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冰雨16061
-
2 # 食言素語
關於“正宗”的說法,我自己的理解是需要有傳承,也需要有標準。這是飲食文化的一個底線一樣的東西。有了這個,你才能有自己的特點,才能擁有與別的菜不同多的核心競爭力。這個“正宗”是顯性化的,比如麻婆豆腐這道菜,你可以少麻少辣一點,但總不能做成甜豆花。
“正宗”這種說法,在地域性上也是非常明顯的,比如說我自己是雲南人,我就只喜歡吃滇菜和川菜,去到那裡都會把這兩種菜列為首選。而一旦吃到了味道有所不同的,第一反應就是“這家餐館不正宗”。
“正宗”不是一成不變然而“正宗”這個標準不是絕對的。
剛才已經說過,在菜系的傳承方面,地域性非常明顯。中國雲貴川因為山高林深,氣候溼熱,吃的口味習慣重麻重辣,才能開胃祛溼。廣東一帶氣候炎熱,則一般不能吃太重的口味,講求清淡,減輕腸胃負擔。正是因此,才形成了中國的各大菜系,各大菜系也才各有特色。
但是隨著人員的流動,各地區相互的的交流融合。近年來許多菜系已經走出了自己的那一方小天地,甚至走出國門的也不在少數。
但是離開自己熟悉的那一方土地,面臨的就有兩種情況。
一是仍舊堅持原來的樣子,也許在當地會有一部分人接受,另有一部分同屬於這個菜系,但是在外的遊子肯定也會成為自己菜系的忠實擁護者。於是這個菜系開的餐館,至少具備了生存的基礎,能夠存活下來。
二是這個菜系和當地的口味實在衝突太大,實在沒有人群願意接受。而且當地屬於這個菜系的原生人群也少得可憐。面對如此窘境,這個餐館要不走人,要不就只有改變。
特別辣的,減少辣的程度。能變化的,參考本地人的口味變化一下。實在不能變動的菜餚,就從選單上下架。此外,還要增添一些當地人喜歡的菜,讓客人進來了,總有想吃的、能吃的,於是客人就坐下了,留住了。
這種做法,雖然我們也許會在心裡評價一句“不正宗”,卻不會覺得不能理解。
順便說笑兩句,不知道有沒有人和我一樣,曾經去過位於廈門鼓浪嶼的一個小川菜館。那時候,對於已經在廈門呆了一個星期的我們,當看見這個川菜館的招牌時,簡直是看到了救星一樣。衝進去就點,水煮肉片、麻婆豆腐.....但是菜上來以後,確實,不怎麼麻,也不怎麼辣,還帶了一絲淡淡的甜。想到我們一直吃得到的偏甜口味的菜餚,我連“正宗”這個詞都沒有想起來。
“正宗”還是應該和地域文化一起傳承和發揚任何一種文化,都有孕育它的土壤。飲食文化也一樣。
能走出去,擴大影響力固然是好事。但是前提是你能保留住自己,而不是被融合。
就如同我們的華裔,到了國外,孕育的第二代、第三代,雖然還是黃面板黑頭髮,卻變成了“香蕉人”。
我們如果想要尋覓“正宗”的口味,應該抱著尊敬的心態,到這種口味的原產地去尋找。而如果你是原產地的傳承人,你應該做的,就是把原有的傳承,延續下去,保留下去。不要讓我們曾經擁有的東西失傳。我相信,只要它植根的土壤還在,就能繼續生存。
回覆列表
比如說在外地開個川菜館,這個做菜的師傅又是本地人,你覺得他能做的正宗嗎?而作為老闆看的還是消費群體!這要是本地消費群體多肯定的適應本地人的口味,所以味道還是得改良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