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小僧愛讀書
-
2 # 三分鐘歷史角
首先日進斗金這個詞出自《胡雪巖》,而胡雪巖是什麼人呢?胡光墉(1823~1885),幼名順官,字雪巖。也就是說日進斗金這個詞的歷史年代是在19世紀。
時間搞清楚了,另外就要搞清楚一斗等於多少。清朝的時候,一石等於十鬥,等於120斤,也就是說一斗等於12斤,而清朝的一斤等於現在的590克,也就是說一斗等於7080克,約等於7KG。
所以呢,日進斗金,最少也等於每天賺7kg的金子,按現在每克黃金260元算,相當於一天賺184萬,一年賺6.7億。
-
3 # 小鄧仙兒
相當於年薪640萬元。“鬥”其實是古代用來量穀物的量具,後來漸漸固化為體積的計量單位,所以這條成語的本意是“收錢和收稻子一樣快”。
關於“鬥”的定義,變化幅度比較大,漢朝約2000ml,唐朝分大、小量制2000ml、6000ml,明清時達到10000ml,也就是10L…先保守的用2000來計算,。
介於古代的金銀少有純品,先查了下唐朝“開元通寶”的大致成分(質量比):70%金、5%銀、25%銅,粗略的算出體積比為:52%金、7%銀、41%銅。所以密度也出來了:0.52×19.3+0.07×10.5+0.41×8.8=14.38(克/立方厘米)。
直接乘上2000ml似乎不太合適。畢竟錢幣、元寶是有形狀的,不能按照液體計算,所以在這裡乘上個0.7的係數來減小堆疊密實度的影響。那麼質量的最終結果就算出來了:2000×0.7×14.38=201320克,也就是20公斤的金元寶,400兩摺合成古代兩便是640兩“金子”。
按照牌價算價值肯定不對,那就做個假定“糧食的價值是古今一致的”。史書有載,開元二十八年(安史之亂擾亂了米價,故取之前的價格),“西京、東都米斛直錢不滿二百(文)”。1斛=1石,1石=10鬥=120斤,也就是200文錢換120斤大米——摺合成今日的大米收購價,剛好也差不多在220元。所以,1文約等於1元。
640兩金=6400兩銀=6400貫=640萬文=640萬元。
回覆列表
好久沒算過數學題了,都不會了,胡扯兩句圖個樂呵,別當真,日進斗金說的是賺得美,一般來說賺得美花得更美,那麼到底賺得有多美呢?
我們老家的傳承是這樣的,十升是一斗,十鬥是一石,一石是500斤,小僧是鄉下人別跟我講容量單位啊重量單位什麼的,咱表示聽不懂反正就這麼算的500斤就叫一石,按照這個標準的話,一斗就是現在的50斤了,也就是50*500克=25000克!一克黃金按照280來算的話那麼一天的收入就是280*25000=700萬吧,好了就當是1000萬好了,一天收入1000萬,年薪怎麼著也有個三四十億了吧,應該說是年收入或者營業額三四十億更妥帖些。
正規一點地演算法呢,一升是0.001立方米,1鬥就是0.01立方米,而黃金的密度是19260千克每立方米,算190公斤好了,考慮到空間原因再打個八折那就是150公斤,一天300斤的黃金啊,呵呵按照上面的演算法起碼六倍,也就是年收入或者營業額在二三百億左右的。
這個數值的話好像說多也不算多說少也不算少了,就目前而言,能做到這個數值的恐怕也是寥寥無幾的,要知道這個詞更多地是用於民間,對應到現在就是私企和民企,試問能做到幾十幾百億規模的有很多嗎?
由此可見,日進斗金是一件多麼美好的事情,為了這麼美好的事情,我得趕緊睡一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