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呼喊與細語
-
2 # 遠方YF
1、古龍的小說很有特點,但bai這些特點並du不利於影視再創作。
(1)他的小說特點之一zhi,是dao注重語言。他特別善於在語言中展現人物性格、情感色彩和動作色彩。比如一個招式完成,往往用一句話就表示了一個神奇的看不見的動作。對武功動作具體描寫少,就不利於形體表演。只能意會,不能展現的招數,很難讓演員發揮。
(2)特點之二,是人物的內心獨白多。獨白雖然可以作為影視作品的旁白,但太多就影響到視覺表演的效果。
(3)特點之三,是小說以短句子為主,人物對白很精彩而且變化快。作為文字閱讀時,讀者可以放慢節奏細細加以回味,但作為影視對白就顯得節奏太快,不同的觀眾消化理解有困難,如果改編過多,又會失去作品的原汁原味。
(4)特點之四,古龍小說對大環境交代不太具體,對人物的面貌形容也比較單薄。這也會對影視創作造成一些困惑。
2、而金庸的小說對歷史環境,地域,人物風貌,人物語言的描寫都很具體化。比較適合改編為影視作品。比如《笑傲江湖》,比如《射鵰英雄傳》,改編後的作品依然比較忠於原著。
這就是古龍小說翻拍少,金庸小說拍攝了一版又一版的原因吧。
-
3 # 體育興趣班
兩位都是中國武俠小說金字塔尖的大師,我不覺得古龍沒有金庸出名,反正我小時候先記住的是古龍(因為名字比較好記),應該華人圈裡認識金庸的99%也都認識古龍吧?不過電視翻拍和書迷確實沒有金庸多,原因應該比較多。
第一,主題背景差距金庸的武俠小說側重順序是家國情懷→江湖情→兒女情,而古龍的小說就是江湖、兒女、酒。在他們那個年代正是華夏民族積貧積弱、埋頭奮進的時候,一部帶有濃厚家國情懷、民族情懷的小說比較容易引起中中國人的共鳴。略帶悲壯的民族氣節,熟悉的歷史背景,親切的地名,更容易將讀者帶入劇情。
我估計很多朋友小時候看完金庸的小說或電視劇後會去“考證”歷史上究竟有沒有蕭峰?有沒有段譽?有沒有郭靖?有沒有張無忌?有沒有韋小寶?甚至我尋思著很多人去考證過究竟有沒《降龍十八掌》、《易筋經》、《九陰真經》等…虛與實、家與國、情與義拿捏得很好。有一句話是這樣說的:“一部古裝小說,最成功的境界就是讓你以為書中人物是歷史上真實存在的。”很多人第一次看金庸的小說就會有這種“誤會”,被故事裡主人公的俠義之情、民族氣節而感染,甚至於寧願相信真有這樣的一位俠之大者存在。我就是…
第二,留“粉”能力金庸的武俠小說之所以能讓那麼多人著迷、研究、討論的一個原因就是對於“武”的描寫非常具有“迷惑性”、探討性。天天我都能看到有人問“喬峰更厲害還是郭靖更厲害?”、“掃地僧和張三丰、獨孤求敗誰才是第一人”、“張無忌、郭靖、楊過能不能打得過天龍三兄弟”等等…
這主要就是金庸對於武力的描寫更加細緻。六大門派圍攻光明頂一場戲能拍5集,少室山之戰能拍2集,都跟帶了充電寶一樣,而且秒殺情況又沒那麼多。甚至每一個配角的武功描寫都讓你記憶深刻。
而古龍的對於打鬥描寫實在太簡(fu)單(yan)了,好像高手間的對決往往都是:葉孤城劍光一閃,陸小鳳不能抵擋於是不斷後退…就在這間不容髮的一剎那陸小鳳也已出手!他突然伸出了兩根手指一夾,竟夾住了劍鋒!
精彩!然後呢?然後沒了啊…因為“葉孤城不再發力,他知道那都是徒勞,這兩根手指穩如泰山根本不可撼動”…
李尋歡和上官金虹的對決都那麼“草草了事”,前一秒出門決鬥下一秒打完了…
這個怎麼說呢?就像是金老比較懂得“營銷”一樣,他知道如何增粉、留住粉絲,經常搞些抽獎、互動、提問、建群的活動,古龍好像嘛就不讓你們討論一樣…葉孤城粉絲想吵一架爭個第一都沒得吵,陸小鳳蜜分分鐘甩個原文給你:“古龍這不是寫的很清楚葉孤城打不過陸小鳳?你看不懂中文的?”
