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聞漢將韓信涉西河,虜魏王,禽夏說,新喋血閼與,今乃輔以張耳,議欲下趙,此乘勝而去國遠鬥,其鋒不可當。臣聞千里餽糧,士有飢色,樵蘇後爨,師不宿飽。今井陘之道,車不得方軌,騎不得成列,行數百里,其勢糧食必在其後。原足下假臣奇兵三萬人,從間道絕其輜重;足下深溝高壘,堅營勿與戰。彼前不得鬥,退不得還,吾奇兵絕其後,使野無所掠,不至十日,而兩將之頭可致於戲下。原君留意臣之計。否,必為二子所禽矣。”

47
回覆列表
  • 1 # 菜九段的酒

    根本沒有李左車這個人,韓信也沒有背水一戰。

    千古誰識李左車

    菜九段 於 2016/2/10 11:42:54 釋出在 凱迪社群 > 文化散論

    菜九懷疑李左車的真實存在已有一段時間了,現在要來千古誰識李左車,就是要對否定李左車的真實存在作一個徹底了結。因為菜九在作韓信歷史考察的時候發現,韓信傳記中的功勞部分基本上是以假史為主的,李左車其人及事蹟也被菜九歸類為造假。否定李左車其人及其真實存在,肯定是一件冒天下之大不韙的事。李左車不僅是見之於正史的古人,而且搜之於網際網路,詞條甚多,李左車墓葬就有好幾處,有其為漢惠帝之師的種種傳說,甚至被早已民間奉為雹神,加上有畫像、有墓地好幾處、有家譜,誠可謂洋洋大觀。綜合來看,李左車的現代界定大致是“李左車(生卒年不詳),西漢柏人(邢臺隆堯)人。趙國名將李牧之孫,秦漢之際謀士。秦末,六國並起,李左車輔佐趙王歇,為趙國下了赫赫戰功,被封為廣武君。趙亡以後,韓信曾向他求計,李左車提出:‘百戰奇勝’的良策,才使韓信收復燕、齊之地。李左車給後世留下了‘智者千慮,必有一失;愚者千慮,必有一得’之名言,他還著有《廣武君略》兵書一部,影響深遠。******李左車是一位不可多得的兵家怪傑和軍事奇才。他為韓信獻計獻策,主張修生養息,慰勞將士,以德政安撫人心。以武力作威懾,以仁德服人心,恩威並舉,迫使敵人歸順。極具戰略眼光,以奇謀建功立業。*******後來,劉邦為了遏制韓信,把李左車調到太子劉盈身邊,讓他輔佐太子。李左車便在滎陽城外的山上教劉盈操練兵馬,這座山被命名為廣武山。韓信被殺之後,李左車辭官隱居,扶危濟困,廣使恩德。李左車在民間很有聲望,被尊為雹神。在《聊齋志異·雹神》中,記述了他降冰雹於章丘,落滿溝渠而不傷莊稼的傳奇故事。”(均引自網路)即使在這樣縱橫交錯的堅實支撐面前,菜九仍然要說其人乃子虛烏有。這並非菜九疑古成性,而是覺得李左車事蹟唯見於《淮陰侯列傳》,並且成為韓信破趙之戰的主角,本身就是一件不可思議的事。韓信破趙一役基本上是圍繞著李左車在作文章,李左車提建議,韓信尋對策,懸賞捉拿李左車,問計李左車,通篇都是李左車。李左車受到韓信如此推重,感覺其奇謀廟算之高超還遠勝張良,他理應在那個亂世裡大顯身手,可惜沒有。僅此一見,後來毫無蹤跡,豈非咄咄怪事。菜九以為,但凡史料有不合理處,即有假史存在的可能。菜九所涉不合理史料而打假糾錯有年,有得手者,亦有無從破解者。李左車的史料屬於可以破解定其為假者。在破解正史記載之前,先把上述網路描述破解一番。稱“李左車,西漢柏人(邢臺隆堯)人。趙國名將李牧之孫”,這是個沒有根據的說法,正史中從來沒有李左車的身世介紹。“為趙國下了赫赫戰功,被封為廣武君”的記錄,也是個想當然的說法。前面說過李左車僅此一見,再無其他記載,後世的附會毫無根據。《廣武君略》兵書云云,不詳所指,網路也查不到任何實質性內容,估計還是後世好事者生造的書名。 說“劉邦為了遏制韓信,把李左車調到太子劉盈身邊,讓他輔佐太子”更是無稽之談。而滎陽城外廣武山因李左車得名,顯然是荒誕不經了,因為劉項相持於滎陽一線,就有廣武山對話。至於“韓信被殺之後,李左車辭官隱居,扶危濟困,廣使恩德”也是空穴來風,無憑無據嘛。李左車墓的百度詞條稱“漢高祖劉邦為表其忠烈,追封他為‘陰靈侯’,建廟祭祀,並封其為‘雹神’”,這已不是簡單附會了,而是公然編造了。看來時下歷史劇的胡編亂造並非現代才有的,而是有著悠久的傳統。不過“李左車在民間很有聲望,被尊為雹神”倒是真有那麼一回事,只是此現象與歷史真實與否無關。不得不說,這些琳琅滿目的後世記錄充分體現了中中國人的創造性,雖然低端,也是創造,只是創造再多,也都因缺乏源頭性的依據而難以站得住腳。當然,僅否定後世記錄並不能否定李左車曾經存在過,畢竟李左車在正史中存在著,只有將正史中的記錄真實性給否定掉,才能達到否定其真實存在的目的。李左車事載《淮陰侯列傳》韓信破趙一節,菜九對韓信破趙的歷史記憶已在多個地方予以否定,理由是漢趙開戰是在韓信擊趙之前,主戰場與戰爭主線是在南部,即朝歌邯鄲一帶,趙軍主力與趙代首腦人物陳餘均應該在漢趙戰爭的南線一帶主持大局。這不是菜九信口胡編,而是有《傅靳蒯成列傳》的記載作為重要論據。據《傅靳蒯成列傳》,南部戰線不僅戰事規模大,還有朝歌(今河南鶴壁淇縣)、邯鄲的反覆拉鋸爭奪戰,足以證明當時戰事之慘烈。韓信經魏地攻趙是作為漢軍抄趙後路的乘虛而入的一支奇兵,不可能在這個方向上遇到趙國主力而發生決戰式戰爭。具體論證可參見菜九《千古誰識漢滅趙》。否定韓信決戰式地戰趙,還只是推測當道,必須否定掉原始記載的成立,才能否定掉李左車的真實存在。讓我們根據其存在的原始文字來做功課。原始文字如下:信與張耳以兵數萬,欲東下井陘擊趙。趙王、成安君陳餘聞漢且襲之也,聚兵井陘口。號稱二十萬。廣武君李左車,說成安君曰:“聞漢將韓信涉西河,虜魏王,禽夏說,新喋血閼與。今乃輔以張耳,議欲下趙。此乘勝而去國遠鬥。其鋒不可當。臣聞千里饋糧,士有飢色。樵蘇後爨,師不宿飽。今井陘之道,車不得方軌,騎不得成列。行數百里,其勢糧食必在其後。願足下假臣奇兵三萬人。從間道絕其輜重。足下深溝高壘,堅營勿與戰。彼前不得鬥,退不得還。吾奇兵絕其後,使野無所掠。不至十日,而兩將之頭,可致於戲下。願君留意臣之計。否,必為二子所禽矣。”