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花落成蝕
-
2 # 不吃腸的大腸
假的啦,傳言而已。不過人在鏡子裡看到的自己和真實的自己,或者說是別人眼裡的自己確實不一樣。但好看程度精確到百分比,明顯很不靠譜。
我們之所以會覺得鏡子裡的自己比真實的自己好看,其實涉及到一個視角問題。
照鏡子的時候看到的自己,是經過鏡面左右翻轉的。人的左右臉其實多多少會有些不對稱,所以當我們看習慣了鏡子裡的自己,再看照片裡的自己就會覺得不習慣,甚至是覺得比鏡子裡的自己丑。
想想蘋果手機的前置攝像頭。。。。。為什麼總覺得蘋果的前置拍出來相片醜呢?就因為它不是照鏡子的視角,而是正常的,別人看自己的視角,所以就可能會覺得怪怪的。
那,照片裡的自己就是真實的自己了嗎??也不盡然。一來照片是平面的,而人在生活中卻是立體的。有些人五官可能不夠立體,但是在生活中看起來也蠻美的,一拍照可能就有些吃虧,但這並不影響真實的顏值呀。
二來照片只是某個瞬間的捕捉,和當時的環境、光源、拍照裝置、拍照角度甚至是拍照人的水平,被拍照人的心情,都有關係,而且關係很大。所以為什麼好多女生都吐槽說找一個會拍照的男朋友太重要了,就是因為有些男朋友拍的照片,真的是……能讓人氣笑了啊~
確有其事,但“30%”這個數值沒有道理。
我印象中,這個說法出現得很早。最常見的版本是說:心理學研究發現,人們在照鏡子時大腦會自動進行腦補,所以照鏡子的時候並不是真實長相,大概比真實長相好看30%,這就是為什麼很多人照相時感覺不像的原因。
我記得這個說法至少在人人網還叫“校內”的時候就很火了,出現的時間應該更早。心理學家確實發現,人們會傾向於認為鏡子中的自己更好看,這個事情是有實驗支援的。實驗很簡單:給被研究者看自己的照片,和映象過的照片,被試者都傾向於認為映象過的照片更好看。
心理學中,有個“屢見效應”被用來解釋這個現象。這個效應是說,一個東西出現得越多,人類對它越容易有積極的印象。這是因為人類的大腦很懶,處理熟悉的東西更省能量,於是一個熟悉的東西,在大腦中過得會更順溜,於是容易更加積極。
對於幾乎所有人來說,鏡子中的自己和照片中的自己,雖然都是自己,但也有微妙的不同,鏡子中的自己畢竟是映象。而在生活當中,我們很容易能看到鏡中的自己,但照片裡的自己就沒有那麼容易看到。所以在屢見效應之下,我們會更加喜歡鏡中自己的樣子。
另外,相對於覺得鏡中自己比真實自己更好看,覺得鏡中自己比照片中自己更好看的現象更加常見,這是因為人類很容易覺得照片中的自己難看。
這是因為心理學中還有一個“凍臉效應”。我們人類的人臉識別,實際上是基於動態的畫面,而不是靜態的圖片。所以,大腦在處理動態的人像時更容易,也就更容易表現出積極的反應。這個也是在實驗中有過驗證的。
於是,一方面鏡中有加成,一方面照片有減成,覺得鏡中自己比照片中自己好看,就特別自然了。
但那個30%,是找不到出處的。我不少學心理的朋友對這個說法溯過源,都找不到出處。這個數字,我覺得是傳播過程中,有人一拍腦袋寫上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