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原諒體育
-
2 # 圭海四記
鄭成功徵臺,既不是開疆拓土,也不是收復失地,確切的說應該是戰略大轉移。
鄭成功,作為中國歷史上一支特殊的存在,確實有些不一樣,說他是地方割據,又貌似正統,說是正統,又頗有地方特色。
其實,鄭成功是短暫過渡王朝南明的主力護衛軍,偏居東南,卻是歷史上唯一以海軍為主體的割據勢力,因其海的霸權,得以佔據福建一隅與整個滿清抗爭,而這便是他徵臺的基礎。
1659年,羽翼豐滿的鄭成功率領福建海軍由海路北伐,一路勢如破竹接連攻下鎮江、瓜州,併成功包圍南京,大有收復江南之勢。
然而,鄭成功因缺乏陸地戰略和戰術力,很不幸,敗的很悽慘。
退守福建金門、廈門兩島的鄭成功,本來迎接他的是滿清的甕中捉鱉,卻不曾想,鄭成功憑藉強大的海軍仍能在海戰中反敗為勝,一舉奪得福建沿海的戰略先機。
於是,滿清與鄭軍在福建又形成了拉鋸戰的局面。
1661年,原鄭成功部下,投降滿清的海澄公黃梧向滿清獻上了“平賊五策”,其中便包含有臭名昭著的“遷界”。
這種殺敵一千,自損八百的策略,顯然對鄭成功造成了極大的傷害,退守海島的鄭軍,人多勢眾,卻匱乏糧草,鄭成功不得不另尋出路,維持軍隊基本的補給。
於是,臺灣出現了。
臺灣進入鄭成功視野,其原因有三:
(一)適逢何斌上臺灣形勢圖和收臺計策;
(二)臺灣是距離金廈基地最近的新土,也是攻取成本最小的區域;
(三)臺灣是鄭成功父親鄭芝龍早年盤踞的基地,有基本的力量儲備。
儘管如此,這三個原因也不是鄭成功攻下臺灣的充分條件(呂宋也是備選之一),若不是迫不得已,以緩兵之策,又何必出此下策。
然而,意外之下,卻成就了鄭成功千年偉業,是氣運決定了他的胸懷吧。
-
3 # 老秦來煮歷史百味
鄭成功是開疆闢土還是收復失地,這最權威的的就要看他的敵對方,康熙皇帝對他的評價了。
鄭成功死後,康熙專門為他寫了輓聯,道:“四鎮多易心,二島屯師,敢向東南爭半壁。諸王無寸土,一隅抗志,方知海外有孤忠。”
這首輓聯,實際上是表揚了鄭成功以臺廈二島為基地,忠於大明的英雄事蹟。這裡面說的鄭成功,是屯師二島,不是開闢疆土,所以當然是以臺廈二島作為中華的固有領土來看待的,只不過恰好臺灣島地理位置在海上而已。
回覆列表
可以肯定的說是收復失地!下面我跟大家一起來說說為什麼。
以地理上來講,臺灣最早與中國大陸板塊其實是相連的,在經過數百年的地殼運動,才與大陸分開。
據最早的記載,春秋戰國時期稱臺灣為“島夷”,這一稱撥出自《禹貢》,意思是住在島上的少數民族。而這些少數民族全部是從內陸移民到島上的。夏商時期臺灣屬於九州中的揚州。隨後在三國時期,被稱為夷州。當時的吳王孫權曾派人到夷州記錄過當地人的生活情況。
隨後臺灣經歷了殖民地時期,當時的荷蘭和西班牙曾在臺灣建立殖民地,為了就是與中國和日本的貿易往來。但並不能改變臺灣歸屬於中國的事實。
1661年也就是順治十八年,南明永曆十五年,鄭成功率軍2.5萬,從金門出發,在荷蘭侵略者手裡收復了淪陷38年的臺灣。因此我們可以看到,臺灣淪為殖民地之前,一直屬於中國,而且是九州中揚州的一個島。所以說鄭成功的顯然不是開疆拓土,而是收復失地,不過這仍然不會影響鄭成功是一位民族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