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無月文化館

    館主來了,我是無月,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

    如今,經常能在一些場合裡聽到這句話。

    這句話是老子在《道德經》裡面說的。

    原話是"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無月來給大家解釋一下這句話。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這句話前後對應,其實前面那句話是打個比方,後面那句話才是老子想要表達的意思。

    熟讀《道德經》的朋友應該能夠知道,老子很喜歡採用打比方的方式來講道理。

    因此,我們先來看前半句"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

    天地:可以理解為大自然。

    芻狗:原意是草扎的狗,主要用於祭祀。在文中,芻狗的意思可以引申為犧牲品。

    前半句話的意思就是,大自然如果不和諧,天下的萬物都會成為犧牲品。

    這句話是老子打比方,因此不需要每個字去解釋,只要能明白大致的意思即可。

    重點是後半句"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聖人:代指負有教化萬民的責任的人,也可理解為君王,或者聖賢。

    不仁:前半句我們沒有去解釋這個"不仁",但在這後半句,一定要對這個"不仁"做一個解釋,此處的"仁"不同於儒家思想的"仁"。在這裡,我們要用老子的思想去體會。這個"不仁"就是與"無為而治"相對的意思。

    關於老子的"無為",我在之前的文章裡解釋過,無為就是順應"道"的規律和趨勢,不刻意人為去改變。"無為而治"就是順應道而進行行動。

    那麼,"不仁"就是"逆道而治"。

    "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的意思就是,君王如果不採用無為而治的方法,逆道而行,那麼天下的百姓都要成為這種政策的犧牲品。

    其實這句話是老子在勸誡君王和輔佐君王的聖賢們,在制定政策的時候,一定要順應天時地利,撫卹民心,不要採取強硬的態勢,去強制推行政策。

    無月文化,品讀經典,品味文化

  • 2 # 待鹿車

    原文是《道德經》第五章: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虛而不屈,動而俞出。多聞數窮,不若守於中。

    注:

    “芻狗”祭祀時用草紮成的狗。

    “俞”意為“輸”。《素問·生氣通天論》:“俞氣化薄,傳為善畏,及為驚駭。”

    “多聞”是以言辭立意,“數窮”者窮盡也。

    解:

    天地不仁慈,以萬物為芻狗(萬物擺設在天地之間任其自然化生)。“聖人不仁慈”,以百姓為芻狗(百姓擺設在國中任其自然生活)。天地之間就像是風箱,空虛而不塌縮(天地形成空間且保證空間的穩定),萬物在其中運動化生。(萬物化生的)變化多到窮盡數字無法計算,不如保持中立的態度(不仁)對待。

  • 3 # 三教一家共華夏

    芻狗,《莊子、天運》:“夫芻狗之未陳也,盛以篋衍(qiè yǎn),巾以文繡,尸祝齊戒以將之。及其已陳也,行者踐其首脊,舒者取而爨(cuàn)之而已。”大意就是:當用草紮成的狗還沒有用於祭祀時,則一定會慎重、莊重的用精美的竹製箱籠來盛放著,且還會裝飾以精美的文繡絲巾,因為啊,這個芻狗啊,接下來會被嚴格遵行齋戒、祭祀禮儀的祭司拿來作為祭祀之用的。不過等到祭祀完畢,這個芻狗就會被丟到一邊,且就算被其他人踩爛了、踩破了,那也是無關緊要的事情了,甚至還有一些芻狗,會被有些人拿來燒火煮飯。

    橐龠,這個可能很多人沒有見過,這是一種兩頭都可以進風的風箱。使用時,當我們向前推的時候,風箱出風;當我們往回拉的時候,風箱也會出風,因此,我們推拉風箱越快,出風越多。

    上面說清楚了“芻狗”、“橐龠”,我們再來講這段話的意思就好辦了!

    首先我們說一下,天地真的是不仁嗎?萬物得天地太和之氣而成,可謂天地之精華,可謂祭祀完成之前的芻狗,故天地生之養之,天地使其長之成之,沒有天地孕育,萬物從何而來?此即是天地之仁也。

    萬物皆在天地之內,天地包容萬物,萬物只看到了天地自然生養了萬物,卻沒有看到天地有意的施行仁德以“保護”萬物,此即是生而不有,為而不恃也;天地任由萬物自然生生滅滅,好似用完的芻狗,不加一點“有為”,萬物也沒看到天地究竟是怎麼生養萬物的,此即是天地生養萬物而沒有形跡,此即是“上德不德,上仁不仁”處。普通人因為看不到,所以好似天地不德、天地不仁,其實這恰恰是“至德”、“至仁”矣!

    下面該聖人出場了。天地生養萬物,可天地為什麼“能長且久”也?因其“不自生”,因其“上德不德、上仁不仁”也。聖人見天地能長且久也,聖人於是效法天地之“不仁”,孕化育於一身。粗淺的說,可以這樣比喻:“百姓,代指自己,身為國,心為君,意為民,心以無為而化身,意以無為守法,這就是仁了。這此過程中,心以虛靈為鞭,在有意無意之間,統御身體之意,好似國君以無為而統治萬民矣!”

    聖人以橐龠比喻,有何深義?

    天地生養萬物而處“不仁”之境,在無聲無息之間,使萬民生生滅滅,迴圈不息,而自己卻能長且久也,這就是至高、至明、至博、至厚的境界啊!具體的說,在此過程中,天地生養萬物——仁也;萬物感天地而不見仁——不仁也,也因為這個不仁,所以天地大仁也。也正因為這個不仁,所以天地之仁宏也!此也正是天地生養萬物且“能長且久也”的真正“私密”的地方,這也正是天地之“橐龠”!

