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梨叔說史

    一、劉備和孫權,都是在曹操死後稱帝的

    曹操活著的時候,誰也不敢稱帝。因為曹操自己不稱帝,他始終以漢朝的丞相自居,天子在他手中,誰敢稱帝,他就去討伐誰。而且曹操的實力,是劉備和孫權聯合起來,才勉強相均衡的。曹操死後,曹丕代漢稱魏,劉備這才稱帝,以承大漢國祚。孫權是最後稱帝的,他是等到劉備死了好些年才稱帝。事實證明,劉備和孫權不是不想稱帝,而是缺少稱帝的資本和時機。

    二、曹操稱不稱帝都一樣

    曹操是始終忠於漢室的,面對漢室貧弱的樣子,他只能做一個強臣。否則,不但漢朝會分崩離析,他本人也會在內亂中死去。他做出了最明智的選擇,挾天子以令諸侯。他代皇帝而行法令,如同皇帝一般,甚至於連皇帝都不敢不聽從他的命令,他的地位儼然在皇帝之上,他又何必稱帝。

    三、曹操死後,曹丕不能不稱帝

    曹操死後,他的兒子曹丕如果不稱帝,他對曹操的臣子就沒有恩惠,那些能臣悍將是不會聽從他的命令的。為了駕馭曹操的臣子,曹丕只能稱帝,否則曹氏一門也會陷入危機之中。

  • 2 # 浩浩和湯湯

    這個問題其實不難回答。曹操死的最早,他稱帝必然招致劉備和孫權的兩面攻擊,這是真的把自己放在火上燒,他自己應付不了。而曹操知道,讓自己的兒子稱帝,那時自己死了,而劉備和孫權要麼死要麼老了,或者時代根本就變了,天下形勢也會變化,以前的仇恨會隨著新一代人的誕生而轉移或者消磨掉,這主要是與曹操同一時代的人逐漸凋零。而孫權劉備稱帝時,曹操死了,幼子曹丕雖然不會同意,一時也不會興起大軍討伐。所以這兩人會挑個形勢最緩和、自己實力最強大的時候辦這事。比如劉備自稱漢中王是在奪取漢中,斬殺夏侯淵後;他稱帝是在曹操死後,伐吳之前,這對伐吳也有振奮士氣的作用。孫權是在劉備伐吳失敗後稱帝。誰也不會像袁術那麼蠢,在群雄並起的時候稱帝,那難道不是找死嗎?

  • 3 # 奕道君心

    第一個先看曹操,當時作為丞相的曹操實際已經掌握了軍政大權。朝中內外的黨羽已經根深蒂固,漢獻帝名為一國之君,實際權力早已被曹操架空。所以曹操沒有稱帝的必要,稱帝只是徒有虛名,反而會給反對他的勢力落得口實,招致更多更大的叛亂。袁術就是非常好的一個例子,所以曹操不稱帝是非常明智的。所以對於他來說,一沒必要,二反而招惹麻煩。

    第二個再看劉備,自稱中山靖王之後的劉備,是法理上唯一具備大漢繼承資格的人。但是由於天子尚在曹操手中,且曹操不稱帝還在名義上尊奉獻帝,如果劉備搶先稱帝那他就是反賊。不光曹操可以光明正大的討伐他,孫權同樣作為漢獻帝的“揚州牧”也有奉詔討賊的職責,曹孫夾擊就在情理之中,荊州保不住也更沒道理了。對內也會引起真心匡扶漢室的關羽張飛的不滿,諸葛亮也異常尷尬,把鐵哥們都搞僵了,這隊伍以後還怎麼帶?所以劉備不稱帝是沒資格,沒底氣。

    最後看孫權,江東孫氏的創始人是“長沙太守”孫堅。連他的爸爸都只是獻帝麾下的太守,當兒子的哪裡敢放肆呢?貿然稱帝那不是等於找死麼?所以孫權不稱帝的原因是獻帝不倒,壓根就沒他的事。

    綜上,在曹操死後,曹丕篡漢,劉備在漢獻帝已經徹底倒臺,失去合法性的情況下稱帝。名義上還算說得過去,中興漢室嘛,而且延續了大漢國祚,還可以討伐曹賊。孫權也是如此,看到劉備稱帝了,偏安一隅的蜀漢都敢稱帝,制霸江南的東吳稱帝也是情理之中了。這三家相互算計得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 4 # 鄧武岡

    一丶曹操是利用“挾天子以令諸侯”擷取了政治的正確性,從而打敗了北方一個個諸候進而統一北方。而天下尚未一統,孫權劉備力量尚強大,若稱帝則喪失了政治上的正確性,變主動為被動,不利於鏟滅孫劉等勢力。

    二丶曹操內部也有一部分同志和勢力是忠於漢室的,如荀彧等;他們正是在曹操維護漢室大旗下而為曹效力。若稱帝,則失去他們的支援和效力,甚至走向對立面,對曹操來說是得不償失的。

    三丶漢立國四百多年,鮮有暴政,相反外戚和權臣多作威作福,禍亂朝政。所以民眾仍忠於漢室。曹家仍須積累人望。

    當然,若天下統一,憑曹總性格一定會改朝換代。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雷佳音和郭京飛都很有搞笑天賦,你覺得誰的演技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