成安君儒者也。常稱義兵,不用詐謀奇計。曰:“吾聞兵法,十則圍之,倍則戰。今韓信兵號數萬,其實不過數千。能千里而襲我。亦已罷極。今如此避而不擊,後有大者,何以加之。則諸侯謂吾怯,而輕來伐我。”不聽廣武君策。廣武君策不用。韓信使人間視。知其不用,還報。則大喜,乃敢引兵遂下。未至井陘口三十里,止舍。夜半傳發,選輕騎二千人,人持一赤幟,從間道萆山而望趙軍。誡曰:“趙見我走,必空壁逐我。若疾入趙壁,拔趙幟,立漢赤幟。”令其裨將傳飧曰:“今日破趙會食。”諸將皆莫信。詳應曰:“諾。”謂軍吏曰:“趙已先據便地為壁。且彼未見吾大將旗鼓,未肯擊前行。恐吾至阻險而還。”信乃使萬人先行,出背水陳。趙軍望見而大笑。平旦,信建大將之旗鼓,鼓行出井陘口。趙開壁擊之。大戰良久。於是信、張耳,詳棄鼓旗走水上軍。水上軍開入之。復疾戰。趙果空壁爭漢鼓旗,逐韓信、張耳。韓信、張耳已入水上軍。軍皆殊死戰,不可敗。信所出奇兵二千騎,共候趙空壁逐利,則馳入趙壁,皆拔趙旗,立漢赤幟二千。趙軍已不勝,不能得信等。欲還歸壁。壁皆漢赤幟。而大驚以為漢皆已得趙王將矣。兵遂亂遁走。趙將雖斬之,不能禁也。於是漢兵夾擊,大破虜趙軍,斬成安君泜水上,禽趙王歇。信乃令軍中毋殺廣武君。有能生得者購千金。於是有縛廣武君而致戲下者。信乃解其縛,東鄉坐,西鄉對,師事之。諸將效首虜,休畢賀,因問信曰:“兵法右倍山陵,前左水澤。今者將軍令臣等反背水陳,曰,破趙會食。臣等不服,然竟以勝。此何術也?”信曰:“此在兵法。顧諸君不察耳。兵法不曰:‘陷之死地而後生,置之亡地而後存?’且信非得素拊循士大夫也。此所謂‘驅市人而戰之’。其勢非置之死地,使人人自為戰。今予之生地,皆走。寧尚可得而用之乎?”諸將皆服曰:“善。非臣所及也。”於是信問廣武君曰:“僕欲北攻燕,東伐齊,何若而有功?”廣武君辭謝曰:“臣聞‘敗軍之將,不可以言勇。亡國之大夫,不可以圖存’。今臣敗亡之虜,何足以權大事乎?”信曰:“僕聞之,百里奚居虞而虞亡,在秦而秦霸。非愚於虞而智於秦也。用與不用,聽與不聽也。誠令成安君聽足下計,若信者亦已為禽矣。以不用足下,故信得侍耳。”因固問曰:“僕委心歸計。願足下勿辭。”廣武君曰:“臣聞‘智者千慮,必有一失。愚者千慮,必有一得’。故曰:‘狂夫之言,聖人擇焉。’顧恐臣計未必足用。願效愚忠。夫成安君有百戰百勝之計,一旦而失之,軍敗鄗下,身死泜上。今將軍涉西河,虜魏王,禽夏說閼與,一舉而下井陘,不終朝,破趙二十萬眾,誅成安君,名聞海內,威震天下。農夫莫不輟耕釋耒,褕衣甘食,傾耳以待命者。若此將軍之所長也。然而眾勞卒罷,其實難用。今將軍欲舉倦罷之兵,頓之燕堅城之下。欲戰恐久力不能拔,情見勢屈,曠日糧竭,而弱燕不服。齊必距境以自彊也。燕、齊相持而不下,則劉、項之權,未有所分也。若此者,將軍所短也。臣愚竊以為亦過矣。故善用兵者,不以短擊長,而以長擊短。”韓信曰:“然則何由?”廣武君對曰:“方今為將軍計,莫如案甲休兵,鎮趙撫其孤。百里之內,牛酒日至,以饗士大夫醳兵,北首燕路。而後遣辯士,奉咫尺之書,暴其所長於燕,燕必不敢不聽從。燕已從,使諠言者東告齊,齊必從風而服。雖有智者,亦不知為齊計矣。如是,則天下事皆可圖也。兵固有先聲而後實者。此之謂也。”韓信曰:“善。”從其策,發使使燕。燕從風而靡。乃遣使報漢,因請立張耳為趙王,以鎮撫其國。漢王許之,乃立張耳為趙王。讓我們來盤點列傳中圍繞李左車的相關內容,看看這個李左車及其事蹟計策的真偽。李左車一開口就說了漢軍的基本情況與戰績,對漢軍在魏地的戰事一清二楚。李左車知道的這些情報陳餘也知道,否則趙軍就不會提前在漢軍來襲方向佈防了。八卦一下趙軍的情報來源,趙與漢在井陘方向有魏懸隔,而趙軍當時已侵入到魏國深處,估計漢對魏發動攻擊,趙預測到一步漢將攻趙。根據《曹相國世家》,漢軍在魏地斬夏說,破趙之戚將軍鄔城,趙之敗兵應該逃回去稟報趙王君臣。只是陳餘估計“韓信兵號數萬,其實不過數千”,這個認識有點莫名其妙,一支能擊敗魏軍趙軍代軍的漢遠征軍,怎麼只會此區區之數?而李左車的請兵三萬以斷韓信後路之策,也正是建立在韓信只有數千兵力的算計上,三萬對數千,勝算極大。趙軍號稱二十萬,表示實際上沒有二十萬,那麼為什麼要號稱,是想借此達到阻嚇漢軍來犯,還是有什麼其他用意。估計有誇大成分,不過至少也是舉國之兵了,否則李左車不會一開口就要帶兵三萬。如果李左車真是那樣了得,並確信韓信只有幾千人馬,他應該勸阻這樣以舉國之力來對抗入侵軍,因為太小題大作了。比較合理也可行的做法是以同等規模兵力部署在井陘道險要處,讓漢軍難以逾越,這樣既達到了保全國土的目的,又使漢軍勞而無功。尤其是李左車提到井陘之道“車不得方軌,騎不得成列”,完全可以倚仗險要,只以少量兵力佈防,就可以達到阻擊漢軍的目的。所以用舉國之兵來防禦區區幾千遠道而來的入侵者,既不合理,也不經濟。同理,與據險而守相比,李左車欲以重兵抄漢軍後路的所謂奇謀不僅極不經濟,且有畫蛇添足之嫌。畢竟穿越戰線幾百裡的奔襲,也是一件難度極大的事,當時的軍事素養能否達到目的都是很成問題的事。實際上,在被陳餘拒絕之後,李左車還可以堅持自告奮勇帶領少量兵力將井陘之道的險阻處扎死,這樣一來,陳餘應該會允許他這樣做。但李左車居然放棄了更加切實可行的計策,坐等漢軍擊潰趙軍,尤為不可解。分析至此,還可以推測一下趙軍的規模到底有多大,現在沒有任何資料可以借鑑。但此役趙之用兵數量也是個漏洞。趙國在秦統一過程中兵員及人口都被極大消耗,在反秦戰爭中又是主要的作戰地又被大大消耗了一次,兼之項羽分封后,趙國被一分為四,分別是常山、代、殷、河南,其武裝力量也基本上被切割成四塊,陳餘擊敗張耳也會有一定的兵員損失,所以趙國加上代國也絕對湊不齊二十萬兵員。趙又有加入反楚聯盟的部隊,估計人數也少不了,總會有一二萬人;趙還對魏發動侵略,人數不會少,估計怎麼也會有一二萬吧。趙還趁漢敗彭城攻佔漢之河內即殷國,雖然可以動用原先加入反楚聯盟的軍隊,估計還是會對這支部隊有所增援,因為在強大的漢之腹地軍事挑釁,兵力少了肯定不行。