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歷史有點酷

    古代教育子女有非常明顯的男尊女卑的差異

    古代的從小給女子灌輸的是三從四德即“三從”指幼從父、嫁從夫、夫死從子;“四德”指婦德、婦言、婦容、婦功。三從四德是壓迫、束縛婦女的封建禮教,是為適應“父權制”家庭穩定的需要,根據“內外有別”、“男尊女卑”的原則,由儒家禮教對婦女一生在道德、行為、修養方面的規範要求。

    古代從小給男子輸送的觀念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禮記·大學》:古之慾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

    所以從這看的出來古代女孩子從小被父母樹立了要相夫教子,男孩子就是考取功名光宗耀祖!

  • 2 # 古屋歷影

    古往今來,孩子的教育問題都是父母最為關心也最為頭疼的頭等大事。俗話說:“子不教,父之過”,可見家庭教育對孩子的成長是多麼重要。但是古代先人在沒有系統的教學資源情況下,是如何教育子女成才,又是如何成就一個個名家大儒的呢?

    我們知道,古代有許多教育孩子的典故。像“斷機教子”、“陶母戒子”、“畫荻教子”、“岳母刺字”、“三遷擇鄰”等等。都給後人樹立了子女教育的典範。

    “孟母三遷”或者“三遷擇鄰“的故事,講的是孟母為了教育兒子成才,三次調換居住地。我們知道那個時代的孤兒寡母,搬一次家絕非易事,而孟母為了兒子的成長,竟然接連三次搬遷,可見孟母深知客觀環境對於孩子成長的重要性。常言說:“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這一點在少年兒童身上體現得更為明顯。這也是現在許多家長拼命買學期房、讓孩子從小進名校的原因。

    “陶母戒子”的故事,講的是陶侃在青年時期曾做過鑑察魚梁事物的官,有一次他派人送一陶罐醃魚給母親。結果陶母把原罐封好交給送來的人退還,同時附了一封信責備陶侃,說:“你做小官,拿公家的東西來閉塞給我,不但對我毫無裨益,反而增加我的憂慮。”正是陶母不斷給兒子敲警鐘樹榜樣,才使得陶侃成為武成王廟六十四將之一,成為一代名將。

    總的來說,古人教育子女有太多值得我們後人永遠學習永遠借鑑的成功故事。反倒說我們現在的家庭教育,有太多值得反省值得深思的諸多問題。不僅僅是因為出現了“我爸是李剛”、“我爸是明星”這些坑掉父母的敗家子,更有那些言不對口就對父母拳打腳踢的熊孩子。這些曾經父母心中的小天使養育成輿論筆伐的熊孩子,父母負有很大一部分責任。孩子本身如白紙一樣,什麼都不懂。但如果父母在孩子該教育的時候不教育,在孩子出狀況後總是替孩子開脫,那天真爛漫的好孩子就會慢慢地被培養成無所顧忌的熊孩子。

  • 3 # 誠心誠意讓你滿意

    古人教育子女、主要是從忠孝節義四方面來要求。 1、百善孝為先,孝敬長輩是第一要義。教育子女要盡孝。 2、如果國家有難,忠孝難兩全時,要以大義為重,大義就是盡忠,就是在忠孝選擇時,要以忠為優先。教育子女要盡忠。 3、節是指,做事講信用、守規矩,古人對禮上的規矩要求很嚴。沒信用,沒規矩是很嚴重的事。教育子女要講信用。 4、義,指義氣、情義。教育子女要做人要情義。 另外,古人對孩子的教育還更體現在,環境方面(教育子女要向好人學習): 如,大多數人的孩子求學,要求道德家(品德好),而不是名家(富貴人家多求名家)。 謝謝

  • 4 # 荷苑a8

    無論在哪個朝代,我最信服的一句話就是: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啟蒙老師!寬嚴相濟,言傳身教!孟母三遷址,曾子輿殺豬。官宦之家,常出帝王將相,茅屋低簷,也有才子佳人!忠於君,孝於親,這恐怕是古代教育後代最成功的地方吧……

