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9
回覆列表
  • 1 # 周讀一本書

    不同地區、不同民族,由於生活習慣、信仰以及習俗等不同,自然在飲食習慣上也會有所差異。在這裡分享3個比較常見的事例。

    1、中國北方人習慣吃麵食,而南方人習慣以米飯作為主食。

    記得農村老家的一個遠房表兄娶了一個北方姑娘。平時兩人都在外地,有一次過年回家,這個表嫂的主食基本都是用小麥磨成面以後做的各種麵食,而在我們當地,這類麵食一般都只是作為乾糧或者點心之類的。

    2、回族不吃豬肉。

    眾所周知,回族是不吃豬肉的,在各種大型公共食堂裡一般都會當獨開設回民食堂。記得上小學時,班主任告訴我們以前他在外地教書時學校門口有一家回族餐館。有一次早上他和另一個負責伙食的老師早上買完菜後拎著一隻豬腿就去那家餐館吃早餐。結果人家一早上臉都是黑的,老班那時還很納悶,平時處的挺好的人怎麼說變就變了。後來走的時候老闆耐著性子跟他們說下次別把豬肉帶進餐館了,老班才恍然大悟,趕緊賠禮道歉。

    3、關於甜豆腐腦和鹹豆腐腦的爭議。

    鹹黨請願寫道:“我們請求美國政府將豆腐腦的官方味道定為鹹味,即使用料酒、生抽、木耳、香菇碎、黃花菜和雞蛋製成的滷汁調味。只有鹹味的豆腐腦才是豆腐腦,此乃國本。”

    不久,支援豆腐腦應為甜味的一方"甜黨”也提交了一份分類標籤是"藝術和人文科學,公民權利和自由”的請願,請願中稱,“我們請求美國政府將豆腐腦的官方味道定為甜味,即加入糖漿或砂糖、紅糖等甜味食品調味。既有鹹黨請願,甜黨落後,偉大的甜黨!純淨的甜味!鹹黨異端!“

    其實文化的差異在所難免,我們所要做的就是用理性的眼光去看待差異,尊重差異。

  • 2 # 金鎖玉關三輝小道

    食物的衝突,本質上是文化的衝突。尤其各種宗教方面的吃戒,佛家忌一切葷腥。

    道家全真派忌五葷:蔥,蒜,韭,茭,辛。三厭:凡是天上飛的,地下跑的,水裡遊的等生命一概不能吃。

    道家正一派(天師教)只忌四種動物:牛,狗,大雁,黑魚,因為這四種動物分別代表了慈(舐犢情深),忠,貞(大雁配偶死後不再另擇),孝(黑魚仔自願鑽進母魚嘴裡被吃掉維持母魚生命)。

    基督教忌血製品。

    伊斯蘭教忌豬肉。

    大家再與別人尤其外華人吃飯時,注意一下他的宗教信仰,避免點餐出現失誤引起不便。

  • 3 # 文化指路人

    飲食文化是各個地方固有的飲食習慣,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一種觀念,關於在飲食方面的差異,比如中國的南北方,南方地區食大米、北方地區食麵粉。 就從主食方面來看南方地區米飯,北方地區麵食,因為南北方地區的農業生產結構不同,一年中南方地區氣候高溫多雨,耕地以水田為主,因地制宜種植水稻,北方地區降水比較少,氣溫較低,所以耕地多為旱地,適合耐寒乾旱的小麥生長。 在從菜譜方面來看,南方地區菜譜比較種類明顯,比如有廣東的粵菜、四川的川菜、湖南的湘菜等,但是北方沒有獨立的菜系,東北的菜具有特色——粗獷,南方地區一年四季蔬菜比較豐富,到了冬季北方絕大多數就是大白菜,其次就是大棚的蔬菜,在品種上北方地區相對少些。 飲食是我們生活的基本需求,慢慢形成了一種文化,飲食文化具有多樣性,不同的地方都有獨特的飲食文化,在我們的生存和發展中飲食佔據著重要的地位,飲食也是我們賴以生存發展的物質基礎,它能反映出一個地區的文化特性,飲食文化源遠流長,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和多樣性。

  • 4 # 老崔65347117

    不同的民族不同的信仰都可以造成飲食文化不同。但是談不上衝突,互相尊重而已。可是現在的中國有的人自認是先進文化的代表,在他們眼裡流傳了幾千年的飲食習慣(吃狗肉)成了野蠻的象徵。文明人卻不知道尊重別人的習慣要去鬥爭(不包括別有用心藉機撈錢的人)。“文明人”用不文明的方式去阻止他們眼裡的“野蠻”,衝突來了。

  • 5 # 張師傅5107

    人依食為天;把食品分類製造,都有出色的名稱,歷史的傳承,發展史形成多種多樣的吃法,並有歷史記載,所致造就了飲食文化。還包括灶具,餐具用法與講意。

    誰吃誰的,愛吃的飲品都是津津有味,條條道道都體現了民族文化的一部分。

    由關飲食文化衝突,"衝突"道不是真正意義上衝突,而是對同一食品的做法,叫法,不同,但吃是一樣的吃下肚為準。相對而言,是對品味,認知有差意。

    比如,外華人用麵粉做成麵包,華人用麵粉做成饅頭,同是一種水分少的乾麵食,吃法相同,而叫法不同,名稱產生衝突。

    有史以來,人是鐵,飯是鋼,一頓不吃心發慌。飲食文化對於民族的發展事關重重之重,

    吃是頭等大事,飲食文化是引導飲食生活的民族文化的重要環節,發揚廣大利國利民!……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看待中江信託3億專案陷兌付危機?