根據《功臣表》“(磿侯程黑)以趙衛將軍漢王三年從起盧奴”的記錄,盧奴屬燕,趙又有對燕侵略之舉,估計兵力也不會太少。這幾條戰線,會將趙軍的實力與精力大為分散。綜上所論,趙至少已經在三個方向上對外用兵,這樣一來,在後方結集二十萬軍隊,甚至十萬軍隊,基本上沒有可能。陳餘迴應李左車“深溝高壘,堅營勿與戰”之論,以為倘若這樣做了,“後有大者,何以加之”,此話也表明了趙為四戰之地,邊境上的防守力量本身就不會是個小數字,到了正在四面出擊的大戰發生時,趙國難免會呈空殼化狀態,國內的軍事力量應該非常有限,不可能以舉國之力堵截漢軍於井陘道方向。這也是韓信奇襲趙國後方的計謀依據。李左車進言不敬處頗多,他以為陳餘不聽他的計策,後果會非常嚴重,這樣的觀點也很不著調,以以逸待勞的十倍之眾,對陣遠道而來的疲憊之師,即使不能速勝,也不至於慘敗。陳餘的佈防雖然愚笨,但也不失平穩,有數量優勢,天時地利人和均在自己一邊,即使堂堂正正擺開陣勢與來犯之敵一決高下,也是穩操勝券的。何況陳餘聽了李左車的計策之後,也未必不會派一支軍隊扎住處井陘道的狹窄處,這也是舉手之勞的事。對於沒有發生的事作推測,旨在表明李左車之計謀並非保全趙國的唯一可行方案。大戰過後,韓信懸賞活捉李左車。在當時的條件下,也不知這個號令如何傳達下去。兵荒馬亂的,韓信能有多少通訊員把他的最新指令傳遞給在戰場上奮勇殺敵的成千上萬將士,所以李左車被活捉也是奇事一件。李左車被俘後聲稱:“成安君有百戰百勝之計,一旦而失之,軍敗鄗下,身死泜上”又是奇事一樁。所謂“成安君有百戰百勝之計”,根本不知其所指嘛。論軍事能力,陳餘在當時也不是特別強者,其所勝張耳是文官,不能證明陳餘的能力強。根據大戰前陳餘拒絕了李左車的所謂高明作戰方案的記錄,陳餘的軍事素養也不過爾爾。作為背水一戰的當事人,李左車居然把陳餘之死列了兩個地方,更讓人百思不解。網路查詢一下,泜水即泜河,發源於太行山東麓,流經邢臺臨城縣、隆堯縣經寧晉泊注入釜陽河,上游建有臨城水庫。鄗,古縣名。故城在今河北省柏鄉縣北固城店,與泜水有相當距離,至少有好幾十公里。如果確實在泜水發生了背水一戰,陳餘也應該是戰於此敗於此又死於此,而不是戰於鄗下,身死泜上。按記錄,鄗下不是戰場,泜上才是。如果漢軍從魏方向由西向東進攻,應該是從西面的泜上至東面的鄗下,陳餘斷然沒有從沒有戰鬥的鄗下逃至大戰的泜上的道理。大概“軍敗鄗下,身死泜上”說起來朗朗上口,全然不顧兩者之間的不吻合處。更奇的是,無論是鄗下還是泜上,距李左車拼命要堵截固守的井陘道至少有百十公里,中間起碼隔了一個縣!天下哪有這樣的戰局!說“不終朝,破趙二十萬眾,誅成安君,名聞海內,威震天下”,這又是一個聽起來很帶勁,實際上不可能的事。按描述,破趙軍殺趙酋都是一天之內的事,那麼就不可能“名聞海內,威震天下”。如果李左車是在這種狀況下被俘,應該是驚魂未定,怎麼說起來頭頭是道的,太不可思議了。至於李左車為韓信謀劃的燕齊方略,怎麼看都會覺得過於輕鬆了,雖然說得煞有介事,但是否可行,也只有天知道。燕齊的事比較複雜,至少寫這個故事的人,給後人描摹出了美好的前景,實際上從來沒有實現過,所以非常不可信。所謂的背水戰後,漢在趙並非一馬平川,而是又磕磕碰碰弄了一年時間,韓信不可能有李左車言辭中的從容時間。《淮陰侯列傳》稱:“楚數使奇兵渡江擊趙。趙王耳、韓信往來救趙。因行定趙城邑,發兵詣漢。”這才是韓信滯留在趙的具體狀況,絲毫沒有李左車言論中的影子。那麼李左車的建議又有什麼價值呢。燕在整個戰爭其間期間基本上沒有記錄到,只有《漢書高帝紀》稱燕在漢四年八月,北貉、燕人來致梟騎助漢。據《功臣表》,此前在破曹咎戰役中亦有(栒侯溫疥)以燕將軍身份相從助漢。到底燕與漢是怎麼結成聯盟的,不詳,肯定不會是韓信的一封信就能解決的。韓信破趙是作為漢的一支奇兵抄趙之後路的,他也不是漢在趙地的最高指揮官,他也未必有許可權與燕聯絡。關於漢定燕齊的方略,《高祖本紀》在漢王出滎陽之後,由袁生向漢王獻計時提到,讓韓信等連燕齊,既然是等,就並非指定韓信一人,且時間在韓信破趙王歇之後,即所謂的背水戰後。在此之前,韓信應該不肩負如此重任。齊國的情況就更不是一封信能解決的,是漢集團全線壓上,幾路開進,大兵團會剿,才徹底征服。李左車提及的“從風而服”根本沒有發生。迄今為止,韓信的作戰任務也僅僅是抄趙後路,不包含對燕齊的作戰。只有《漢書高帝紀》在韓信破魏後提到韓信自告奮勇要承攬征服燕齊之事,而那個史料菜九已在相關文字中否定其真實性了。此不贅。另外,傳記中將已為代王陳餘稱為成安君,極不合理,而且李左車稱陳餘為足下也是怪事一樁。要是司馬遷加工,就會作代王餘或趙相餘。《酈生陸賈列傳》中酈生說齊的說辭中也稱成安君,看來二者是一個來源。所以菜九以為估計這是司馬遷生前就在市面上廣為流傳的成文篇什,其原始面貌就是這樣,為司馬遷未經加工而直接採用者。陳餘被記為成安君而不是代王,《秦楚之際月表》於漢二年十二月有記曰:“(趙王)歇以陳餘為代王,號成安君。”《考證》考辨曰:“餘為代王與歇後王趙,同在十月,且餘繼歇王代,當互易。號乃故字之誤。” 《考證》所論甚是,《史記》稱成安君還是整齊故事手法,但不稱代王難免不當。所以可以將有此稱謂者,定義為採用市面成說。再強調一下,李左車事蹟唯見於此,受到韓信如此推重,後來毫無蹤跡,此人或者為杜撰出來的人物。此前,韓信傳記中的假史就有不少,這一段記載也不例外。幾點簡要說明漢趙戰爭不始於韓信,是趙率先對漢發動軍事行動的,並佔領了漢之轄境朝歌,時間是漢二年四月漢王彭城慘敗之後。漢沒有立即對趙軍事打擊,而是在平定了轄境內其他不穩定勢力、剿滅了盤踞關內的章邯、並穩固了楚漢對峙線後,才開始反攻的。時間應該早於韓信攻趙。所以漢趙戰爭大規模升級時間地點都是在南部戰線。韓信承擔的中漢趙戰爭的中路戰線,北部戰線的漢方首腦據菜九推算是陳豨。整個漢趙戰爭的漢方統帥是劉邦,劉邦還親自到趙地作戰,護送人員有灌嬰、周緤,事見《樊酈滕灌列傳》《傅靳蒯成列傳》。