  • 5 # 品讀歷史人生的意義

    說到這個不得不提萬事之表-春秋時期的孔丘。他主張周禮,孝悌忠信禮義廉恥,仁愛和平,文武兼備。

    其中的孝道尤為突出,家喻戶曉,子曰:學而時習之,不與樂乎。可見是很重視行動力的,我很喜歡和認可這樣的教育方法。孔子的學生有三千,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孟子,顏子等72位大儒。

    我還需要提到一個人就是“孫武”,他是一位傑出的中國古代的軍事,軍事理論家,他寫的孫子兵法至今都是世界研究,並運用實戰的軍事理論思想,一樣的了不起,同樣教育後人“非危不戰,非利不動”的實際出發的現實軍事倫理,很接地氣。讓後人重視戰爭請不要輕易發動戰爭。

  • 6 # 魯中居士

    前面回答者中唯″執筆寫春秋”所答比較靠譜,其中第四點說法正確。但是,還沒有說出經歷幾千年教育方法的積累和總結,先賢們找到的″循序漸進"的規律(或稱模式)是什麼!這也正是現代教育極大不足之處。這個模式我認為是按年齡段:誦讀、涉獵、學貫六個字育人。這裡只提個頭,還有相當多的佐證之話不附加了。

  • 7 # 史地客棧

    古人教育後代、主要是從忠孝節義四方面來要求。

    1、百善孝為先,孝敬長輩是第一要義。教育子女要盡孝。

    2、如果國家有難,忠孝難兩全時,要以大義為重,大義就是盡忠,就是在忠孝選擇時,要以忠為優先。教育子女要盡忠。

    3、節是指,做事講信用、守規矩,古人對禮上的規矩要求很嚴。沒信用,沒規矩是很嚴重的事。教育子女要講信用。

    4、義,指義氣、情義。教育子女要做人要情義。

    另外,古人對孩子的教育還更體現在,環境方面(教育子女要向好人學習):

    如,大多數人的孩子求學,要求道德家(品德好),而不是名家(富貴人家多求名家)。

    又如,孟母三遷就是為了孩子有個好的學習環境。

    如果孩子讀書了:對孩子讀書後的要求,除上面的要求外還要有,功名(成績)之類的。

    至於儒空本身的,仁義禮智信,並非是是通用要求,而只是儒家學子的專項要求,但與古人的要求並不相違,只是講法不同,又多了一個智(頭腦清醒,理智)字。

  • 8 # 無為者有為

    古代的家庭教育對孩子的學習和生活習慣的培養都是很嚴格的,所謂的“父為子綱”就是孩子對父母的尊敬和服從是必須的。

    而現在的家庭教育對孩子驕慣的多,忽視了對《弟子規》的學習,不讓孩子受苦受累,忽視了我們老祖宗留下的優秀國學教育,而是崇洋媚外,學習外國的一些不好的東西,這些現象都是很不好的。父母注意自己的言行相當重要,孩子模仿能力極強,父母最好是愛學習的榜樣,孩子自然就愛學習;父母性恪溫和,孩子性恪就會溫和;父母性恪暴燥,孩子性恪自然就會暴燥。父母應當做學習型的父母,俗話說,活到老,學到老。從小鼓勵孩子愛學習勤學習。在當今拜金主義盛行的年代,以為只要有錢就有一切,或者父母每天忙著賺錢而忽視陪伴孩子一起學習,殊不知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培養孩子閱讀從孩子喜歡的書開始,比如童話、圖畫書和故事書等,千萬不要讀難懂的哲學等書籍,但唐詩宋詞也有難懂的,但不影響可以讓孩子背誦為好。另外,還可以讓孩子玩閱讀軟體工具,比如有個精英特速讀記憶工具安裝於電腦上讓孩子玩,裡面有許多舒爾特表、記憶圖片訓練遊戲很好玩很有趣味性,還可以提高注意力,孩子會喜歡在玩的過程中學會閱讀和記憶,不知不覺對閱讀就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結合大資料進行旅遊市場精準營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