散了,退群…
第三,人物刻畫的不同金庸的小說對於人物、尤其是主角的刻畫除了韋小寶以外都是絕世好男人、痴情種,蕭峰獨守阿朱、郭靖賴定了黃蓉、楊過非小龍女不娶、令狐沖只愛任盈盈、胡斐只喜歡袁紫衣、段譽更是對王語嫣犯花痴,即便被認為最渣的男主角張無忌開始搖擺不定可是最終還是死心塌地愛上了趙敏。
更重要的是金庸的人物沒那麼多成天裝13正事不幹的人,韋小寶這個地痞流氓都天天為了朝廷和天地會奔波,段譽成熟以後也有了擔當,古龍小說裡面那幾個主角是一天到晚裝13、耍帥、泡妞、喝酒…
這就又俘獲了一批女粉絲。
第四,古龍的小說實在不太好拍電視劇金庸的小說主線故事往往場面恢弘,可以拍出好萊塢大片感覺,古龍的小說一間客棧喝酒聊天可以拍一集…全程對話不用打,我看一部戲拍下來武打場面還沒泡妞、調情的情色場面多…
這過審也比較慢啊!
老實說,如果不是因為先看了電視再補書,古龍的很多小說我是真的看不下去的(金庸的開頭也看不下去,但是越到後面越愛不釋手),電視很多都還是魔改了才能看,不改的話我估計拍都不太好拍…會拍成懸疑片或文藝片?《鳳舞九天》估計不是他寫的,敘事、寫人風格完全不一樣(當然我沒看,別人說的…)
-
4 # 劉坤忠120
金庸、古龍、梁羽生是武俠小說三大家,古龍的武林高手對決情節簡略,粱羽生的冗長,金庸的恰到好處。。。金庸從1955年到1972年共創作了15部長篇知名武俠小說,如《書劍恩仇錄》,《碧血劍》、《天龍八部》、《鹿鼎記》等,其中以《天龍八部》為巔峰之作。金庸的作品取材於朝代未期,權力更替時期,武林人士堅持正義,為國家民族而戰。高手較技,描繪得清晰細膩,引人入勝。古龍的《諸葛青雲》、《絕代雙嬌》、《楚留香》系例等,武打場面不夠壯觀,情節比較簡潔,相比,影視翻拍,編輯更喜愛金庸武俠作品,能更輕鬆地引用原作品情節排版,古龍的作品編輯還得聯想補充。書迷們也能按金庸故事情節順利閱讀,也更耐人尋味,金庸的武俠小說作品,更深受讀者們的喜愛。
-
5 # 侯超
金古兩位都是宗師級武俠小說家。不過論知名度金庸還是強了不少。而且金庸的小說重在結構,讀者很像身臨其境。因為一磚一瓦一草一木小說都已經寫在那裡。這也是金庸劇好拍的原因。相反古龍重在意境,一招一式一板一眼的渲染不是他的風格。你來了,我來了。你不該來,可是我已經來了,那你只能留下,然後電光火石結果出現,我本沒打算走。這就是古龍。一個寫實,一個寫意,都是大家。但是明顯金庸先生的影視更好拍,也更為觀眾讀者認同。
-
6 # 修戈矛
二人加上樑羽生應該是齊名的,只不過古龍早逝,金庸寫了一群活生生的人,古龍寫了一群不食人間煙火的神。個人見解,大俠勿噴。
-
7 # 海天無極
因為主題不同。金庸寫武俠很注重招式的描寫和武功的描述,並且全書就是主人公成長髮展的過程。他的小說往往實在一個大的時代背景下,比如說宋金交戰,元明交戰,明清交戰等等。他多是表達俠義仁愛的主題。古龍注重描寫人,關注心理,他可以很好地描寫痛苦,而且每一個大人物都像神一樣,卻往往有脆弱的一面。沒有什麼背景,沒有什麼時代主題,只有人,他的內心。古龍寫的主題是友情,愛情,仇恨,嫉妒,反映了人的本心,人性勝,戰鬥就可以勝,意志強,戰鬥就可以勝。
-
8 # 三毛錢動畫
在武俠迷中,其實也有很多人喜歡古龍,勝過金庸。
金庸小說的人物和故事耳熟能詳,但古龍的金句同樣如此,比如“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只不過,也許有些人不知道罷了。
但,不可否認,古龍的小說確實不像金庸小說那樣,被翻拍成那麼多影視劇。
為什麼?主要有以下三點。
金庸幾乎把武俠的招式、過招的場面寫到了極致。古龍明白,他寫得再好,在這方面也寫不過金庸了,於是繞道而行,在這方面著墨較少,就像他寫《三少爺的劍》,主人公在自創招式,古龍何嘗不是在自創另一種武俠小說的寫法?