漢趙戰爭前,趙是漢為首的反楚聯盟的盟友。此前陳餘逐走常山王張耳,迎代王趙歇王趙,此舉是破了項羽分封的格局,算是得罪項羽了,這也是陳餘與趙加入反楚聯盟的原因。看到漢敗彭城,陳餘及在聯盟中的趙軍趁勢攻佔漢境,估計會與楚有溝通,不然一下子開罪楚漢二大強國,非明智之舉,而當時書面之複雜,陳餘不親自出面還真不行呢。所以陳餘不會出現在韓信進攻方向,所以韓信所從事的戰爭不是決戰性質的,即不是關鍵性戰役。陳餘的結局也不是陣亡,而是被俘後被殺。此功勞列在張蒼名下,雖然張蒼的傳記稱其屬韓信,但《功臣表》沒提其屬韓信,考慮到張蒼長期輔佐陳豨,極可能是冒領了陳豨之功,因為陳豨日後反叛了,功勞被隱沒了,而擒獲陳餘這件功勞是不容磨滅的,故爾掛到了張蒼名下。趙王歇也不是在背水陣被俘,而是在其國都襄國(今河北邢臺)被俘(《張耳陳餘列傳》稱斬,但不在背水陣上),這才是韓信一路人馬的戰略目標。韓信取魏道攻趙,過境時又摧毀了魏,但魏不是韓信的戰略目標,韓信一軍只求快速過境。所以韓信過境後,魏地仍有戰事,就跟韓信無關了。以上簡要介紹是基於菜九的一系列功課——《重審韓信罪案》、《清理陳豨亂象》、《讀〈傅靳蒯成列傳〉》、《千古誰識拜將臺/千古誰識追韓信》、《千古奇冤話魏豹》、《千古誰識漢滅趙》,旨在說明,韓信介入的漢趙戰爭不是決戰,也沒有背水一戰,也沒有擒獲斬殺陳餘,也就不需要李左車說那些不著調的計謀。既然整個事件都是虛構的,那麼李左車其人是否真實存在應該不需要多說什麼了。那麼是誰編造了這麼一大塊假史呢?菜九將韓信假史的主要責任人定論為蒯通,李左車之假也與蒯通脫不了干係。原因很簡單,因為李左車說陳餘的內容與日後蒯通鼓動韓信反漢說辭的內容差不多,所以定其為造假者不算冤枉他。不過李左車問題上的造假與其他部分的造假有一個顯著差別,其他的都是蒯通鼓動他人做什麼,而這一次,他是要親自操刀大幹一番,大概這就是蒯通其人的某種憧憬,期待能在亂世裡有一番作為吧。行文至此,李左車其人及其事蹟之不真實當無疑義。但文學創作式的李左車其人及其事蹟之日後發酵仍然需要說一說。根據網友封龍山人新浪部落格的《李左車墓地石家莊三說》一文http://blog.sina.com.cn/s/blog_9f971d7b0101spai.html,可以看到虛擬人物李左車在古代志書裡活得還是蠻豐滿的蠻熱鬧的,其曰:《元氏縣誌.同治志》人物誌有,李牧,李左車名錄。並有“李左車考並元氏李氏東西二祖”,摘要如下:“自遷、固之書不傳廣武君,君之鄉里遂成千古謎案,或謂行唐人,或謂趙州人,從未有謂為元氏人者。茲按八都壇神君實錄碑雲,李左車降生之地休蔭巨集多。漢明載誕之城方猷允塞。廣武之鄉,唐人已有定論矣。然猶疑當日元隸趙州,或以本州名臣與漢明作對。及見成化間重修神廟碑雲,漢興左車產於北禇,唐興而李庸產於小留,宋興而董樞產於同下。庸、樞之村不誤,豈左車之村或妄乎?考《魏書、李氏傳》缺而不詳。《北史》記李裔,趙將李牧之後,左車二十六代孫,居平棘南,附《李順傳》後,此左車裡居訛傳之始也。裔本元氏人,今元氏吳村開業寺系裔別墅。有開耀二年碑刻,裔元孫宗哲立石,侄元孫尚一撰文,籍貫、後嗣記載甚詳。二子蓋鑑《北史》《魏書》之訛,故特書“裔,元氏人也。”猶或志之高邑,又何怪左車之為行唐人、為趙州人乎?其曰行唐者,行唐距定州為近,李牧之弟李齊為中山相,因家焉。此中山李氏始祖。左車,齊之侄孫,當日或往來其間,以此訛傳也。故曲陽牧山、行唐牛家莊傳有李左車墓。其曰趙州者,一則元氏趙州接壤,常山郡未移之前,同屬常山;常山郡既移之後,同隸趙郡。史臣追記於移治之後,故以趙郡統之。一則後魏時,元屬趙郡,至北齊廢元氏,或入於平棘。今邑治之南有掘土得北齊功曹李琮墓者,志曰“趙州平棘人”,此一證也。且《魏書》百三十卷,系齊臣魏收所撰,齊廢元氏,故凡元人皆記曰“趙郡平棘”。後之作史者遂援為佐證焉,以訛傳訛,其由來久矣。……實則元氏其本根也。參之史冊,證之碑碣,左車之為元氏人,信而有徵。至李牧鄉里,不必復辨,而千古疑案可煥然冰釋矣。”本文差不多把李左車其人其時代前後的李姓人物串聯了一遍。將一個子虛烏有之人,與真實存在過的歷史人物串在一起,也是中國特色之一。於是乎,文學作品中的人物居然能在現實中繁衍出後代,真讓人哭笑不得啊。所以並不能根據後世記載的有鼻子有眼,就以為其是真實記載。這方面菜九有切身體會。四十年前菜九在安徽當塗插隊,當地有一個村落名項橋,相傳是秦始皇與孟姜女生項羽於此地所以得名。而項羽、秦始皇與當地應該沒有任何關係。洋洋大觀的李左車神蹟,與菜九知道的項橋故事應該是同一類事。這樣的事情可視為民間對原始歷史記載的再創作,無論怎麼生動,也只是創作,而非歷史真實。不久前聽說爭奪西門慶出身地居然牽涉到三個地方,中國的事情中國的歷史,實在讓人無語啊。本文所涉前期功課簡介重審韓信罪案/千古誰識誅淮陰目次一、四面透風的官方文字 二、與陳豨相關的漢初亂局三、劉邦封死了韓信的反叛之路 四、韓信遭遇雙重莫須有五、韓信的所謂取死之道六、韓信之死的後續反應七、韓信的幸與不幸八、韓信戰績考九、韓信的歷史評估何以虛高結束語清理陳豨亂象目次失敗的掩埋陳豨的史前史(滅秦)陳豨的史前史(楚漢戰爭)陳豨之叛前的北方形勢蓋棺定不了論的呂澤陳豨之反平陳豨之叛結束語千古誰識拜將臺/千古誰識追韓信目次 千古誰識拜將臺/千古誰識追韓信(立案篇)千古誰識拜將臺/千古誰識追韓信(作案篇)千古誰識拜將臺/千古誰識追韓信(結案篇)千古奇冤話魏豹 目次魏豹稱王魏豹與漢的關係魏與漢的分道揚鑣魏豹的結局魏豹何以蒙冤魏豹反叛的旁證漢滅魏基本史料千古誰識漢滅趙細目1.漢擊趙前的國際態勢簡要回顧2.漢與趙的交集3.漢的真實處境4.趙的情況比較複雜5.冤屈到死的魏6. 關鍵人物陳餘身處何地7.漢趙戰爭的主戰場8.靳歙戰趙解9.劉邦在對趙作戰的作用10.被漠視的楚漢趙地會戰11.韓信戰趙事蹟簡析12.張蒼事蹟的隱義13.漢趙戰爭始末簡要回顧14.結束語注:《讀〈傅靳蒯成列傳〉》未立細目