    再簡而言之,“橐龠即“無”也!”無,即無為而為之也!連天地都“無為而為之”,那麼,人要想“長且久也”,也必須要“無為而為之。”

    可究竟怎麼無為而為之呢?

    老子說了,我們做到像“橐龠”一樣就可以了,即:“內虛而外不曲,虛之極而動方生,一動愈處,愈出愈美,愈美而愈知其妙!就是說,我們能靜極才能生動,愈動而愈知身心變化之理,也愈知天地之妙,也愈知造化之妙。那又怎麼能靜呢?身心虛靈,且自然通達四方而不曲,則與天地交感而自然通達也!”

    最後,沒有辦法再進一步的說明了,因為那是真正的真修實行的高階境界,說也說不清楚,我們聽也聽不明白,因此,大家都好好的清淨身心,無內、無外的“守中就可以了!”

  • 4 # 一世冷眼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天地化育萬物,是天地之大仁.但並不是凡夫偏袒之仁,更不是去為實行仁而仁,它的仁是本來爾爾,具足圓滿的。是易經的生生之謂仁。而芻狗是祭祀替代真狗所用的草狗,用的時候是妝點一新,用後又隨意棄之。這就好比是萬物春生夏長時的生機蓬勃,無限活力。到了秋冬,又萬物凋零,一片蕭瑟。我們不能說春夏是天地生生之仁,秋冬則不仁。這與芻狗一樣,都是一個時字。天地生萬物以自然,萬物因時而動,此雖說不仁,卻也是大仁。莊子所謂大仁不仁和至仁無親正是此意。

    聖人法天地之道,治理天下,使百姓因時而作,不加妄為,使人都能養生送死,全生無害而已。這也是政治的最高境界及理想。

    前面這段是講天地生養萬物的一個基本原則。而後則是講天地自己執行的原則或原理。天地之間就像是小風箱。它執行的空間是空虛的。因為虛空所以沒曲折。動而愈出,是指天地之間一氣流行,往來不窮。這幾句即是繫辭上的周流六虛,變動不居之深意。這是從理上講,若是從事上修道來講,又別有一層寓意。道家認為宇宙在乎手,萬化生乎身。人身即一小天地,與天地之造化有所同通。天地化行在於一氣之生生不息,人亦同此。所以修道之人的基礎也全在於這呼吸的功夫。——不論外道內道。有次佛講課餘閒,問弟子人生命長短,有人說生病了也就是幾天。有的說是一頓飯。但有個人卻說只在呼吸之間,一呼一吸,停一下,上氣不接下氣,中間就斷氣了。佛甚是嘉許,稱子得道矣!佛家小乘特別重視修安那般那即呼吸法門的。由此也可看出,佛道各自的聖人在這點是相通的。

    天地之道正是這樣的幽妙不可思,所以任何的比喻解釋都不能把它的說清楚。正所謂道可道非常道。關伊子亦有非有道不可言,不可言即道也。非有道不可思,不可思即道也之語論。講的多了反而把道給侷限了,所以說多言數窮,不如守中。這句話中字是重點。中者,和也(說文)。這與儒家中庸的中殊途同歸。可互參。老子以為天地萬物都在迴圈往復,所以要人從道的角度出發,由內部把握事物的中道即本質,不迎不拒,順勢而行。

  • 5 # 汕人文化

    整段原文《道德經》: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後面一段原文,說聖人也和天地一樣,不講究仁慈厭惡的去區別對待他人,全部一視同仁。天地之間,就像鼓風裝置一樣,中間是空的,不堵塞的。一直在鼓動一直在產生源源不斷的動能,孕育萬物。人呢,太說話而不在實際上行動,則是死路一條,空口大白話。不如守中,別太多話,多做事為好。

    以上就是給提問者回答,可以簡單參考。

  • 6 # 朝霞舟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它的奴僕;聖人不仁,以百姓為統治者的奴僕。天地之間,猶如燒火用的風箱嗎?中間虛空。越動煙越出。話多則窮盡,不如不說。

  • 7 # 田富貴10

    大自然沒有那種武斷的溺愛和仇恨,不能說我喜歡誰那麼我就愛他,我討厭什麼我就恨他。我不喜歡芻狗,我喜歡美麗的小鳥。但我絕對不因為我的喜好去讓小鳥優雅的生活,而讓芻狗去死亡。反之一樣。

    大自然平等的對待萬物,任由他的自生自滅,任何所謂的善意的干涉,都會破壞了它的平衡她的陰陽它的不二。

    聖人明白了大自然對待萬物的真諦,勸誡帝王要像大自然對待萬物一樣對待他所統治的一切,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民主,無為,尊重客觀規律,實事求是。

    最簡單歸於一句:不以自己的好惡去好惡他人

  • 8 # 瀑流無生

    此段本義是,天地仁心,一體同觀,不論萬物還是小小芻狗皆是萬物中之一物,以下句,百姓為芻狗相同,一般化育,正是天地與聖人,仁之至處。

  • 9 # 補一丁

    道可道,非常道,《道德經》要讀,更要悟。

    天道有缺,萬物不全;

    人性有惡,就是裸猿;

    棄惡揚善,為人之道;

    天人合一,道德真言。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是如何理解“終生學習”這一道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