金庸只有《鹿鼎記》是在寫反英雄,但古龍不少都是反英雄,比如《歡樂英雄》,喜歡的人,鍾愛不已,但習慣了看傳統武俠的人可能也會覺得沒爽點。
這也成為改編古龍小說為影視的難點之一。不要小看細節。改編為影視劇,需要具體而直接,需要細節,因為影視不能像小說那樣,讀者可以想象和腦補。
第二:金庸是編劇出身,而古龍不是。編劇和作家看起來都是以文字為生,看起來一樣,其實完全不同。
金庸自己做過電影編劇,好像還做過話劇編劇,他非常知道“劇”和“小說”的不同,所以他的小說經常是在同一地點、同一時間,不同人物先後登場,場面熱鬧,矛盾激烈,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用一個個場面推動情節進展。細品偶爾會覺得突兀,但非常具有觀賞性,非常適合影視改編。
第三:金庸的小說有歷史背景,而古龍的小說則不然。金庸的武俠小說幾乎都有真實的歷史大背景,這讓讀者有很強的代入感、認同感。
同時,金庸很聰明,在不同作品中,盡力去構建出前後的傳承和聯絡,形成了自己的武俠世界,比如“射鵰三部曲”。作品成為系統和合力,這對於影視改編同樣重要。
當然,完全虛構和架空,作者獨創一個世界,比如托爾金的《魔戒》,或者馬丁老爺子的《冰與火之歌》,但那更需要具體、細緻,一點一滴地去踏實構建和創造。
古龍性格灑脫,在這方面似乎也沒有特別留意和著力。
當然,這些都不妨礙古龍也成為一代宗師。
你喜歡古龍,還是金庸呢?
-
9 # Wuli舟小漁
古龍小說高手最後被擊敗,都是用情,很多情節當中都是這樣描述的,他已無需再戰,他心中已有了情便有了破綻,他已經不再是那個不可戰勝的了。
而金庸呢,他的高手被戰敗有很多因素,而且都會用細節描寫,彷彿你真的看到了招數,古龍用高山戰敗來凸顯情,而金庸則是無處不體現情,但是他的情又多了很多額外因素。
一個更通俗易懂,文藝和情懷不應該是高高在上的,而是他能讓每個人感同身受。
-
10 # 傳道受業解惑搞笑
個人觀點,金庸小說是一個嚴謹完備的體系,需要天賦努力功法師門,是有跡可循,甚至可以與生活中的成功人事驗證,就更有生活氣息,更加真實。古龍小說就算是最出名的小李飛刀,楚留香,陸小鳳這幾部,故事轉折、懸疑程度都非常精彩,但情節發展,對女人的態度都存在不合理的地方,就是婦女經常出軌,妓女總有真愛,女人總是狠人,這是古龍自身的侷限,也是翻拍的限制,而古龍大部分小說自身的武力體系,乃至情感轉折,人物選擇都存在為懸疑而故意設定的矛盾,也就是過於矯情,可能並不適合新一代觀眾的選擇。
回覆列表
2.《天龍八部》—北宋後期(公元1094年前後)
3.《射鵰英雄傳》—南宋中後期
4.《神鵰俠侶》- 南宋中後期
5.《倚天屠龍記》- 元朝末期
6.《笑傲江湖》- 明朝中期
7.《俠客行》- 明朝
8.《碧血劍》- 明朝(公元1634-1644)
9.《鹿鼎記》- 清朝(公元1670-1689)
10.《書劍恩仇錄》- 清朝(公元1756前後)
11.《飛狐外傳》- 清朝(公元1766-1770)
12.《雪山飛狐》- 清朝(公元1780乾隆45年)
13.《鴛鴦刀》-清朝
14.《連城訣》-清朝
15.《白馬嘯西風》-清朝
金庸武俠小說塑造的人物個性鮮明,率性灑脫,武功高強,俠肝義膽,遊走江湖以情義當先,人物的名字或清雅脫俗或飛揚大氣,真實、貼近生活,切合性情特點,且有典故和出處可循,如:陳家洛、霍青桐、周芷若、木婉清、任我行、風清揚、穆念慈、李秋水、無崖子、令狐沖。。。讀者徜徉書中,這些鮮活的形象躍然紙上,呼之欲出 ,讀者被深深吸引,往往手不釋卷,廢寢忘食,意欲一口氣讀完而後快,金庸的武俠就是有如此的魔力。古龍小說中人物給人俠士風流的印象,從名字的設定可窺見一斑,楚留香、陸小鳳、李尋歡、小魚兒、花無缺。。。有些牽強附會的花式腔調,缺少文學意蘊,真實的生活中是不會用這樣的名字的,這可能與作者本人的性情有關聯。
————————————————
電影、電視劇作品需要完整清晰的線索、脈絡、人物和情節需要有畫面感,節奏緊湊。金庸的武俠小說的特點與這樣的需求高度契合,恢巨集狀況的歷史背景、真實事件和地點為拍攝準備搭建佈景、製作服飾、選擇外景地提供了依託;對武功招式、動作、場面的詳盡描述有助於設計武打動作;鮮活生動的人物形象有助於導演選擇合適的演員。。。所有這些造就了精彩紛呈的武俠劇所需要素和完整結構,充溢著民族大義、家國情懷、俠骨丹心、江湖風雨的武俠大劇得以一幕幕展開,精彩絕倫,歎為觀止,很多片子配以黃霑蕩氣迴腸的樂曲成為令人長久回味的經典。進而促進了金庸武俠小說流傳的廣度和深度,歷經時光沉澱經久不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