  • 2 # 水一白聊歷史

    井陘之戰,如果陳餘採用李左車之計,那不就沒有井陘之戰了麼?

    韓信打仗,有兩大特點:一、資訊戰;二、善用地型

    但凡大仗之前,韓信都會廣派探子,把對面的底細探個門兒清,比較誰是主帥,誰是副帥,誰是參軍,可能採取哪些計策等等等等,這些都在韓信探聽的範圍之內。除此之地,周邊的地形,有沒有山,有沒有水,哪裡適合埋伏,這也都是韓信所要考慮的。

    所以,韓信在井陘之戰時,第一時間就得知了陳餘不用李左車之計,所以才敢大膽地採用背水一戰、奇兵襲營的計策。

    假如,陳餘聽取了李左車之計

    那麼韓信必然會更加謹慎,採用一些其他的計策,比如佯兵前行,引李左車來攻,將其包圍拿下之類的。

    古代行軍打仗,雖然變化套路沒有現代戰爭那麼快,但是也不是一層不變的,單就韓信用兵而言,其滅魏、伐趙、戰龍且,三次都利用了水,卻是三種截然不同的方式。

    滅魏之戰,是繞過重要渡口,偷偷渡河,此為奇兵之策;

    伐趙之戰,韓信背水一戰,借水以提升軍隊士氣,此為攻心之策;

    戰龍且,韓信水淹敵軍,趁其渡河之計,放水殺敵,此為縱水之策。

    三個對手,三種計策,韓信都取得了最終的勝利,這絕不是偶然。

    所以,我們有理由相信,即便陳餘聽信了李左車之策,韓信一樣有辦法想出對策應敵,只不過沒有那麼輕鬆罷了。

  • 3 # 一個人的歷史

    韓信之所以被人稱為“兵仙”,就在於其非凡的軍事指揮能力,和神鬼莫測的用兵應變能力,如果陳餘用李左車的計謀,難道韓信就會束手就擒,事情真的有這麼簡單嗎?如果大家真的這樣認為,那麼大家就看錯了韓信,也低估了韓信。

    韓信使人間視,知其不用,還報,則大喜,乃敢引兵遂下。——《史記·淮陰侯列傳》

    但從史料記載上來看,就算陳餘採用了李左車的計謀,李左車的計謀也不可能成功,因為真正好的將帥勝在戰之前。韓信對於戰前情報的收集是十分重視的,韓信派出收集情報的人,可以源源不斷的將對方的動向通報給韓信,便於韓信快速做出相應的判斷。因此當他聽說陳餘不用李左車的計謀時,長長出了一口氣,實際上並不是他怕什麼,只是如果李左車的計謀被採納,自己要多費些周折罷了。因為只要知道了對方的部署和安排,韓信自然就能找到應對的辦法,這就是韓信最突出的能力應變。

    未至井陘口三十里,止舍。——《史記·淮陰侯列傳》

    韓信雖用兵多變,但卻是個謹慎之人,尤其是在進行攻堅戰的時候,他並沒有貿然直接到井陘口,而是距離三十里的時候就停止的了前進,並安營紮寨。為自己留下了退身之地,“未思進先思退、未思成先失敗”,步步為營和背水一戰並不矛盾,一切都要順應時變,只是戰法不同而已。

  • 4 # 石湖魚

    可以很肯定的回答,如果按李左車所說,韓信就算不死,進攻趙國的想法也要破滅。

    這一點甚至韓信本人也承認,所以他才在戰後下令,李左車只能活捉不能殺,並誠懇的向他求教破燕齊之術。李左車如果只是妄言,韓信何必如此重視,人只會佩服能整死自己的人,韓信也不例外。

    古代戰爭,地利是個非常重要的因素,進攻趙國,韓信最忌憚的不是二十萬趙軍,而是敵方屏險固守,所以他才要用背水陣勢,把自己都當成誘餌,把趙軍引誘出大營。

    但要指出的是,韓信對陳餘一舉一動非常清楚,這說明趙軍內部有他的間諜,做到這點並不難,因為張耳是趙國前國相,陳餘的老熟人,老冤家,他跟陳餘和趙國的淵源太深了,甚至趙國就是他和陳餘建立的。

    所以,如果李左車的計策被採用,韓信應該有逃跑的餘地,但只要趙軍固守,韓信只能望山興嘆,他有可能找到另一條路,另一個辦法殲滅趙軍,但我認為,希望並不多。因為秦國多次伐趙,走的全都是井陘口,那怕被李牧拖在這裡死磕,也只能想出反間計,沒有別的辦法。

  • 5 # 望月dai曉

    公元前205年,韓信首先率軍擊滅了魏王豹,平定魏地。

    當時,黃河北北方尚有代(今山西北部)、趙(今河北南部)、燕(今河北北部)三個割據勢力,雖然是三個中立割據,但漢為了擴大勢力是必須要消滅的三個牆頭草。漢要滅楚,就必須先翦除這些諸侯國,使項羽陷於孤立。

    公元前205年閏九月,韓信擊敗代國的相國夏說。公元前204年十月,韓信統率漢軍,越過太行山,向東挺進,對趙國發起攻擊。趙王歇、趙軍主帥陳餘聞訊後集結大軍於井陘口防守。

    井陘之戰,是韓信最為經典的戰役,在該戰役之中,韓信背水列陣,置之死地而後生,以三萬餘新募之卒而大破趙軍。斬殺趙軍主將陳餘、並擒獲了趙王歇,趙國也因此滅亡。此戰不但成就了韓信的“兵仙”之名,也是楚漢相爭的重要轉折,韓信滅趙之後,基本上形成了漢對楚的戰略包圍。

    井陘口是太行山有名的八大隘口之一,就是現在河北獲鹿西10裡的土木關。在它以西,有一條長約幾十公里的狹窄驛道,易守難攻,不利於大部隊的行動。當時趙軍先期扼守住井陘口,居高臨下,以逸待勞,且兵力雄厚,處於優勢和主動地位。

    當時趙軍主帥陳餘手下的廣武君李左車,很有戰略頭腦。他向陳餘認真地分析了敵情和地形:韓信越過黃河,實施外線作戰,前段時間俘虜了魏王豹、夏說,並乘勝進攻趙國,士氣旺盛,“其鋒不可擋”,所以趙軍必須暫時避開漢軍的鋒芒。但是漢軍方面也存在著很大的弱點。這主要表現為,漢軍的軍糧必須從千里以外運送,補給困難。井陘口道路狹窄,車馬不能並行,因此漢軍糧秣輸送一定滯後不濟。鑑於這一分析,李左車進而向陳餘建議:由他帶領奇兵3萬人馬從小道出擊,去奪取漢軍的輜重,切斷韓信的糧道;

    而由陳餘本人統率趙軍主力深溝高壘,堅壁不戰,與韓信軍周旋相持。李左車認為只要運用這一戰法,就能使得韓信求戰不得,後退無路,不出10天,就可以徹底消滅漢軍;否則,趙軍是一定會被漢軍打敗的。

    李左車的計策,是以井陘道狹窄凶險而絕漢軍糧道。陳餘率趙軍主力深溝高壘勿與交戰,使漢軍進退不得,又無從劫掠,不到十日,必敗無疑。《史記》記載,陳餘不採納李左車之策,乃是說:成安君(陳餘),儒者也,常稱義兵不用詐謀奇計,後人亦以此認為陳餘迂腐至極。

    但其實卻不然,陳餘與張耳在趙地經營多年,功績卓著、並有賢名,而絕非迂腐之輩。陳餘之所以不納李左車之策,並非陳餘不愛用詐謀奇計,乃是其認為韓信易與。史載:...(陳餘曰:“吾聞兵法十則圍之倍則戰今韓信兵號數萬,其實不過數千。能千里而襲我亦已罷極。今如此避而不擊,後有大者,何以加之則諸侯謂吾怯,而輕來伐我。”不聽廣武君策,

    韓信、張耳之兵僅數萬,且系新募之卒,戰鬥力有限。而趙軍號稱二十萬,按虛張聲勢之慣例,趙軍也得有十萬左右,得是漢軍的兩三倍左右。再則,漢軍又系勞師遠征,疲憊以極。單從雙方實力對比來說,陳餘有壓倒性的優勢。故而,陳餘認為不需要以“奇謀”取勝,只需實力碾壓即可。

