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伶官撰
-
2 # 寶哥說vlog
夫差不接受伍子胥的滅越建議,是因為伍子胥之該論頗不足以服人!讓越國當附庸,相比於滅掉越國,其實有很多的好處:
1、節省了你用於派駐佔領附庸國領土的軍隊。
2、不但節省了你的軍隊,附庸國還可以出兵贊助你去打別的國家,更有助於推動你的爭霸事業。這是因為:命之為附庸的話,你是多了一個幫你的同盟;而吞併對方的話,你則多了一個消耗你力量的爛泥坑和死仇。
3、富強了你的國力。因為附庸主動送上財貨來(如勾踐“空其國庫”地給吳人送東西)。附庸送來的可能比你主動佔領去搜颳得到的還多。
4、以附庸而不是兼併這種極端形式相處,可以緩和兩國敵對矛盾,有利於吳國的地區安全。
5、滅國會導致其它霸權國家的國際干預,你不得不為守禦這個國家,付出更大精力和代價。這體現在現代世界中非常明星,很多大國寧可讓小國當他的小弟而不是滅掉他——因為他不敢,怕別國干涉。在中國d 先秦也是一樣,譬如戰國時代齊泯王吞滅宋國,引發了國際干預,使得齊國不得不退出宋國,甚至齊因此幾乎亡國。
6、附庸還可以成為你與敵對國家之間的緩衝地帶,避免你本土直接遭受戰火殘害。你還不必大量動用本土資源去補充附庸而是可以集中力量用於其它方向,減少了你國家防禦(指一旦吞併附庸以後)的壓力。
總之,設為附庸是有很多重大好處的。當然,當附庸也有壞處:一旦主子國國力弱了,附庸就有可能背信棄義,對主子國干戈相見,落井下石——像後來越國對吳國所施行的那樣。但是,即便你吞滅越國,當吳國本土國力衰耗的時候,越人一樣也是會造反,結果也並不會好很多。
這個問題,可以從兩個方面來探討。
第一,當時的歷史條件。吳越爭戰處於春秋末期。當時的諸侯國之間雖然非常頻繁的征伐兼併,但是主旋律是爭霸。各諸侯國君主崇拜的偶像是齊桓公,晉文公。齊桓公存邢立衛,九合諸侯,一定天下。晉文公救宋服鄭,勘定王室,大會諸侯於踐土盟約。齊桓公,晉文公是公認的天下霸主,號令天下,征伐不臣,莫敢不從。這是每個諸侯君主的終極目標。夫差也一樣,他當時的想法是中原會盟,成為霸主,所以對於被自己打敗的越國,他更多的想法是讓越國臣服。因為越國和吳國的國力是相當的,讓一個跟自己國力相當的諸侯國臣服,是他開啟爭霸的最好資本。假如越國是一個遠弱於吳國的小國,夫差可能會向楚國那樣,毫不猶豫的滅亡江東小國。
第二,是吳國內部的原因。吳王夫差時期,吳國的當權人物有兩個,一個是相國伍子胥,一個是太宰伯嚭。兩個人都是楚華人,因為受到楚國奸臣囊瓦迫害,流亡到吳國的。伍子胥剛直。伯嚭貪佞,善於逢迎,所以更受夫差的寵信。在孫武帶領伍子胥、伯嚭伐楚的時候,孫武已經告誡過伍子胥,越國將來是吳國的心腹大患,這一點伍子胥是很清楚的。在打敗越國後,伍子胥極力主張滅亡越國。越國的文種,范蠡看準了伯嚭貪婪的本性,就提前賄賂了伯嚭,讓他在夫差面前保全越國。勾踐夫婦親自給夫差為奴為僕,表現的也極其誠懇。在這種情況下,夫差採納了伯嚭的意見,沒有滅亡越國。後來,勾踐經過隱忍積聚,打敗了吳國。夫差用當時勾踐的辦法想要存國,勾踐也動搖了,想要答應。但是范蠡及時告誡勾踐,如果不滅亡吳國,今日的吳國就是他日的越國。勾踐終於堅定的滅亡了吳國,成為春秋最後一個霸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