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秦漢餘烈
-
2 # 老王不是住隔壁
曹操之所以敢搞唯才是舉,那是因為他是軍閥,他手裡有兵權,他的江山是他自己帶兵一點點打下來的,周圍這些士族們就算敢說兩句,也不敢公然反抗曹操的意志。
曹操選拔了那麼多人才,在軍中和朝中都佔據了重要地位。所以曹操有恃無恐,公然和士族集團決裂。
曹丕所遇到的情況就不一樣了,他的江山是繼承得來的。他的老父親打下了江山,他只是坦然地繼承了這一切,所以說他在朝中和軍中都沒有真正的心腹,必須要慢慢培養。
而他本人又不是什麼雄才大略的君主,無法帶兵打勝仗,所以必須要尋找其他力量來支援自己做皇帝,於是他就想到了士族集團。
-
3 # 登哥讀歷史
曹操唯才是舉是為了削弱世族。
曹操最初發家的時候,可以說離不開世族的支援,在最早期的時候,,曹操因為出身宦官,被當時大多數世族所瞧不起,不與之合作。為了拉攏世族,曹操對世族表現出了很多的友善,比如
《三國志·魏書》所載:"自劉備叛後,東南多變。太祖以陳群為酇令,夔為城父令,諸縣皆用名士以鎮撫之"。
《三國志》卷23《常林傳》言幷州"刺史樑習薦州界名士林及楊俊、王淩、王象、荀緯,太祖皆以為縣長"。《資治通鑑》記載"郭嘉說操多闢青、冀、幽、併名士以為掾屬,使人心歸附,操從之。"
在曹操極力拉攏下,荀彧、荀攸,程昱、董昭等世家骨幹都主動加入曹操陣營,依靠這些世家骨幹,曹操的政權很快的就建立了起來。
等曹操政權穩定後,曹操發現,世家可以說完全把持了曹魏的軍政大權。
《資治通鑑》記載:"建安十八年(癸巳,213年),冬,十一月,魏初置尚書、侍中、六卿;以荀攸為尚書令,涼茂為僕射,毛玠、崔琰、常林、徐奕、何夔為尚書,王粲、杜襲、衛覬、和洽為侍中,鍾繇為大理,王修為大司農,袁渙為郎中令,行御史大夫事,陳群為御史中丞。"
世族幾乎掌握了曹魏的所有重要官職。
到了後來,曹操為了對世族進行壓制,鞏固曹氏權利。在用人這塊開始唯才是舉。不論家世。只要你有能力,哪怕是不仁不孝的人都可以入朝為官。這樣就打破了世家對朝堂的壟斷。
但曹丕卻不一樣
曹操梟雄一生,卻至死都沒登上帝位,其中的重要原因就是,世家對曹操的反對。當時由於曹操的行為損壞了世家的利益,當時的世族們極力反對曹操登基。不僅如此,曹操在位的時候,先後殺了弘農楊氏的代表楊修、逼死荀氏一族的荀彧。曹操一旦登基必定會進一步損壞世家利益。
曹操死後,曹丕想要稱帝,就必須拉攏世家,在稱帝以後,一方面大封群臣,尤其是有擁立之功的士族子弟,另一方面對於陳群所提的九品官人法全面推行實施,進一步照顧士族的利益。
九品官人法是這樣的:首先,根據出身和品德來確定人才的"等級",設定中正官,來管理人才的蒐羅和舉薦工作,而這些中正官本就是世家,自然也就推薦世家子弟入朝為官,很快就形成了"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的政治現象。
曹丕這一政策的實施,讓世家的實力進一步壯大。但也讓曹丕成功登基帝位進一步
-
4 # 偉哥說文史
說實話,不是曹操唯才是舉,也並非曹丕就覺得九品中正制一定好。
曹操“唯才是舉”的前提條件是什麼?因為他並不具備掌握天下才士的渠道!
曹操“唯才是舉”的目的是為了收攏天下的才士到曹魏帳下聽用,可問題是在曹魏政權的門檻上,還掛著漢獻帝這塊“金字招牌”。
出生於世家大族的不願意屈就曹操的幕府之下聽用,因為他們更願意保持自身的高度獨立性,說白了就是達成合作關係,而不搞主從依附那一套。
況且,曹操與世家大族本身的利益目標並不能達成一致。頂多是相互利用的關係,所以對於世家大族,曹操是既用其人,也有防備心理。
但曹丕就不同了。
曹丕是沒有任何文武功績的,唯一可以稱道的也不過是曹操的世子。除此之外,他自己也知道沒有什麼東西可以拿的出手服眾,而九平中正制就成為了一種政治交易的籌碼。
甲方:魏文帝曹丕
乙方:世家大族
曹操不需要獲得任何人的認可,因為偌大的曹魏政權都是他親手建立起來的,但曹丕不同,人們不會因為他是曹操的兒子就對他忠心耿耿,何況曹丕掌權之後曹操早已經逝世了。
所以,曹丕為了獲得支援,以及父親曹操生前的權力,就必須與世家大族達成利益的趨同。
九品中正制,就是此次交易最大的籌碼!!!