    倘若,趙軍與漢軍的實力相當、甚至不如,陳餘也會採納李左車的穩妥之策。章邯鉅鹿圍趙之時,張耳數次派人向陳餘求救,而陳餘自度兵少,恐不敵,而不敢救。而井陘之戰,陳餘主動出戰,一則,陳餘認為自己有壓倒性的實力優勢。二則,陳餘為了“示武”於諸侯。漢軍兵少而不敢擊,將受到諸侯的輕視。

    在井陘之戰中,韓信取得作戰勝利,關鍵在於他能夠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有計劃地製造和利用趙軍的錯誤,巧妙地掌握士卒“兵士甚陷則不懼,無所往則固,深入則拘,不得已則鬥”(《孫子兵法·九地篇》)這一心理狀態,奇正並用,背水列陣,靈活用兵,出奇制勝,速戰速決,從而一舉全殲趙軍,譜寫了中國古代戰爭史上精彩篇章。趙軍的失敗,則在於主帥陳餘迂腐而又傲慢,並拒絕採納謀士李左車正確的作戰方案,昧於瞭解漢軍的作戰意圖。終於使趙軍喪失了優勢和主動地位,在處處被動中遭到全殲。

    軍事的佈局不在於你有多麼完美的戰術設計,有多麼精妙的奇思異想。關鍵在於你如何把握戰術的節奏,把每個環節都絲絲入扣的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去完善它,而不至於一步錯,滿盤輸!而韓信運用高階間諜巧妙背水破敵殊成絕響,井陘之戰制勝之道不在於背水之陣有多奧妙,在於韓信知道敵軍實際的情況,對症下藥!井陘之戰制勝之道不在於韓信的奇兵正兵配合的如何神奇如何“哲學”,在於韓信有把握取得敵軍大營,故做疑雲!

    有這麼兩句話:“知己知彼百戰百勝”和“軍無常勢”。韓信是帥才,絕不會沒有注意到漢軍的弱點。韓信的偷襲策略,本身就是一定程度上考慮到陳餘的性格而作出的。如果當時的陳餘不是剛愎自用和迂腐不堪,相信韓信也不會死腦筋地不去做出改變。或許是“示敵以弱,暗度陳倉”,或者是別的什麼(因為手上沒有地圖,所以沒辦法做出準確的推測。見諒)。當然,陷入困境,不能做到原來歷史上的“連下趙國五十餘城”的機會是相當大的。

  • 6 # 天秋雲陽

    井陘之戰,是劉邦為了進一步消滅項羽在國內的軍事割據勢力,與趙軍之間的一場戰爭,韓信在獲得劉邦的允許後,在太行山井陘口一帶與趙軍交戰,此戰漢軍將領韓信表現出了“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的卓越軍事才能和用兵韜略,是一場以少勝多的精彩戰役,漢軍用區區3萬兵力,戰勝了趙軍達20萬兵力的軍事案例。

    1.戰爭背景

    公元前205年,劉邦和項羽在彭城會戰失敗,本來眼看劉邦勢大分分投靠劉邦的諸侯轉投項羽,給劉邦造成了嚴重的側翼威脅。面對這種情況,劉邦採納了張良的建議“正面堅守,側翼發展,敵後襲擾”的戰略。因此,劉邦派韓信對黃河北方的代,趙,燕三個割據勢力進行清除,一是擴大自己的勢力,二是使項羽陷入孤立。

    2.戰爭起因

    公元前205年,韓信針對黃河北方代,趙,燕三個割據勢力只圖自保,互不救援的弱點,採用逐個擊破,東擊田齊,南絕楚軍糧道,迂迴包抄楚軍,與劉邦會師滎陽的作戰計劃,開始對趙國作戰,這時,韓信已俘虜了魏王豹,代國相國夏說,兵鋒正勁。

    公元前204年十月,韓信統率全軍越過太行山,向井陘口而來,對趙國開始發起攻擊。 趙王歇,趙軍主帥陳餘聞迅後集結大軍20萬在井陘口防守。

    面對來勢洶洶的漢軍,極富軍事頭腦的李左車向陳餘分析了敵情和地形,說:韓信越過黃河,實施外線作戰,剛俘獲魏王豹,夏說,此時兵鋒正盛,銳不可擋,必須避其鋒芒一段時間,但其有一個致命弱點,漢軍糧草長途跋涉,補給困難,加上井陘口幾十公里的狹窄驛道,車馬不能同行,補給更會難上加難,因此向陳餘建議道:由他帶領3萬人的人馬,從小道出擊,劫奪漢軍的輜重,切斷漢軍的糧道,陳餘負責深溝高壘,堅避不展,與韓信周旋。李左車堅信,採用這一戰法,不出十日,漢軍必敗,否則,趙軍必敗。

    然而,迂腐的趙軍主帥陳餘拘泥於“義兵不用炸謀奇計”的死教條,認為韓信兵少且疲,不應避而不擊,拒絕了李左車的建議。韓信在探知陳餘拒絕了李左車的建議後,非常高興,當即便制定奇策,對趙軍出擊。

    第一部分,挑選出2000輕騎,每人帶一面漢軍紅色旗幟,連夜抄小道繞行到趙軍大營側翼潛伏下來,準備在第二天漢軍主力與趙軍大戰的時候,趁間隙襲擊趙軍大營,插上旗幟,待趙軍潰敗後回撤時看到滿是漢軍旗幟的大營後,斷敵歸路;

    第二部分,派出一萬人馬為前鋒,趁著夜深人靜,越過井陘口,到綿蔓水東岸背水佈列陣勢,以迷惑敵軍,滋生敵軍輕敵情緒,同時,準備為第二天主力部隊與趙軍廝殺洋裝潰敗,士兵潰逃到河邊,遇水不能度,退則死,反身廝殺或許有一線生機,加上這一萬部隊戰力補充,給士兵勝利的希望,激勵士兵士氣,奮勇殺敵;

    第三部分,則是韓信親率的主力部隊,大約有一萬八千人馬,準備明日與趙軍交戰。

    3.戰爭經過

    第二天天亮之後,韓信率領著士兵向趙軍交戰,趙軍因見昨天韓信列兵於河邊,陷軍於“死地”,認為韓信不會用兵打仗,個個躊躇滿志,離營交戰。漢軍與趙軍廝殺一陣子後,韓信佯裝潰敗,讓部下扔下旗鼓儀仗,向綿蔓水撤去,與事先佈列的部隊會合。趙王歇,陳餘果真認為韓信潰敗,豈肯放過機會,向漢軍追去,向漢軍背水陣攻擊,企圖全殲漢軍。

    此時,潛伏的2000漢軍輕騎見趙軍離營,趁機襲取趙軍大營,並換上漢軍紅色旗幟。

    漢軍退到綿蔓水,此時與事先佈列的部隊會合。“兵士甚陷則不懼,無所往則固,深入則拘,不得已則鬥”,漢軍越戰越勇,趙軍見久攻不下,趙王歇,陳餘便命令撤軍回營,然趙軍回來時見大營滿是漢軍紅色旗幟,頓時驚慌失措,紛紛逃散,佔據大營的漢軍2000輕騎見趙軍潰亂,立即乘機出擊,韓信立即指揮主力部隊,對趙軍進行追擊掩殺,趙軍結果被全殲,至此,趙軍潰敗。陳餘被殺,活捉了趙王歇,李左車。

    韓信巧妙地掌握了士兵“兵士甚陷則不懼,無所往則固,深入則拘,不得已則鬥”(《孫子兵法·九地篇》)的心理狀態,加上背水列陣,靈活運用,達到了出奇制勝的效果。

    第一,知己知彼,方能百戰百勝,韓信在制定對策之前,就已經在對地方採用什麼對策進行探知,在得知陳餘拒絕李左車的建議後,才立即制定對策,可見韓信的聰明慎重,陳餘則剛愎自用,迂腐不堪,所以才導致戰爭失敗。

