提高。
幾千年來,中國最優秀的人才走向官場,前赴後繼。而不是最優秀的人才從事教育,教書育人;不是從事科研,研究科學。收入最高的為政為商,最清貧的是教育從業者。教育是薪傳,是講究奉獻的偉大紅燭。國際社會,最優秀的人不在商不在官,而在科技、教育界。孔子“仕而優則學,學而優則仕”說的沒錯,而是我們理解錯誤了,以致謬傳很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