所謂九品中正制:一指將人才分為——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九個等級(此乃九品);二指各州郡分別推選在朝廷任職官員,並且此人還要德高望重、名聲斐然,來擔任主持選官評級的大中正。
九平中正制這種方式其實並沒有問題,可它錯就錯在了將“舉薦”人才的權力,交到了世家大族的手中。
造成最大的惡果就是——“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
從九平中正制的結果就不難看出,真正在獲利的一方是世家大族,自此他們不僅在地方形成盤根錯節的勢力,並且藉由“九品中正制”這條天梯直通朝堂高層,掌握更大的話語權。
曹丕也通過九平中正製為世家大族開設了一條光明坦途,而換來了是世家大族對他的鼎力支援,所以你別看曹丕沒有什麼顯重的功績,但他卻極為收到世家大族的推崇,原因便在於此了。
雙方各取所需,各圖所利。
唯獨造成了魏晉南北朝時期民間寒窗苦讀士人無法躋身朝堂,阻塞了他們實現自身抱負的渠道。
-
5 # 小小小百科全書
曹丕的九品中正制相對於曹操的唯才是舉制度,雖然確實有點兒開歷史倒車的意思。但不得不說,曹丕的選才制度改革,對於曹魏來說也並非沒有益處。從整體來看,曹操的唯才是舉制度就屬於那種英雄不問出處,只要有能力,可以證明自己的能力,於國有益的人才不論出身高低貴賤都可以被提拔重用,曹丕的九品中正制,在守舊派來看就屬於撥亂反正,迴歸正統了。畢竟在當時很多人看來,當官治理天下的就應該是世家大族子弟,平民子弟是沒有資格來參與朝政治理國家的。但從本質來看,不論曹操的唯才是舉,還是曹丕的九品中正制度,都有優勢,也有劣勢。只能說曹操和曹丕都選擇了對自己有利的一面。
-
6 # 了之禪師
曹操領導的是創業公司,人才主要來自內部推薦,偶有上門應聘的員工也是曹操親自面試,曹操即是老闆又是HR,曹操的能力很強,在選拔人才上很有一套。但是隨著企業規模壯大,自然需要一套人力資源量化考核標準,九品中正制就這樣一套標準。依據品德、能力、名望等指標選拔人才。是唯才是舉的高階表現形式。儘管考評偏重文化學歷,並且過程中存在徇私舞弊的情況,但是這是至今為止任何一個考評體系無法避免的。
-
7 # 專捅猴山
時代不同了,大人。
曹操那個時候天下還沒成型,極端需要形成新的階層穩定秩序。穩定秩序靠什麼?武力和管理。而武力和管理的最終體現就是人才,所以曹操多次求賢就是這個意思。
等到曹丕繼位,天下,尤其是北方已經統一。新的國號,新的制度都已經建立。這個時候更看重穩定,看重製度的維護。因為這個時候新的權力核心和階層已經形成,大家都不想打破,都想培植黨羽,所以需要九品中正制。不同的品級決定了階層,決定了交往圈子。
換句話說,曹操那個時候需要階層相對的流動,所以求賢若渴。曹丕的時候需要階層相對固化,所以推行九品中正制
-
8 # 好奇觀古今
曹操威望能力都在曹丕之上,才可能採取法家的策略,平抑世家,重用寒門子弟,依靠同宗勢力。
但寒門真的是寒門嗎?很多是次級士族、地方的強宗豪右、有實力的商賈之家。
而亂世本來就是新世族取代老世族過程而已,用不了多久他們就會成為新的世族,然後壟斷朝廷。
九品中正制創立另外一種漢時的糾正察舉制,有把選官權力集中在中央手裡的目的。魏晉一般都是以在任的中央官員兼職本地中正一職,有利於和與政府有矛盾的大族名士取得協調。
而且還有一種說法就是曹操時就實行了九品中正制,但這還無法證實。
回覆列表
說實話,不是曹操唯才是舉,也並非曹丕就覺得九品中正制一定好。
曹操“唯才是舉”的前提條件是什麼?因為他並不具備掌握天下才士的渠道!
曹操“唯才是舉”的目的是為了收攏天下的才士到曹魏帳下聽用,可問題是在曹魏政權的門檻上,還掛著漢獻帝這塊“金字招牌”。
出生於世家大族的不願意屈就曹操的幕府之下聽用,因為他們更願意保持自身的高度獨立性,說白了就是達成合作關係,而不搞主從依附那一套。
況且,曹操與世家大族本身的利益目標並不能達成一致。頂多是相互利用的關係,所以對於世家大族,曹操是既用其人,也有防備心理。
但曹丕就不同了。
甲方:魏文帝曹丕
乙方:世家大族
曹操不需要獲得任何人的認可,因為偌大的曹魏政權都是他親手建立起來的,但曹丕不同,人們不會因為他是曹操的兒子就對他忠心耿耿,何況曹丕掌權之後曹操早已經逝世了。
九品中正制,就是此次交易最大的籌碼!!!
所謂九品中正制:一指將人才分為——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九個等級(此乃九品);二指各州郡分別推選在朝廷任職官員,並且此人還要德高望重、名聲斐然,來擔任主持選官評級的大中正。
造成最大的惡果就是——“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
從九平中正制的結果就不難看出,真正在獲利的一方是世家大族,自此他們不僅在地方形成盤根錯節的勢力,並且藉由“九品中正制”這條天梯直通朝堂高層,掌握更大的話語權。
雙方各取所需,各圖所利。
唯獨造成了魏晉南北朝時期民間寒窗苦讀士人無法躋身朝堂,阻塞了他們實現自身抱負的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