    第二,背水列陣激發了士兵的士氣

    當主力部隊與趙軍廝殺潰敗撤到背水陣後,背水陣激發了回撤士兵的士氣,而不是消極避戰投水自盡。試想,假如沒有背水陣,吃了敗仗回撤到河邊的士兵面對多於自己幾倍的敵人壓來,還有勇氣面對敵人嗎?而到河邊看到密密麻麻的友軍補充,加上友軍奮勇反殺,頓時激發回撤士兵抱著必死之心奮勇殺敵。這就像快要熄滅的柴火,給火堆里加了幾根柴,火頓時越燃越旺。

    第三,2000輕騎襲擾大營,讓敵軍士兵從心理上認為戰爭失敗,產生逃命的心理,從心理上徹底打跨敵人,加上2000輕騎兵的加入,心理上強的一方更強,弱的一方更弱,自然而然地使趙軍成為被屠戮的一方,從而取得勝利。

    結果一、趙軍取得勝利

    如李左車所說的,按計行動,只要在實施過程中,不出差錯,截斷漢軍糧草,漢軍斷糧,必然導致潰敗。

    結果二、韓信依然取得勝利

    從韓信探知趙軍主帥陳餘拒絕採納李左車的建議可知,韓信是個謹慎之人,如果陳餘採用李左車的建議,韓信必然也會探知,對李左車的斷糧之舉,必有所防範。以變治變,加之韓信具有卓越的軍事才能,與剛愎自用,迂腐的陳餘作戰,韓信取得勝利的希望依然很大。

  • 7 # 閒人歷史故事

    首先說答案,陳餘若採用李左車之計,韓信恐怕要命喪井陘谷口了。

    井陘口是當時有名天下九塞之一,此地中部低狹而四周卻高而平闊,狀如井口,姑而得名。關前只有一條非常狹窄的山路貫通大山腹地,路最窄處不過數尺,險峻非常。所謂“車不併軌,騎不成列”,就指的是這裡。

    地形大概這樣

    陳餘引兵二十萬屯於井陘谷口的關城之內,佔據要害之地,易守難攻。而韓信所部精銳當時已被劉邦調往滎陽,此時韓信手中只有兩萬新招募的新兵以及數千老弱病殘疲卒而已。兩面實力對比懸殊,明眼人都能看出,這仗其實是沒有多大懸念的。趙國在井陘之戰的慘敗,其實是敗在將帥不和以及陳餘的剛愎自用和目中無人上。

    李左車是戰國四大名將之一的李牧的孫子,家學淵源,擅長兵機謀略。秦末之世,天下大亂,六國並起。李左車跟隨趙王歇,屢立戰功,被封為廣武君。但不幸的是,趙國此時的實權,其實是掌握在陳餘手中,而陳餘明顯對李左車是心存戒備之心的。

    李左車像

    陳餘從來就不是個心胸寬廣的人,他連自己的老師兼救命恩人張耳都容不下,和他反目成仇。又怎麼可能對身世名望都遠過於己的李左車開誠佈公,不加猜忌呢?如果按李左車的主張行事,由他率領奇兵繞到韓信身後,斷其糧草與退路,而陳餘則堅守不出。這樣一來,韓信困於峽谷之中,進則無法快速攻破關城,退則有李左車截斷後路,形如被甕中捉鱉。加上糧草略盡,士卒離心,不出數日必然全軍潰散,一敗塗地。

    陳餘像

    這一計策什麼都好,壞就壞在計策的實施,需要讓李左車獨自領兵。陳餘心中清楚,李左車是人中龍鳳,一旦讓他得到兵權,那怕是區區幾萬人,都可能讓他一飛沖天,翻然翱翔不可複製。這是陳餘打死也不願看到的,既便是他明知李左車說的有理,也會想方設法,找藉口拒絕。

    何況,在他看來,自己擁兵二十萬,兵力有絕對優勢,與韓信正面硬剛,未始沒有勝機。只是,他沒想到的是,自己將面對一個怎樣恐怖的對手。最後,韓信對付陳餘的戰略與李左車計策不謀而合,只不過反客為主,引陳餘出關後,先派奇兵奪取關城,斷其後路。自己則率主力硬扛陳餘正面攻勢。這樣一來,被甕中捉鱉的,就是陳餘了。

    此戰過後,李左車兵敗被俘,韓信得知他給陳餘所謀劃的計策後,佩服得五體投地。他親自解開李左車的綁索,拜伏於地,甘願以師事之。而李左車也感其誠意,實心為其出謀劃策,指點迷津。韓信在這之後的百戰不敗,李左車的指點功不可沒。

    陳餘即無自知之明,更不瞭解韓信。失敗的命運,其實在他決定出關迎擊的時候,就已經註定了。歷史無法假設,不得不承認,韓信之所以被稱為“兵仙戰神”,除了出人的謀略外,運氣也是站在他這一邊的!

    韓信劇照

  • 8 # 大河橋下流

    韓信在東下攻趙之前,連克三秦和魏豹等強敵,軍中士氣高昂。韓信的實戰指揮能力也讓士兵們很是信服。

    趙軍的主將是書呆子成安君陳餘,他信奉的是“義兵不用詐謀奇計,”完全忘記了前人那“兵者,詭道也”的經驗之談。

    如果陳餘採納了這個建議,那韓信真就會有大麻煩了。糧草是軍隊的命脈,如果糧草被斷,軍隊將不戰自亂。

    而對手又堅壁清野,深溝高壘不出戰,不給韓信騰挪的機會,再以數倍於漢軍的兵力以逸待勞,光是看看這些都替韓信發愁。

    韓信有破解李左車這條計謀的方法麼?答案是沒有。因為井陘之道,車不能並行,騎兵排不成佇列,軍隊呈一字長蛇形行進,根本無法應對敵方的伏擊。

    韓信畢竟是個不世出的戰神,早就考慮到了這一層,他謹慎的就地紮營,並不急於東下,每天不斷的派出間諜前去趙國刺探訊息。

    在這盤棋局中,缺車少炮的韓信硬是將死了兵強馬壯,陣容整齊的陳餘。雖然有賴於其本人過人的軍事天賦,但“豬隊友”陳餘的神助攻也功不可沒。

    當他眼睜睜看著陳餘昏招迭出,自已又無能為力,心中該是有多麼的絕望啊。

  • 9 # 親一

    井陘之戰,就是韓信經典戰爭之一的背水為營,某百科已經介紹的很詳細了,我就不復制了,另外《史記.淮陰侯列傳》也詳細的寫了這場戰爭,題主引用那段話描述的就是李左車的計策,用白話翻譯一下就是:

    聽說漢將韓信渡過西河,俘虜魏豹,生擒夏說,新近血洗閼與,如今又以張耳輔助,計議要奪取趙國。這是乘勝利的銳氣離開本國遠征,其鋒芒不 可阻擋。可是,我聽說千里運送糧餉,士兵們就會面帶飢色,臨時砍柴割草燒火做飯,軍隊就不能經常吃飽。眼下井陘這條道路,兩輛戰車不能並行,騎兵不能排成 行列,行進的軍隊迤邐數百里,運糧食的隊伍勢必遠遠地落到後邊,希望您臨時撥給我奇兵三萬人,從隱蔽小路攔截他們的糧草,您就深挖戰壕,高築營壘,堅守軍 營,不與交戰。他們向前不得戰鬥,向後無法退卻,我出奇兵截斷他們的後路,使他們在荒野什麼東西也搶掠不到,用不了十天,兩將的人頭就可送到將軍帳下。希 望您仔細考慮我的計策。否則,一定會被他二人俘虜

    然後的一段話已經說出了陳餘為什麼不聽李左車的計策了,我直接飲用《史記.淮陰侯列傳》白話翻譯:

