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還看今朝丨

    班門弄斧了,請各位老師賜教:

    《大學》說: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如何能做到“知止”?

    1.知止而後有定:知止,即知道自己所要達到和堅持不變的最完善(至善)的境界。定,指心志的定向。一個人的人生觀不確定,就沒有努力的方向。

    2.靜:心意安靜而不妄動。

    3.安:不管遭遇如何,都會安之若素。

    4.慮:處事精思詳察。

    5.得:有所得。《孟子.離婁下》第十四章說:“君子深造之道,欲其自得之也”。這個“得”是自得。即學到的一些美德,真正成為自己的美德,而不是停在口頭上。

    知道自己所要達到和堅持不變的最完善(至善)的境界之後,自己的志向才能確定不移;志向確定之後,心意才能安靜而不妄動;心意安靜下來之後,才能面對現實而安心,不致有所憂懼疑慮;面對現實安心而沒有憂懼疑慮,而後才能處事精思詳察,不受干擾;精思詳察之後,一定會有所得。

    如何做到“知止”?“知止而後有定”,這是孔子解釋大學綱領的第一句話,這句話太重要了,每個人都要懂得這句話的重要。《朱子語類》說:“《大學》以知止為要”。一個人感到生活沒有意義,得過且過,胡作非為等等,不能走上正道,就是因為“不知止”。通俗一點說,如果人不知道為什麼活著,就不會決定自己的志向。我想,從小學開始,就應該對學生“知止”的教育。心志有了確定的方向,就不會輕易為外物干擾而動搖,以致心緒不寧。心志定了,就能安靜。心緒能做到靜,不管遭遇如何,都會安然處之,能夠安然面對現實,就會有周密正確的思考,能分清是非善惡,能引導自己走上至善之路,而成為品德高尚的人。

  • 2 # 儒商私塾

    心知所安為止。

    所謂知止,就是知道心要安在哪裡。

    也就是內心平靜,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而內心平靜的前提是內心強大。孟子說:“學問之道無它,求其放心而已矣!”求其放心,就是不動心,孟子說:“吾四十不動心。”而程頤說的更形象就是要“把心放到腔子裡面。”

    但是要做到這一點不容易呀!它的前提是你要先明理,把這個世界,這個社會,自己的人生,家庭,事業統統都整明白了,然後還要像陽明先生說的,在事上練過,在世上煉過之後,才能慢慢接近這個狀態。沒有這個格物勤學的功夫,沒有修身歷事的實踐,那就只是一句話,一個說辭而已!——元士隨筆2020.6.9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古代沒有手術室,像骨折,跟腱斷裂,器官移植,腦腫瘤等無法實施的,就只能吃藥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