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七七學做飯

    鹽是“百味之王”天天吃鹽,但是你知道鹽的來歷嗎?以及為何要吃鹽嗎?我相信多數人對此一無所知。所以來一起漲姿勢吧!

    古代華人稱自然鹽為“滷”,滷水經人力加工後變成的固體結晶,才稱之為“鹽”據說中國是最早發現和利用自然鹽的,洪荒時代人類對鹽的需求和動物一樣,是出於生理本能。中國古代流傳下的“白鹿飲泉”、 “羝(音:低)羊舐土”的記載都說明中國古人透過觀察動物行為而發現了鹽的存在。

    神農時代(公元前2370 年-公元前2338年)出現文獻記載“煮海為鹽”《說文》:“夙沙氏煮海為鹽。” 意思就是夙沙氏以海水煮滷,煎成鹽,顏色有青、黃、白、黑、紫五樣。所以後人就把夙沙氏作為是海水製鹽用火煎煮之鼻祖,尊崇其為“鹽宗”。

    但伏羲時代成為魯西豫東地區從肉食為主向穀物為主的轉變時代。由於食物中缺少了鹽分,這就逐漸產生了吃鹽的需求,從而慢慢有了宿沙氏這樣的專業煮鹽的部族。文獻中記載,夙沙氏部落的子民自己推翻了頭領而歸化於神農氏,而神農氏教化人們播種五穀,這些記載可以看出從那個時期開始,人們飲食習慣發生了巨大改變,吃穀類蔬菜和吃鹽同時發生著。

    大家都聽說過山西人也就是晉商,過去多是鹽商。這是因為中國著名的鹽池在晉、陝、甘等廣大西北地區,山西運城鹽池(即解池、河東鹽池)歷史悠久。甚至有學者認為“鹽之爭奪”導致炎黃合併。這個來頭出自:史學家張其昀在1981年於臺灣出版的《中華五千年史》中稱:“黃帝克炎帝於阪泉,擒蚩尤於涿鹿,兩者實為一事”,而學者認為炎黃實際是以食鹽為戰爭起因和爭奪的目標,就是現在位於山西省運城市的“鹽湖”。

    由於鹽在古代佔有如此重要的影響,所以誰佔據了鹽池,誰就像佔據了生存的最優質資源一樣。因此鹽成為了古代民族生存相關的重要戰略物資。所以堯舜禹這些華夏帝王,都選擇了在鹽池附近築城,也就是平陽(今山西臨汾)、蒲坂(今山西永濟)、安邑(今山西運城北)築城,古代帝都把鹽池看做自己生存的必須戰略物資。

    雖然這都是猜測,但是這在古代確實是合情合理的。春秋戰國時期解縣鹽池為晉國所有。這池鹽被為晉“國之寶也”。晉國因為池鹽而國富民強,晉文公因此晉升“春秋五霸”之列。可見鹽之重要。齊國、燕國主要產海鹽,因此也國力進入七雄,這麼說是因為不產鹽的地方,好像都不怎麼樣。

    秦國“商鞅變法”後,秦孝公十年(公元前352年),秦國即奪得了山西平陽境內的“安邑鹽池”,開始池鹽大生產。並置“鹽官”,食鹽專營,開徵鹽稅,為進一步征戰奠定了物質基礎。秦國後來吞併蜀國,其實蜀國井鹽資源豐富。據《華陽國志·蜀志》記載,秦昭王(一說秦孝王)任命李冰為蜀守,出生于山西運城“池鹽之鄉”的李冰,在公元前251年前後,主持開鑿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口鹽井“廣都鹽井”。

    古代有“得鹽者得天下”一說。大家想象不到鹽在當時影響到一個國家的經濟命脈。因此古代出現了“鹽財政”齊華人管仲提出“食鹽官營”這種思想後來被歷朝歷代所沿用。由於食鹽是生存必需品,人人都得食用,因為鹽分補充人體所必須的納,所以政府開始了對鹽的控制和經營,由於成本低廉,價格空間很高,因此鹽稅成了古代帝國財政法寶。

    發展至今日,我們不用再為食鹽而發愁,鹽價格也很低廉。這得益於現代化社會的發展。但鹽作為民生必需品,仍然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大家不要小瞧小小的食鹽哦!看似不起眼,其實它影響著整個國家和民族的命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一加一在數學上等於二,但是在其他維度上一加一一定等於二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