    成安君(陳餘),是信奉儒家學說的刻板書生,經常宣稱正義的軍隊不用欺騙詭計,說:“我聽說兵書上講,兵力十 倍於敵人,就可以包皮皮圍它,超過敵人一倍就可以交戰。現在韓信的軍隊號稱數萬,實際上不過數千。竟然跋涉千里來襲擊我們,已經極其疲憊。如今像這樣迴避不出擊,強大的後續部隊到來,又怎麼對付呢?諸侯們會認為我膽小,就會輕易地來攻打我們。”不採納廣武君(李左車)的計謀。

    韓信此人極富謀略,派人暗中打探,瞭解到沒有采納廣武君的計謀,回來報告,韓信大喜,才敢領兵進入井陘狹道

    我們此時回到題主的問題,假如陳餘採用李左車之計,我來慢慢分析一下:

    一、性格決定命運,陳餘此人性格剛愎自用且又迂腐疏闊,其不會那麼輕易的採取別的計策的

    二、李左車此人還是有一定的謀略的,韓信生擒李左車之後,向其問滅齊燕的策略,韓信採用了李左車的策略,而後,劉邦要走了李左車用來培訓太子劉盈,那個培訓的地點後來命名為廣武山,這地方耳熟不

    三、韓信出兵進入井陘,先派人暗中打探,確定陳餘沒有采用李左車的計策,才進入井陘,韓信此人極富謀略,假如陳餘採用了李左車的計策,韓信肯定會調整自己的戰略,

    四、韓信被稱為兵仙,不可能只會一招,而他每場經典的戰爭都是針對對手的性格制定對應的戰略,而且很重視情報

    五、項羽分封了十八路諸侯,韓信已經滅了其中的八個了,劉邦的綜合實力已經趕超了項羽的實力

    綜上所述,即使陳餘採用李左車之計,結果也會一樣的,還是韓信會勝利。

  • 10 # 古河洋橋

    個人認為,秦末天下大亂,群雄逐鹿中原,主角是霸王項羽和漢王劉邦,其他諸侯都是打醬油的配角。項羽和劉邦,為了搶地盤,拉攏諸侯,各種手段都用上了;劉邦任用韓信為大將軍,幫助他開疆拓土,與項羽爭王爭霸。在攻打趙國有一段插曲,李左車獻計陳餘,用堅壁清野,前後抱抄圍困韓信孤軍深入的軍隊,可是,陳餘拒絕了,最後讓韓信用奇謀妙計佔領了趙國。回到主題,如果陳餘接受了李左車的建議,韓信能不能佔領趙國?我個人見解,陳餘的趙軍根本就不是軍隊,不過是剛剛拿上武器的莊稼漢,沒有經過系統的訓練,根本就沒有戰鬥力,地理環境阻擋不住韓信,通往趙國的路有很多,韓信走井陘之道,不過是想快速解決趙國。再說,陳餘也知道自己是打醬油角色,稍微抵抗一下,給自己留一點顏面,將來好見面!

  • 11 # 中外點評

    韓信在東方進攻趙國之前,打敗了強大的敵人三秦和魏寶。韓信的指揮能力也說服了士兵。

    這樣一來,韓信手下的兵力不足三萬,趙國卻有二十萬。但韓軍依然滿懷信心,只能下一道命令,然後才能大張旗鼓地跟隨大將到京口。

    趙國的將軍程安軍陳羽是個書蟲,他信奉“兵不可奸詐”的信條,完全忘記了以前“兵不可奸詐”的經驗。

    吳王李作車聽說韓信要攻打趙國。他對陳瑜說:“祝您假大臣假兵三萬,使這兩條路之間的交通更加擁擠。在他面前沒有爭戰,沒有爭戰,也不能在他面前退回。我的大臣們不會跟著他,因此,在十天內,我們不能從野外掠取任何東西,兩位將軍的首領將被派去表演。”

    如果陳採納了這個建議,韓就有大麻煩了。糧食是軍隊的命脈,如果糧食被切斷,軍隊就會陷入混亂而不戰。

    但對手又強又清,深溝和高壘沒有去打仗,沒有給韓信移動的機會,然後幾次韓軍等待,只是看著這一切為韓信擔心。

    韓信破解了李作車這個計謀的方法?答案是否定的。因為井陘的方式,汽車不能互相行駛,騎兵不能排成一行,軍隊也只能以曲曲折折的方式行進。他們根本對付不了埋伏。

    而李左車帶著三萬精銳部隊去切斷糧食,韓信也無法調遣足夠的部隊來保護。這樣一來,李左的車就無法預測後果了。韓信“不戰不退”,他的入口被封鎖,他的出口被切斷,沒有食物供應。

    韓信,畢竟,是一個天生的戰神,長期以來被認為是這一層,他當場謹慎陣營,不匆忙,每天不斷派遣間諜趙的狀態監視訊息。當密探報告吳軍的計劃沒有被使用時,韓信說:“我很高興,我敢邀請士兵到井口。”

    在這場遊戲中,缺車少槍的韓鑫將死,陳宇排隊齊整。雖然靠的是自己出色的軍事才能,但“豬隊友”陳宇的神助也功不可沒。

    遺憾的是,李作車充滿了武林方略,雖然才華橫溢,但也只能在一旁打醬油。

    當他無助地看著陳宇裝傻的時候,自已又無助了,心裡應該是多麼的絕望。

  • 12 # 邊疆老卒

    陳餘採用李左車的軍事部署 韓信還能不能取勝這樣的軍事分析 真的太多變數了 但"兵仙"韓信的實力我還是相信的 他應該能有其他方法破解 至於什麼方法我不知道 我知道那我就是"兵仙"了 我在這裡只是分析陳餘這個人 我想說屁股決定腦袋 李左車的部署好不好 陳餘其實應該知道的 陳餘可是秦末崛起的諸侯 雖然不是一流人才 但也絕不是蠢蛋 不知道你們發現一個現象沒有 韓信背水一戰後大喊陳餘死了 他的軍隊很快就崩潰了 四散逃命 哪怕陳餘那時就在軍中 也沒辦法控制軍隊 即使不能全部控制 自己周圍的為什麼也不行?他的趙國之後就完全崩潰了 怎麼感覺他們就是一群烏合之眾?在當時 項羽的威名天下沒有不知道的 而項羽的特點是身先士卒 勇猛無敵 天下的諸侯對項羽還是很服氣的 這也是項羽能分封天下基礎 陳餘被封趙王 可他這趙王的位子並不穩 國內的人對他並不是很心服 如果自己有二十萬軍隊 對一個三萬人的部隊都不敢出戰 他手下的人會怎麼看他?手下人不會要求你跟項羽一樣 但起碼不能是個膽小鬼吧 他這新鮮出爐的趙王如果下面的人都這麼看他 他的統治沒人會服氣的 更會搖搖欲墜 所以作為領導 必須表現的強勢 讓底下的人認同你 這就是為什麼陳餘不採用李左車的部署的原因了 也是為什麼他的趙國只是敗了一陣 結果後面很快瓦解了 政治上的形勢決定了陳餘不能退縮 必須一戰 否則 人心散了 隊伍不好帶啊

  • 13 # 天晴愛睡覺

    李左車聞知韓信將攻打趙國,就向陳餘提出了:“願足下假臣奇兵三萬人,從間道絕其輜重。足下深溝高壘,堅營勿與戰,彼前不得鬥,退不得還,吾奇兵絕其後,使野無所掠,不至十日,而兩將之頭可致於戲下”

    這可是一招毒計,俗話說“三軍未動,糧草先行”,任你百萬人馬,沒有糧草軍隊自散;古代的士兵當兵並不是為了什麼理想,為了的是有口飯吃,其次才是立功封爵;

    諸葛亮為什麼五伐中原半途而廢,

    曹操為什麼5萬人馬殺退袁紹幾十萬兵馬

    說白了都是因為糧草;

    當時韓信軍隊已經糧草不足,如果陳餘真的任用李左車計謀火燒糧草,韓信必敗!巧婦難為無覓之錘,大將難用空腹之兵!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人和人之間的最重要的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