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水墨畫家陳莊

    我不寫書法,我只是在畫上畫幾個字,但我曉得,畫字也得跟畫般配才是,說的好聽,那叫和諧統一。我不懂書法,但我知道書法是一門和中國畫同源的藝術,從這個角度,我感知書法。

    但是,有些所謂的書法家們,書法不咋地,天天扛了大筆大街小巷跑江湖,為一頓飯,一杯酒,嘩啦啦半天寫上一刀紙,我佩服有能力,半天干掉我一年的用紙量,我關心書法的質量,沒形沒意沒美感,有的只是江湖油膩膩的氣味,這書法,應該是和這些書法家們的心境與文化素養有關。

    書法創作,思想上淡泊名利,心靜如水,發揮才趨穩定,摻雜半點功利,字如其人,這和文化素養無半點關聯。說到文化素養,那就高多了,有文化素養的書法家,有書家固有的孤傲,有文化人固有的清高,別是一頓飯一杯酒就失去自我的野道中人。

    書法創作跟心境有關,更和文化修養有關。還在迷失自我方向的一些朋友,學點懷素書蕉的精神吧!

  • 2 # 一笑貫長天

    心境需要與創作完美融合才能最好的作品,譬如《蘭亭集序》,譬如 《祭侄文稿》。

    千年以前,會稽山陰的一場修稧集會,崇山峻嶺,茂林修竹,在 曲水流觴之中吟詩賦詞,在惠風和暢之間淺醉清歌。於是乎!提筆作序,灑脫揮毫,造就出一幅造極登峰的千古名篇。

    自然行就,難免瑕疵。王書聖也難免撼缺,數次行筆,可是,時過境遷,終難書出與最初匹敵的作品,只能將最初的,帶有瑕疵的作品流傳。

    顏真卿那篇,蘸著血和淚,憤筆而就的法貼,更是塗抹不止,潦草橫溢,也正是這種塗抹與潦草才能襯托其當時義憤的心境,痛悲的情感。雖說然歷史沒有說顏真卿去重書祭侄,想必顏魯公也無意於此,若是,整潔光鮮,《祭侄文稿》不復由此境界矣!

    作為書法家沒有學識是不可想象的,沒有學識如何能理解高深的書法理論,如何能去培養高雅的意境,我們再看那些行書的名篇,有那個不是自己的作品自己書寫呢?

  • 3 # 英州之子

    書法創作與心境和作者的文化素養有非常重要的關係。任何一件沒有在最適合的心境狀況下寫的作品都不是好作品,好的書法作品必須融入作者當時的心境情感。

    文人不一定是個書法家,但書法家必須是文人,一個合格的書法家應當有較高的文化素養,以及良好的個人品德。

    當書法的技法,章法,這些外在的東西學到一定程度以後,要解決書法的氣韻問題就意味著作者必須有過硬的文化素養,不然的話就不能真正提高書法水平,古人講唯俗不可醫,書法之學需要得到高水平就要去俗氣。

    蘇東坡有說過:學問文章之氣,鬱郁芊芊,發於筆墨之間。可見高水平的書法對書寫者本身的學識 , 文化素養要求的重要性。

    所以說好的書法作品與作者書寫時的心境和作者的自身文化素養有非常大的關係。

  • 4 # 德山堂茶生活

    書法創作的發揮與心境和文化素質有著很大的關係。

    南朝王僧虔的《筆意贊》有言“書之妙道,神采為上,形質次之”,書法的點畫、線條、結構都可以透過技法練習不斷提高,而書法創作所表現了出的氣質與神采,主要來自創作者自身的文化素質修養,再加上環境與心境的影響,形成的一個具有隨機性的表達綜合體。

    漢代蔡邕在《筆論》的開篇就是“書者,散也。欲書先散懷抱,任情恣性,然後書之。若迫於事,雖中山兔毫,不能佳也。”這是對於書法創作中心境重要性的經典論述。至今仍為眾多學書法者所遵循。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還記得《烏龍闖情關》的劉病已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