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陽光戀上xue

    用“道不同不相為謀”形容精神境界或品行上有差異而不能相處是可以的。但用來形容對同樣的事物有不同理解而無法共融,我覺得那樣是有問題的。一件客觀的事物,無論你覺得它好壞,它本質上是不受影響的,即這個“道”是一樣的。人之所以會對其有不同的判斷是因為每個人經歷、見識是不一樣的。但是因為“道”恆久而不變,所以透過交流,人與人之間還是可以“相謀”的。

    而至於精神境界,就好比如你能接受道教,你家裡人不能,而且很是反對。那就確實不能“相謀”了,就不要給他們強加太多。例如我不吃牛肉,也不給他們吃,那樣是不行的。他們不是道教徒,怎麼做那是他們個人的自由。

    品行方面應該更好理解,就像某個人平日在公共場所喜歡抽菸、罵髒話,在家中又愛酗酒。道家思想認為,“道”在人身上的表現就是“德”,那麼這個人無德,他的“道”與我們的“道”就很顯然是不一樣了。對於這類人,我們可以嘗試勸其改正。因為每個人都是“道”所生育的,內心都有著道根,所以人懂得反省自我。而知錯能改,實際上也是“皈依”。因為悔改使能我們迴歸到正道上,並依此而行。但無法勸解的情況下,我們就該遠離他。接觸不良習氣的人,會影響我們的清靜。

    實際上,“道不同不相為謀”並非出自道經,而是《論語》中的一句話。它的原意是孔子告誡弟子們,要與君子交往,勿與小人親近。有的道侶不僅在引用方面犯了錯誤,甚至以此作為對傳教,懶散以待的籍口。因為他們是這樣理解的,“既然我跟世人道不同不相為謀,那我為什麼還要去弘道呢?”。這種“愛信不信,不要打擾我飛昇”的消極態度,是不符合道教看待社會問題的思想主張的。尤其是作為神職人員,更應秉承祖師“濟世度人”的精神,積極對有向道之心的信眾宣講道教的信仰理念。

    《道德經》有提到“修之於身,其德乃真;修之於家,其德乃餘;修之於鄉,其德乃長;修之於國,其德乃豐;修之於天下,其德乃普”。即是說學道要從自身推向家,再從家到鄉、國,最後到天下,天下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社會。這段經文就能夠看出來道教並不是一個主張避世,像苦行僧那樣的組織。而是一個以服務社會為主,基於現實生活的宗教組織。道教自古以來就有追求“太平”的社會理想。如今,我們要把向“道”之人都團結在一塊,共同奮鬥以實現符合時代發展的“小康”社會。

  • 2 # 何長釗

    道不同不相為謀,以我的理解這句話本身就是不正確的。但以常規理解,我認為任何人都可以成為朋友,只要彼此有心,可以成為任何形式的朋友

  • 3 # Ivy柳

    所謂: 道不同不相為謀,“聖人之道”之“謀”,就是“不同”。“不同”,就是“異”,對“異”不能攻擊,不能去謀求消滅“異”,否則就不能“不同”,就和“聖人之道”相違了。現在常常引申為三觀不合不能相處。

    有一典故叫做,管寧割席。講的是東漢時,管寧與華歆二人為同窗好友。兩人同席讀書,有達官顯貴乘車路過,管寧不受干擾,讀書如故而華歆卻出門觀看,羨慕不已 。管寧見華歆與自己並非真正志同道合的朋友。便割席分坐。自此以後,再也不以華歆為友 。

    那麼,追求不同的人能不能走到一起,這裡我想闡述的觀點則是:《論語·子路》:“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我喜歡吃蘿蔔,喜歡和喜歡吃蘿蔔的人一起玩,但是對那些不吃蘿蔔反而喜歡吃青菜的人,我也不討厭,可以和他們正常往來。 這樣說夠形象嗎?追求志同道合的同伴,也不反對那些有同主張的人。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閱讀能力差的人,能透過什麼方式鍛鍊自己、改變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